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产阶层,人们首先想到的特征是他们“有钱”。
本书前面已经提到:中产阶层当然有家庭年收入指标,但不仅仅如此。如果不是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富足、安详的味道,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理的绅士派头,并且在社会上对公共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关注度,相反,却是浑身上下邋遢兮兮,就像上海人说的“小瘪三”;或者,走在路上、回到家里倒像个人模人样,可是在单位里面对上司就像一条摇尾乞怜的“哈巴狗”,没有思想、没有尊严,这还像个中产阶层吗?
西方谚语说:“三代培养一个贵族。”培养一个中产阶层需要多少代?不知道。反正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还处于第一代,许多中产阶层特征还没有定型。
总起来看,中国中产阶层的特征表现在以下4方面:
经济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从经济学角度看,中产阶层的划分首先要看收入指标。他们平时展现在他人面前的,也主要是经济实力。虽然他们的经济实力等等不一,并且由于收入问题在我国历来非常敏感,中产阶层一般又并不愿意如实透露收入水平;更由于某些中产阶层的收入“来历不明”,想透露(炫耀?)也透露不得,所以更给人以种种神秘感。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中产阶层的经济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处于社会中间层次。否则,他们就不属于中产行列啦。
追求悠闲生活需要高收入
中产阶层追求悠闲的生活方式,需要有高收入支撑。一般认为,按照目前我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如果家庭年收入每年都能连续达到6万元以上,并且还拥有100万~300万元可自由支配财产,经济上就应该算是中产阶层了。
这个尺度与美国研究顾问公司runzheimer international在全球22个城市进行的生活指数调查结果相吻合。
他们认为,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住房费、交通费、娱乐费等为基准,按照美国底特律一个3口之家年薪10万美元的生活开支为标准,如果要真正过上中产阶级质量的生活,生活费用最高的是韩国汉城(今首尔),每年需要136万港币;中国香港排列第3,106万港币;北京排列第8,78万港币;美国底特律排列第17,54万港币 1。
高收入才能保证悠闲生活
全球互联网霸主雅虎网中国公司,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重点城市网民中的中高等人群,围绕汽车、住房、手机、旅游、健身、休闲方式、工作意义、消费观念等主题,进行了一场关于中产生活的现实与梦想的网上大调查。
30万份有效调查数据表明,中国中产阶层的共同特点有: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专业技能与知识技能 2。
调查表明:中国中产阶层中有1/3月收入在万元以上;他们开着标致307或奥迪a42.4轿车;住着明星楼盘,很多人向往着郊区的town house;使用ibm think pad或索尼、三星等笔记本电脑办公;用索爱p910c、s700或摩托罗拉v3、诺基亚7280手机;经常出入于中国大饭店、北京嘉里中心、上海新锦江大饭店这样的五星级豪华酒店;无论是购物还是娱乐,他们都习惯用银行卡刷卡消费;他们最向往的旅游地点是“法国、东南亚以及东部非洲” 3。
生活舒适但不豪华
虽然与中低收入家庭相比,中产阶层的生活已经相当舒适了,可是他们仍然感到不满足,至少认为不“豪华”。
调查表明,上海的中产阶层人数至少超过100万人,他们正从生活习惯、消费模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跟白领阶层进行着置换。
与香港相比,上海的物价指数更低,所以即使是20万元的家庭年收入,也使得他们有条件具有香港中产阶级的一些特质:不仅衣着光鲜,闲暇时更会频频光顾音乐厅或大剧院,甚至进行古董收集;生活舒适但不豪华,有闲钱支配,能经常出国旅游,但不过多享受奢侈品;出国旅游一般只下榻三星级旅馆,“因为这样最经济” 4。
专家评论说,体面舒适且不乏个性追求,就是他们对生活质素的要求。
工作压力,79%的人要还房贷
按理说,中产阶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必须有一定休闲时间。如果累死累活地干活,经常透支健康地超负荷工作,即使收入再高又怎么样呢?而且,这种休闲时间应该是他们自愿放弃一定的物质收入而得到的,因为他们更看重的不是高收入,而是生活质量。可现实怎么样呢?
工作竞争激烈
如果参照上述标准,中国现在确实还没有所谓的中产阶层,充其量只有一群中产者而已。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实在太大,稍不努力就会被踢出中产阶层行列。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中的许多高收入是建立在“加班”基础之上的。
例如在北京,北京的中产阶层比例最高,可是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这里集中了各行各业最优秀的精英,人才竞争十分激烈,中产阶层群体感觉压力最大。
与此同时,这些中产阶层会把自己所遭遇的激烈竞争,下移到对子女的培养上。为了能够让子女在将来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他们会在子女身上投入更多,对子女提出更多苛刻要求 5。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布的一份《中产群体生活方式及消费形态研究》报告表明,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的1000多名中产阶层群体进行调查,7个城市中的中产阶层群体每天睡眠平均不足8小时,工作时间却长达9.5小时,每月出差4.2天。其中上海中产群体的睡眠时间最短,平均每天只睡7.2个小时,成都最长,达每天8.4个小时;在工作时间方面,7个城市的中产群体都比较接近,上海最辛苦,每天要工作9.6个小时。除了成都以外,其他城市的中产群体至少有40%以上觉得“压力较大”。在思想观念上,中产群体更恋家,当家庭与事业发生冲突时,48.6%的中产群体选择“家庭优先”,其中上海中产群体此项比例更是高达60.8%。从中也能看出,家庭是释放工作压力的港湾 6。
害怕露富不承认中产
另一种压力体现在心理上。
调查表明,超过80%的中产阶层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中上层,只有40%的中产阶层承认自己属于中产阶层。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中产阶层的定义比较模糊,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判断标准也不一样;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历来有不愿意“露富”的心理 7。
不承认自己是中产阶层,当然与工作压力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概念中,中产阶层应该是“很休闲”的。如果工作很辛苦,中产与否就变得不重要了。在他们的心目中,更愿意把“悠闲的生存状态”列为是否中产的首要标志。
例如深圳的一位律师就认为,虽然2004年他的年收入将近100万元,可是他的生活“连普通打工仔都不如”,因为他2005年大年初二就不得不埋案工作了。他说:“我想我还算不上中产,只能算是高薪白领。毕竟悠闲的生活现在基本和我无缘。”
事实上,在深圳,许多中产阶层并不认同“中产”称呼,而是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于“薪富”族 8。
关于这一点,不同城市之间的评价各有不同。例如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城市中,上海的中产阶层自我评价比例就高,也就是说,上海人比较敢“露富”,这与上海是一个工商业城市的社会结构背景有关。
收入高,负担也重
中产阶层家庭收入高,负担也“重”。
调查表明,在上述同一次七城市中产阶层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拥有自购住房的比例高达94.9%。在北京,中产阶层拥有自购房屋的比例高达97.1%,可是其中有79.3%需要按月归还住房贷款,是上述城市中比例最高的 9。
品质生活,有车有房还有保险
中产阶层的主要外在特征是汽车、住房、保险,这已经成为老百姓衡量中产阶层的3大标志。少了其中任何一项,似乎就不那么“中产”了。
汽车
在雅虎网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中产阶层普遍“要好车,还要好多车”。概括地说,他们中80%的人没车,想买车;20%的人有车,他们想换好车。
目前在有车一族中,90%以上表示未来5年内会考虑买新车或换车,而选择“更高档次”和“更适合家庭使用”的比例都在26%左右。
对于二次购车,男性关注车辆是否更符合自己身份的比重是女性的2倍,而女性对于车辆是否更适合家庭使用、以及车辆是否更适合长途旅行的关注远远高于男性,分别是男性的1.5倍和2倍 10。
2005年12月18日,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北京一个名为“品质生活——2005中产人群在中国”的巡演沙龙上认为,中国人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三大件”来象征中产阶层财富:20世纪70年代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八九十年代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而现在则变成了汽车、住房、保险,由此可以看到百姓生活方式的变迁。
而在此以前,《经济观察报》和泰康人寿已经委托前进策略&零点调查集团公布了中国中产阶层的10条标准,其中包括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水平在人民币50万元以上;个人总体年收入水平20万元人民币以上;自己有一辆轿车、同时拥有高尔夫卡和健身卡等。他们认为,符合其中任何一项标准都可以被叫作中产阶层 11。
住房
在雅虎网进行的中产阶层调查中,发现以下一组有趣数字:
目前仍然住在“普通商品房”里的中产阶层占49%,可是他们中有44%渴望在5年内住进“高档公寓”。另外有30%以上的比例,未来会首先选择居住在“近郊town house”和“远郊别墅”;在个人年收入6万元以上者中,这个比例为43%。
目前已经住进“高档公寓”的中产阶层中,39%希望能住进“远郊别墅”、27%希望能住进“近郊town house”,只有28%希望保持现状。
目前已经住进“近郊town house”的中产阶层中,有将近一半希望能入住“高档公寓”,只有不到20%满足于现有居住环境 12。
上述调查结果,充分显露出鲜明的“围城”心态。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他们有能力自购住房,并且有能力改善居住条件,或者已经在这样做了。他们具有把理想变成现实的能力,而并不是纸上谈兵。
保险
普通中国人的保险意识并不强。俗话说:“娘有,爷有,不如自有。”将钱放在“别人”(保险公司)那里,总觉得不放心,更不用说这方面的“闲钱”本来就不多。
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人爱存钱不爱消费”,与“美国人爱消费不爱存钱”截然相反。当然,中产阶层在这方面要好得多。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有思想观念不同、经济实力悬殊,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否完善、是否先进。
在美国,非常发达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商业保险体系,使得美国人有钱就买保险。据测算,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购买养老保险的费用达3000~4000美元,大约占家庭年收入的15%~20% 13。当一个人有了保障,将来年纪大了不用担心什么的时候,当然现在就敢于消费了。
在中国,目前银行储蓄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有趣的是,这些钱并不属于“有钱”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有钱买保险,保障今后的生活,相反用不着储蓄,改作其他投资了。购买保险,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中产阶层的一大特征和爱好。
价值观念,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在西方国家,中产阶级不仅仅是经济概念,还是政治概念。也就是说,中产阶级应该是一个能够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阶层。健康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虽然是无形的,可却是至关重要的。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中产阶层在这方面还十分疲软,根本无法担此重任。
从发育看有些说不出口
在西方国家,中产阶级通常是以光明正大的手段进入这个门槛的。在进入这个门槛过程中,以及进入这个门槛后,他们确确实实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他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整个社会对这个阶层的道德观念评判也比较满意。这样,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健康的价值观念,就能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基础。
相比而言,我国目前的中产阶层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或灰色收入领到这张门票的,最常见的是利用自身的政治权力、经济垄断地位、知识优势,利用价格“双轨”、“资产重组”甚至偷税漏税机会,掘得了第一桶金。
在这些人身上,一方面他们不敢“露富”;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具备健康的自身价值观念,也不愿意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从构成看无法捏成一团
从我国中产阶层构成看,严格地说,他们确实只能称之为“中等收入人群”,因为他们并不具备用于资本投资的“产”。
中产阶层的本来含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在所有制关系意义上所指的阶级,而是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
判断这个群体或阶层能不能形成“阶级”,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思想、灵魂,有没有比较一致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
对照我国中产阶层现状,我国在经历了比较充分的工业现代化、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后,社会已经从身份走向契约、结构由刚性走向弹性,原来的干部、工人、农民“三级格局”被打破,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和收入差距扩大,从而导致中产阶层的形成。
如果参照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小企业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被称为旧中产阶层,我们也可以将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乡个体、私营企业主称作中国的旧中产阶层 14。他们在原来的社会结构中处于最底层,不是农民就是城市中的闲散人员、停薪留职或下岗失业人员,在权力和声望上毫无起色。
旧中产阶层在财富上的优势,足以弥补他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劣势,以至牵引着大批政府官员、知识分子下海经商。再加上乡镇企业、外资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新中产阶层逐步取代了旧中产阶层。
但是容易看出,我国的新中产阶层散落在各种职业、部门、文化、其他共同体,在经济、意识形态上各不相同,并且,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至今没有形成核心的价值观念,也无法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有多少作为。
1 《顾问公司调查显示:过中产阶级生活年需百万》,2001年8月10日青年参考。
2 这和社会学家们给出的中产阶级定义比较吻合。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是“那些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或生产技能、占有中等规模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通过受雇于人出卖劳动力或雇用他人但自己也从事劳动、拥有中等经济收入的人群。”
3 棉花小白:《中产族究竟该是什么样》,2005年3月1日财智网。
4 李伟平等:《生活舒适但不豪华,上海百万中产阶级造就繁荣》,2005年2月16日中国新闻网。
5 姚奕:《自身竞争激烈、子女投入增多,中产阶层活得累》,2005年11月23日经济观察报。
6 《工作超过9小时,睡眠不到8小时,七城市中产群体研究调查出炉》,2005年10月31日都市快报。
7 姚奕:《自身竞争激烈、子女投入增多,中产阶层活得累》,2005年11月23日经济观察报。
8 棉花小白:《中产族究竟该是什么样》,2005年3月1日财智网。
9 《七城市中产阶层生活画像》,2005年11月22日长沙晚报。
10 张念庆:《爱好车住别墅很恋家,解读“中产生活”》,2005年2月2日新闻晚报。
11 赖海隆:《车房保险成为中国“中产阶级”新标志?》,2005年12月19日中国新闻网。
12 张念庆:《爱好车住别墅很恋家,解读“中产生活”》,2005年2月2日新闻晚报。
13 陈东升:《“何力和陈东升谈中产人群在中国”聊天实录》,2005年12月14日新浪财经。
14 还记得吗?当时对他们的流行称呼是“万元户”,鄙视之中夹杂着几分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