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出版工作的日趋活跃,这几年,名目繁多的“名人录”一时成为出版热点。诸如《当代小说界名人》、《当代戏剧界名人》、《当代诗坛名人》、《中国体育界名人》等等;此外,还有“企业名人”、“商业名人”、“烹调技术名人”、“集邮名人”及著名歌星、影星荟萃之类;分得更细的,还有“某地知青名人”、“某省个体户名人”、“某地身怀绝技的名人”等等。有关名人的书之多,分类之细,在中国出版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名人,乃享有社会盛誉,各行各业出类拔萃者也。为其扬名,让其入书,使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业绩,光大他们的精神,这自然是件功德无量和极有意义的事儿。有价值的名人录历来为读者所珍爱,如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将帅名录》,在世界上都广受赞誉。然而,凡事最怕“滥”,一滥便会出现诸多弊端,往往适得其反,收到不良的社会效果。眼下的“名人录热”,便已略现端倪。笔者有两位颇有名气的诗人朋友,谈起“名人录热”来,颇有微词。两位诗人在半年内,曾先后收到十几封乃至几十封不同出版单位的信,通知其被列为诗界名人并将入书出版。尽管出版单位及书之名称不同,但有一条却是不谋而合,那便是所有出版单位都要求列为书中名人者,除附一份数百字的个人小传外,必须交纳十几元、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的“入选费”。除此,有的还要“名人们”在图书出版后包销十几本数十本书不等。百八十块钱,对今天的为文者来说,或许算不得什么,激情来时,熬它三两个晚上,所得稿酬便足以应付。然而,面对这种“殊荣”,两位诗人朋友不仅毫无兴致,而且“固执”得很,我眼见他们一个将此类信件撕个粉碎,扔进纸篓;另一个则干脆付之一炬。照二位朋友的话说,干这种花钱买名的营生,实乃自己糟践自己,宁可一辈子默默无名,也决不花钞票捐个虚名。
有人说,爱面子,重名声,乃文人之通病。这话要看怎么说,我以为像上边两位诗人珍爱面子,看重名声的做法就没有什么不好,且非常值得称道。其实,有名者无需“买”名,无名者即使花钱买了名仍照样无名,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你是名人不是名人,社会自有一杆公平的秤,关键要看你为社会做了些什么,有没有为社会称道的叫得响的“真货色”。茅盾、巴金、老舍、魏巍、刘白羽等等,以及一大批新时期涌现的文学新秀们,不管你的名人录列与不列他们的名字,恐怕都无碍其名人之地位。因为人家有传世的优秀作品在,有文学地位在,有社会公正评价在。你若既于文学无贡献,亦无作品,本属于“阿猫阿狗”之类,却硬要“打肿脸充胖子”,花钱买个名。我想,其结果也无非将自己的名字由钢笔字变成了铅字,自得其乐而已。不过那叫欺人之名。
在某地方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中国诗人名录”里,我就见识过这样的“阿猫阿狗”们。其中有一位仅在地市级小报上写过三五首短诗,竟然也在书中戴上了“中国当代诗界名人”之冠。诧异之余,笔者细作探究,方知此公并非诗人,而是一个当代时兴的“活动家”。他善辞令,会交际,凭如簧巧舌,竟说动二三十个真正的诗人自愿交费入书立名,而此书出版前有“征稿启事”在先:凡能游说20人以上入书且本人有作品者,可考虑于书中立名。这样,“阿猫阿狗”获名诗人殊荣,便也顺理成章,名正言顺了。当然,此类书到底有多大权威性,自另当别论。尽管你入了名人录的书,在群众的心理天平上,你仍然不是名人,还是属于“阿猫阿狗”之列。
对这样的“名人录”,读者群众腻烦得很,称其为“玩猫腻”赚钱术。所以,此类书很少有人购买,多是名人自己花钱包销。或许有的朋友会问,出版社都是堂堂正正的社会主义出版社,难道对名人是非界限都不清楚吗?其实,他们心里不仅清楚,而且明镜儿似的。这里,他们所迷恋的,并非是名人,而是名人的腰包——孔方兄。于你算是花钱扬了名,于我算是生财有道,搞“活”了出版,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一些出版社的如此做法,不能不令人忧虑。这些年,有些从文的人,其“商品意识”看涨,什么能捞干什么,怎么赚钱怎么干。他们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生哲学,把能捞会骗视为能干,这大大败坏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其实,经营此类营生的,又何止出版部门,一些五花八门的“大奖赛”,不同样如此?有的地区级甚至县级小报,竟也堂而皇之地举办“全国诗歌大奖赛”、“全国短篇小说大奖赛”、“当代人写情书大赛”等等,广告如飘展的酒旗,在报刊招人眼目。这类大赛不知到底有多大效力?也不知是否经过了法律部门的公证?但有一条是明白无疑的,每个参赛者几十元的参赛费,如流水般涌进了主办者的腰包。诸如此类种种怪事,我以为实乃文坛书坛之悲哀。
作为社会主义的出版业和一个愿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作家、艺术家,面对商品大潮的冲击,我以为既要正视金钱的需要和诱惑,同时,更要珍视社会主义出版业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名誉。见钱眼开,取利忘义,视“铜臭意识”为“现代意识”,是一切有良知的出版工作者及作家、艺术家所不齿的。说到这里,我还要奉劝诸如已经成名或渴望成名的朋友。要立身扬名,不仿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于人民有益的小事做起,只要你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成就显著,你的名字自然而然便为人所铭记不忘。至于遇到那些盯着你的腰包“促”你“成名”者,我看不妨学一学前边提到的那两位诗人朋友的做法——或置之不理,或付之一炬。大家如果都照此做法,那些欺世盗名的“名人录”成了无源之水,我想渐渐会销声匿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