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寻觅真诚 §“难得糊涂”之外

说起历史名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恐怕如今很少有人能对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而对他的墨宝“难得糊涂”,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由这四字制成的工艺品条幅,居然登堂入室,成为一些人书房客厅的时髦装饰。文人雅士以此做装点,负一定之责的“头头脑脑”以此表示自己的“大彻大悟”和“深沉大度”,就连初涉世事的年轻人也竞相效法。于是,人们渐渐淡忘了作为文化名人的“郑燮”,只记得那个“糊涂混沌”的郑板桥。

其实,崇尚“难得糊涂”者,并非都理解了郑板桥的本意。作为一句哲理格言,郑氏用意在于劝导人们不必计较眼前蝇头小利,遇事着眼长远,似推崇的是一种处事美德,并非为某些人所理解的“识破红尘”的糊涂处世哲学。实际生活中的郑板桥,在原则问题上非但不糊涂,而且心底如镜,清醒得很哩!这里只略举一例,足以证明郑板桥在关键时候是如何清醒。他晚年时候,书画日富,诗词盈箱,朋友劝他结集刻板付印,以流传后世,遗财子孙。而当郑板桥检视自己作品时,发现不少非称意之作,欲付之一炬。朋友反过来以郑氏格言“难得糊涂”开导他,郑板桥却以为用良莠相混的作品敷衍读者,费了纸张,误人时光,于社会于读者无补,那无异于害人,于是他圆睁怒目相斥,那态度严肃得很,无一丝一毫的“糊涂”。后来,他亲手对自己的作品“刳形去皮,搜精择髓”,经过一番严格筛选,才排出少量诗作付梓。凡不称意者,一概弃之。如此不算,他还郑重向朋友及家人声明:“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拦入,吾必厉鬼以击其脑!”如此“叫真儿”,岂能说郑板桥乃糊涂之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只记得郑氏“难得糊涂”的“墨宝”,却忘了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的郑板桥。别的且不说,单以与郑板桥类似的对“出书”的态度,不如郑板桥之清醒者确大有人在。或受名的诱惑,或受利的驱使,在近几年不断升温的“出书热”中,有的人明知自己的某些作品上不得什么“档次”,甚至包括早年的稚嫩习作,也“睁只眼闭只眼”,一并结集出版;还有的因出书心切,把一些无甚价值可言的应景之作七拼八凑,冠之以“某某作品集”而招摇问世。据南方某报载,一位颇有点小名气的文坛“新秀”,写了两篇成名作之后,为增加作品厚度,连自己的小学生习作也欣然入书,两篇佳作反而变成了陪衬和点缀。当然,此类“糊涂人”大多是有了一些小小地位或名气者,否则,出版部门也不买你那个账,书即使勉强出了,你也没路子“包销”。如此“糊涂人”多了,图书市场自然出现令人困惑的现象:有价值的好书越来越少,而那些内容平庸和个人作品集却日渐增多。其实,有“糊涂”的作者,却少有糊涂的读者。因为读者买书需掏腰包,需节衣缩食,自然需要认真挑剔一番。所以,在买工具书、名著、少儿书时,往往慷慨解囊,而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作品集”,却斟酌再三。这一点,我看很值得那些抱怨自己作品印数少、出版难的文坛诸公认真思考一番的。

珍重名声,对读者负责,历来被视作为文之美德。读史得知,历史上如郑板桥不以作品繁富自炫,认真地而不是“糊涂”地对待自己作品的不乏其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很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的作品良莠参差,在结集时对那些“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生平所尚”的作品,他毫不可惜地一概删去;被称为唐代“小李杜”之一的诗人杜牧,晚年在病中审视自己1000余首诗作时,竟然烧掉800首,他发誓不给后人留下一首不理想的诗歌;现代文坛泰斗茅盾终生只写一个电影剧本,内容是关于“镇反”运动的。当电影厂让其修改并计划分三集拍摄时,他重阅稿后自觉很不满意,便付之一炬。此类美谈,不胜枚举。在当前广大读者对图书出版怨声甚多的情况下,我奉劝更多的文坛朋友,面对自己的作品,头脑还是“清醒”些好。否则,把一些粗制平庸的“短命书”硬塞给读者,会有损“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