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寻觅真诚 §多一点“大家风度”

近读宋代岳飞的孙子岳珂所著《程史》,其中有内容谈到了辛弃疾。辛弃疾是著名词人,又是著名的抗战派,少年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一生忧国忧民,为收复国土呕尽了心血。其作品和人品可谓冠绝当时,照耀古今。在镇守镇江时,辛弃疾有一次在宴会上让歌姬演唱他的旧作《贺新郎》,接着又让演唱他新近创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唱后问遍宾客,希望能指出其瑕疵。座中人一片赞扬声,只有个别人勉强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缺点”。辛弃疾似觉不正常,环顾四周,目光盯在坐于席侧的少年岳珂,鼓励他大胆发表意见。岳珂毫无顾忌,认为前篇《贺新郎》首尾两个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同意有些重复,句式也缺少变化。而新作《永遇乐》,一连用了四个典故,用典太多,便给人“掉书袋”的感觉。辛弃疾听罢大喜,当众肯定了岳珂的意见。

岳珂的具体意见是否可取,词家自可讨论。但作为一代词宗辛弃疾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虚心听取无名小辈意见的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不论是为文还是为人,其“大家风度”都很值得人们效法。纵观中外古今,举凡那些成就卓著的名人大家,无不把善于听取他人批评视作为文的美德。苏联高尔基创作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出版后,一青年指出其作品结构上的弊端,高尔基听后认为可取,立即作了较大修改重新出版;著名作家果戈理每当有新作问世,首先是向各方朋友寻求最严厉最坦率的批评;我国知名作家赵树理、柳青,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每当他们新作问世之前,总喜欢将手稿给农民群众朗诵,然后根据农民的意见加以认真修改,直到农民朋友“听得懂”和“喜欢”为止。这里,不仅表现了作家们虚怀若谷的“大家风度”,而且也说明这些作家们所具有的高度的群众观念。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样高度的群众观念,有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可贵品格,所以,他们在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建树,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永放异彩的不朽之作。

“大家风度”,道理讲起来并不复杂,可要真正实践起来,将自己的作品公开亮相,让人家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接受最严厉而尖刻的批评,那着实是不太容易的。如果说在未成名之前尚能做到,那么成名之后便会困难得多了。因为成名之前,无包袱可背,任你批评的言语多么尖刻,我都可以视作“良言苦药”,脖子一伸便可咽下。成名之后便不同了,有了“名”的包袱,便会百倍珍重“面子”,甚至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日前,几位在报社工作的同行闲聊,谈起编发这类人撰写的文章来,大家有诸多苦衷。有些人对自己的作品视若家珍,“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改动他一字一句,都很可能带来很大的不愉快。一位朋友接到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来稿,因急于刊发,来不及与作者商量便作了小小修改。不曾想此作家以为大丢其面,又是来信要求更正,又是撰文指名道姓地批评编者。后来,有关部门调阅了原稿及发表后的稿件加以对照,证明编者的改动不仅有“锦上添花”之效,而且对两个原则问题的提法错误把了关。我想,这位作家若平心而论,不能不叹服编者的改动。然而,他明知自己的争辩是强词夺理,却要无理争三分。说穿了,他要争的不是是非真伪,而是两个字:“面子”。这样的人,不要说“大家风度”连“实事求是”的起码态度也没有。更有甚者,极少数人甚至公开宣称,他的作品是一个标点符号也动不得的,若要改动,则干脆索回原稿。文学界此类人多了,实乃是文坛的不幸。

事实上,如同没有无缺点的人一样,世上决没有至善至美无瑕疵可言的文章,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正视自我的决心和勇气,有没有真正艺术家所具有的“大家风度”。国外一位寓言家有句名言说:“聪明的蠢才就是这样的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名满天下,恍然大悟时方才知道自己的名声仅仅限于蚁冢的范围。”但愿已成“大家”或有希望成为“大家”的朋友,不为这“蚁冢的范围”而沾沾自喜,不断地解剖别人,又不断地解剖自己且虚心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解剖,这样的人多了,将是文学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