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庭审就是一场赌博:收益可能是无罪开释和彻底自由,但是通常情况下,更可能的后果是被定罪和被判处更长的刑期。相较而言,辩诉交易使得无罪开释的概率降低,但是却使得量刑变得更加确定。被告人对风险和损失的态度将有力地决定他们是否会选择庭审。进一步说,那些曾经成功地勇担风险的人会更加自信。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在过去对风险的管控很成功,而且将来会依旧很成功,因而他们会低估未来的风险。〔182〕那些在过去成功冒险的人更加可能在未来再次铤而走险。〔183〕在谈判中,风险规避意识强的人会选择确定的和解协议,而风险偏好者会坚决捍卫对自己有利的交易条件或者选择转身离开谈判桌。〔184〕
风险规避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多种要素。有两种决定风险行为的要素:风险偏好(risk propensity)和风险认知(risk perception)。风险偏好是一个与风险规避联系更加密切的概念,它包含着一个人的冒险意愿。但是风险行为也会受到风险认知的影响。在某一领域拥有的信息、获得的建议、乐观心理和过往经验,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风险认知。如果一个人系统性地高估了风险等级,他将谨慎地规避风险。〔185〕
冒险行为也会受到另外一个心理现象的严重影响,即损失规避心理或者说厌恶损失心理。大多数人都厌恶损失:相较于等量的收益,他们更看重损失。就像伟大的网球运动员吉米·康纳斯(jimmy connors)所言:“与希望胜利相比,我更痛恨失败。”〔186〕这一现象与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相关:人们会对已经拥有的东西念念不舍。〔187〕人们宁愿选择规避损失,而不会选择追求收益。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研究发现,50%的机会赢钱并不能抵消50%的机会输同等数额的钱给人带来的感觉,因为人们会认为“损失给人带来的感觉比收益更强烈”。〔188〕如果人们更厌恶风险,那么他们通常会选择规避风险。例如,他们宁愿确定无疑地输掉50美元,也不会选择有50%的机会输掉100美元的选项。但是人们似乎更在意规避损失,而不是规避风险。人们宁愿锁定确定性的收益。很多人喜欢豪赌而不是接受损失。他们通常会在要有收益时选择规避风险,在要有损失时选择自甘冒险。〔189〕例如,在赛马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赌注也会随之增加,这大概是由于对于整天输钱的赌徒来说,赢钱之心更加急切。〔190〕换句话说,失败者会冒更多的风险,给自己挖的坑也就越来越大。这种观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被告人在面临压倒性证据时,会坚持不认罪,并寄希望于法庭作出无罪判决。〔191〕
总之,大多数人为了规避确定的损失,而选择冒险,为了维护确定的收益,而规避风险。他们在意风险规避,但更看重损失规避。当这些损失和收益不确定的时候,这一现象就会反转过来。在这种情形下,较之面对以收益形式出现的结果,面对以损失形式出现的结果,谈判者就会做出更多让步,更可能接受和解,更可能达成更多双赢的解决方案。〔192〕这意味着面对损失的当事人将更有可能接受不定期刑。也许当事人选择这种交易是因为它们给每一方当事人留下了更多的过于乐观的空间。反过来,量刑指南或协议使得损失变得确定,这就阻碍了对损失的交易。
已有辩诉交易文献承认风险规避可能影响交易,〔193〕但是它们既没有探讨不同人之间风险规避偏好的差异,也没有解决损失规避的问题。就像上文表明的,人的个性对风险偏好有非常强大的影响,所以冲动的赌徒更有可能去冒风险。那些谨慎或心情急切的被告人,相较于赌徒们,他们对辩诉交易更加顺从,因而也就只会要求较少的量刑减让并且不太可能选择庭审程序。〔194〕较之守法公民,大部分罪犯的风险规避意识比较差(至少对于监禁风险)。〔195〕这种理解与那种认为罪犯都是莽撞冲动的人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些人对自己的犯罪冲动不能自控。〔196〕类似的,药物滥用者和精神病患者是冒险家。〔197〕即使被告人前科不多或者没有前科,他们也会有损失规避意识。谨慎促使他们规避损失,使得他们更可能接受辩诉交易。相比之下,自信的惯犯可能倾向于拒绝辩诉交易,并将赌注压在无罪开释上。他们更倾向于作出冒险决策并拒绝答辩要约,他们希望获得更有利的要约。因为这些惯犯并不在乎通过辩诉交易规避风险,检察官必须向他们开出更有利的对价,否则就会进入庭审。接受这一交易的惯犯可能获得一个很有利的交易,而那些拒绝要约的冲动被告人在庭审后将遭受更严厉的惩罚。因而,最为自制的被告人,也就是那些再犯可能性很低因而只应该获得最低惩罚的被告人,反而获得较小幅度的量刑减让。〔198〕
与过于自信和冲动一样,风险偏好也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受到以下这些因素的影响:性别〔199〕、青春期〔200〕、年龄〔201〕、财富、社会地位、自主就业情况、教育〔202〕、是否经常去教堂礼拜〔203〕以及婚姻状况等。〔204〕单身男性、不常做礼拜的人、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以及富人更愿意去冒险,因而可能会坚持要求更慷慨的交易对价,否则就会选择庭审。这种人口学特征的差异(而不是基于庭审预期的影响、刑罚的报应或威慑功能)导致刑罚分配不均衡。
类似的,具有损失规避偏好的人会更愿意在经过完整庭审后被无罪开释上押赌注,即使冒着可能会被判处更长刑期的风险。〔205〕损失规避心理也因人的性格、是否谨慎和人口学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例如,较之男性,女性更在意损失规避。〔206〕损失规避也取决于人们所认识到的自己所获得的底线收益,这将在下一部分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