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和谐经济 §【现状】

本案例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其投资规模和轰动效应,并不亚于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大厦)和世界第一个运营的磁悬浮高速列车。不一样的是,第一高楼是日方投资的,上海磁悬浮是8个国有大企业集团共同投资的,而杭州湾大桥是民间投资控股的。

其实,在浙江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早就开始了。1997~2002年,浙江省温州市完成交通基础建设投资137亿元,其中100亿元来自民间资本;绍兴市投入180亿元建成了城市广场、污水处理工程、城市门户改造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财政性资金只占其中的10%,其他都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从民间筹集而来的 2。

所有这一切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民间资本投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因,显示出民间资本的巨大活力和潜力。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总体趋好,未来发展谨慎乐观

从总体上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现状总体趋向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总体经营现状

据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的调查,44.7%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3%认为“一般”、12.3%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2.4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那次调查高出3个百分点,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从总体上看经营状况趋向于好的方面。

从企业类型看,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出明显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其主要特点是: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明显好于小型企业。

从分布地域看,东部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要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多22个百分点、26个百分点。并且,这种发展差距仍然呈扩大化趋势。

从企业规模看,规模越大的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状况越好:大型企业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而中型企业只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更是只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状况差异明显:由于能源紧张,油、煤采掘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发展;出口增长,也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房地产企业、钢铁行业,认为“良好”的比例在下降 3。

产销形势较好,盈利水平受影响

在上述调查中,有一半左右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企业的产量(服务量)在增加,与2004年同期相比呈稳定增长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看,超过40%的比例认为价格在下跌。这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需求不太乐观。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制造业的销售价格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认为企业成本在上升。在这样的两头夹击下,非公有制企业盈利受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52.2%认为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2004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2004年减少了7.8个百分点。

对未来比较乐观,投资信心仍然较强

调查表明,35.4%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未来经营状况会“好转”,57.0%认为“不变”,只有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例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2004年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比国有企业高出13个百分点。

从招工计划安排看,41.5%的非公有制企业计划在近期“增加”从业人员,46.3%计划“不变”,12.2%计划“减少”。从业人员计划“增加”的比例要比“减少”的多29.3个百分点 4,表明对经济发展前景看好。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61%的非公有制企业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会“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例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出11个百分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热情比东部地区高。

从投资意向地区看,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比重从高到低分别是:长三角地区38.8%、西部地区29.1%、中部地区19.8%、环渤海地区17.2%、珠三角地区16.3%、东北老工业基地13.2%。

出口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增加

上述调查表明,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呈快速发展态势。不过,由此出现的新情况是: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的产品出口比重在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出口而产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摩擦对部分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影响较大。

出口贸易比重不断上升

调查表明,47%的非公有制企业有产品出口;在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企业超过30%;与2004年同期调查相比,37%的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了,比出口量“减少”的企业多14个百分点。这表明,总的来看,非公有制企业的出口贸易比重在不断上升。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出口比重高,中西部地区比重低;与2004年的调查相比,东部地区的出口比重增长较快,西部地区出口增长比重较慢,中部地区的出口增长比重甚至还有减少。

出口贸易摩擦在不断增加

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贸易总量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调查表明,非公有制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比重认为2005年以来欧美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的占3.5%、认为“影响较大”的占11.9%、认为“略有影响”的占35.4%。

从行业分布看,认为“影响很大”、“影响较大”的企业,比重最高的主要出现在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相反,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影响反而不明显,70.6%认为“没有影响”。

困难不小,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总体快速增长、转型同步进行的。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仍然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束缚还没有得到彻底解除,所以,这就注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困难、问题、障碍。

总体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

调查表明,在回答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这个问题时,75.9%认为是“融资困难”,这是所有选项中比重最高的(在中西部地区,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9.4%以上),66.8%认为“人才短缺”、55.6%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

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公民国民待遇亟待进一步改善

调查表明,29.2%认为外部信用环境比2004年有所“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27.2%认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比2004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只多5个百分点。21.7%认为在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比2004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资源瓶颈制约依然比较严重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资源瓶颈对经济快速增长的约束越来越明显。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需要消耗资源、加大了资源压力,另一方面受资源约束的状况也越来越明显。

2004年的宏观调控开始时,钢材市场、“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经过一年多调控,到2005年,钢材市场就已经明显趋于缓和,电力市场也有趋于缓和迹象,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变化不大。

这表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亟待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十大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10个方面 5:

①在一些政府部门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疑私”、“怕私”、“防私”观念。办理非公有制企业事务时缩手缩脚、消极冷淡。

②市场准入限制多,政策不平衡。出现了许多“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的“玻璃门现象”——看起来是敞开的,实际上进不去。

③融资渠道窄、贷款难。2003年,全国300多万户非公有制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只有10%,股票、债券发行只占直接融资1.3%。

④实际税费重。2003年全国重点税源监管企业平均营业税税负3.85%、所得税税负11.89%,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却高达4.31%、13.11%。

⑤企业权益经常遭受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家名誉权、人身安全受侵害时,人们反应冷漠;执法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滥施罚扣时有发生。

⑥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比较普遍。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无视甚至损害工人最基本的合法权利,劳资冲突案件呈日益上升趋势。

⑦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素质亟待提高。有的缺乏诚信、帐目不实、偷税漏税、逃废债务,有的与政府官员权钱交易、官商一体。

⑧社会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大量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需要创业辅导、企业诊断、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可是这方面目前基本上还是空白。

⑨政府管理体制不顺。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往往是涉及利益时大家插手、遇到困难时大家回避。

⑩统计口径不一、底数不清。2002年的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国家税务总局说是127万户、国家工商总局说是243万户,居然相差1倍。

三十六条,落实还有不尽人意

推动和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2005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严格地说,这是一项国策,而不是权宜之计。

《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同样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财产、不得非法改变非公有制经济及财产的权属关系。

由于《若干意见》一共包括36条,所以外界称之为“非公有制经济36条”,简称“36条”。

现在,“36条”发布已经近两年了,可是回过头来看,在落实这项政策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成思危,在2005年10月11日举行的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就着重谈到这个问题 6。

“36条”落实中的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观念上存在着偏差

尽管中共中央一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可是许多人在观念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没有准确理解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其实,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虽然经济上有差异和矛盾,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一个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不能把它看作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以前不允许进入的领域时,这种偏见尤其明显。

政府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有待加强

要把非公有制经济“36条”落到实处,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非公有制经济里的少数人,确实存在着不依法经营、逃税甚至行贿等行为,但这些问题是和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相互联系的,政府也在严肃地对待这些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贷款给国有企业赔了没什么了不起,如果贷给非公有制企业,就会顾虑比较多?实际上这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规范。

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

“36条”是原则性政策,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有政策和细则作依据。“36条”的颁布表明现在政策已经有了,政策中提出的一些措施还需要细化和深化,否则就很难兑现。所以,国家正在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

1 本案例参考了《解读:杭州湾大桥是怎样建的》,2003年6月12日人民网;张乐等:《民资为何钟情杭州湾大桥,25年内回报率12.5%》,2003年6月9日新华社杭州电。

2 崔砺金、王怿文:《浙江民间投资的“路线图”》,2003年6月22日新华网浙江频道。

3 上述数据参见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千户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2005年10月12日中华工商时报。下同。

4 同一调查表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计划“增加”与计划“减少”从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1.7%、22.2%。这表明,它们不但不能净吸纳社会就业人员,而且还略有吐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渠道。这是非公有制经济为和谐经济、和谐社会作出的一个特殊贡献。

5 陈永杰:《非公经济进入新阶段,面临十大突出问题》,2005年2月3日中国经济时报。

6 成思危:《非公经济36条落实的不尽如人意》,2005年10月11日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