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中产阶层 §【对策】

中产阶层的收入之高,众所周知。即使是优裕行业的打工者,都能轻松进入中产阶层。

在北京,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消息说,2005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3.2808万元(税前,包括单位代扣代缴的各项费用),其中平均工资以上的职工有35.9% 1。也就是说,至少有35.9%的北京家庭已经进入中产阶层行列。

要争取有一个高收入,可以重点关注以下4项具体措施:

百里挑一,当公务员捧金饭碗

公务员过去捧的是“铁饭碗”,现在捧的是“金饭碗”。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把进入公务员队伍放在第一位的占大多数,可见一斑。

招聘冲着“公务员工资高”而来

2004年8月16日一大早,广东省佛山市环卫局向社会公开招考3名办事员的结果即将公布,就围满了前来看录取成绩的人。别小看这仅仅是3个不享受公务员编制的办事员岗位,可是却照样有40多人参加笔试。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环卫行业是和垃圾打交道的,可是因为公务员收入高,人们照样趋之若鹜。一位考生直言不讳地说,他就是冲着“公务员工资高”而来的。他作为一名公司职员,每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根本没法和公务员比” 2。

在许多地区,公务员这块照牌就是金钱、财富、地位的象征。只要你是公务员编制,无论你是一般科员,还是明天即将退休的普通办事员,银行消费贷款就不用担保。2006年3月,中国民生银行更是把副部级以上官员列入“民生钻石信用卡”发放对象,可以享受300万元透支额度(国家规定为5万元) 3,道理不是明摆着吗?

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公务员都已经进入中产阶层行列。该市环保部门的一名36岁的普通干部,指着自己的一辆尼桑越野车“谦虚”地说:“这车还不到20万元,有个站长(科级)听说要买奥迪a6了。我们单位的干部差不多都有私家车了。”

他算了一笔账:2003年他的月工资涨了2次。一次是在年初,涨了500多元;另一次在一个月后,又涨了1000多元。加上五一、中秋、国庆、春节4个传统节日发放的节日补贴4000多元,年薪超过4万元。除此以外,2003年6月公车改革后,每个月可以领到一笔“车改金”,区直机关的科员到处级干部,标准是每个月1500、2400、2600元,市级的“车改金”更高。公务员如果买车,可以申请一次性领取3年的“车改金”。股级干部每月的通讯补助也有450元。

该市人事局的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该市在编公务员平均收入超过6万元 4。

正确看待公务员收入水平

公务员收入的迅速提高,尤其是滥发各种补贴,已经影响到社会和谐发展。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司长范恒山2006年3月23日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所说:“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当前社会成员间收入水平与财产状况有较大差别,部分已经占据利益制高点的人群,不愿在深化改革中失去利益。进一步增强改革动力,需要围绕利益关系进行体制协调和政策疏导。” 5

因为归根到底,目前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是“公仆”自己定的。“公仆”的工资不通过“主人”同意,而是自己说了算,这与事、与理都说不通。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王加荣所说:“公务员工资总额的确定和调整,应民意听证后经人大审议作决定。因为公务员的薪俸来自于纳税人的税金,它作为行政事业费用支出列入预算,不管是确定公务员薪俸总额,还是调整公务员薪俸标准,均应由各级人大审议批准。假如不经过人大而调整公务员薪俸,实际上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涨工资。” 6

说到底,我国改革开放走的是一条“先易后难”的道路。经济学家吴敬琏称之为“体制外先行”、林毅夫称之为“增量改革”。这种做法的特点是,虽然比较容易下手,可事后容易产生不和谐,因为它把许多难题和硬骨头留在了后面。如果最终无法将传统体制和改革前期所遗留下来的问题顺利解决,改革就可能前功尽弃。

改革进行到现在,正在从“体制外”全面进入“体制内”。可以相信,随着各项措施的不断完善,公务员的平均收入将会回归到一个合理水平。他们的工资收入会“较高”,但不会、也不应该“最高”。显而易见,公务员仍然会是我国中产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兴趣出发,选择一个热门职业

公务员收入较高,但并非人人适合做公务员,更不是人人喜欢做公务员,国家也不需要那么多公务员。从兴趣出发,选择一个热门职业;同时认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个人年收入会比公务员高得多。

以北京市为例,该市统计局的资料表明,2005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3.28万元 7,其中金融业(包括证券、银行、保险)最高,年平均工资超过8万元,计算机服务业、烟草制品业、为企业融资服务的其他金融活动、法律服务、软件业的年平均工资也都超过7万元,电信、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航空运输业的年平均工资超过6万元 8。

当然,以上行情是就整个行业平均收入而言。具体到某个行业,既然“行行出状元”,当然也会“行行出中产(阶级)”。所以,这才强调个人兴趣的重要性。行业收入平均水平的高低,只能作为参考。

例如,以新闻传媒业为例。调查资料表明,目前上海市传媒行业的平均收入已经超过该市平均收入的3倍。事实上,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对这个行业趋之若鹜,作为择业首选。

据zhaopin.com预测,在未来8年内,各类编辑职务需求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比其他各类职位的平均增长量要高。究其原因,在于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网站,从而促使编辑职位需求增加。同时,广告以及公关行业也需要文案编写人员,将近1/3的编辑写作职位都来自报纸、书籍出版商、期刊杂志等。

记者采访表明,在上海的主流媒体中,大多数记者编辑的底薪收入每月在3000~5000元之间,他们的收入通常包括“工资+稿费”两部分。在知名报纸,收入高的记者一个月能拿到2万元,电视台采编记者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赚1万元。原本被认为收入不高的杂志社,一般记者的月薪也在4000~5000元。至于广播记者,月收入一般在5000元左右,高的也在1万以上 9。

中国各大城市媒体的在编记者,按照收入标准,跻身中产阶层已经没有悬念。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媒体前沿报告》一书认为“记者的明天会更好”。书中举例说,上海某晚报专版的责任编辑,月收入高达1.3万元以上 10。即使20世纪60年代的新华社记者,月工资只有46元,可是在当时仅此一项收入,全家四五口人就生活得很不错了。

2001年,29岁的广州记者李响几乎一夜红遍中国。长沙《体坛周报》开出前3个月100多万元的“天价”把她网罗旗下,堪称当代中国记者身价之最。《中国青年报》惊呼:“李响在体育界、经济界、新闻界乃至社会学界都爆出一声巨响。” 11

2003年,江苏省无锡市政府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首席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2004年3月,黑龙江省大庆电视台播音员、27岁的郭威,在18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年薪30万元 12。

不搞攀比,相同收入不同生活

中产阶层的收入较高是事实,可是由于各地消费水平不同,相同的收入在不同地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差别。所以,对于收入相同的中产阶层来说,没有必要进行攀比、徒增烦恼。中产阶层的许多不良心态,都是由于盲目攀比而引起的。

例如,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同样是6万元的年薪收入,在北京、上海、成都、兰州4大城市中生活,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13。

北京中产冷暖自知

北京是一座移民城市,同样是6万元的年薪,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有很大差别。

总体上看,如果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结婚后有婚房,通常不需要特别照顾双方老人,周末还可以回父母家中“改善伙食”,平时有较多的钱用于自由安排,基本上不会有生活压力。相反,如果是“北漂”族,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结婚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再遇到人来客往较多,几乎所有生活费用都要自己负担,这点收入就会捉襟见肘,弄不好还要入不敷出。

当然,这两种情形在其他城市也都存在。

上海中产生活凑和

上海的房价之高众所周知,平均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年薪6万元的年轻人,如果没有父母资助,不敢轻易说买新房,购房首选是二手房。

一份调查表明,与其他同等城市相比,65.1%的人认为上海物价指数最高的是房价、房租。上海的出租车价格贵,3公里内起步价10元,然后是每公里2元,虽然是中产阶层,平时上班也不敢轻易打的。如果自己购车,到东到西停车费就是每小时10元。还好,上海的吃饭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便宜,如果在自己家里吃就更划算了。

成都中产生活舒适

四川城镇居民消费状况调查显示:2004年人均消费支出6371元,大致相当于上海、北京人的一半。所以,同样是6万元年薪,在成都生活,虽然谈不上豪华,但舒适绝对不成问题。

成都的房价不高,城市不大、坐出租车也很便宜,美味佳肴很多、价格也不贵,泡茶馆更是成都人的一大爱好。

正因如此,我国古代有“少不入蜀”的说法。意思是说,年纪轻轻的不要去四川,否则容易因为沉溺于安乐而误了美好前程。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成都人生活舒适。

兰州中产生活富裕

兰州市的收入、生活水平都很低,相对而言,6万元的年薪是一个巨额数字,生活可以过得很富裕了。

2001年的数据表明,当年兰州市的平均收入只有5100多元,可以想象,年收入几万元该是一个什么概念?直到2004年,兰州市在近百个城市的平均收入排行中,位居75位,生活“富裕”程度可见一斑。

即使是各大城市最令人头疼的房价,这里最高也不超过每平方米4000元。所以当地的广告说:“花8万的钱,过18万的生活”,此言不虚。

量入为出,合理安排家庭开支

不同城市之间的中产生活殊不相同,怎么办?关键是要量入为出,合理安排家庭开支,而不要因为自己“中产”而忘乎所以。

高薪收入并不稳定

中产阶层收入较高,可是他们的压力大,高薪收入也不稳定,更有必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有一位多年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在一家高科技公司做研究工作,曾经获得过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993年,他在帮一个同事排队买股票后迷上了股票,从此投身于证券业。

刚开始时,他在一家证券公司做输单员,帮助客户买卖股票。由于毕业于名牌大学,他很快就被提拔为股评家。虽然股评做得有声有色,可是他总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股市涨跌永远说不准,一味要去当股民的参谋,多少有些坑蒙拐骗的味道。

不做股评了,他还是留在证券业。在著名的“5·19”行情中,他运用资金杠杆,很快便赚了上百万元。可是在接下来的调整时期,他因为透支比例过大而损失惨重。等到他下定决心退出a股时,他的身家已缩水到30万。

全面退出a股后,他将眼光转向了h股。他把所有资金投资h股,并与几个朋友组成一个小组,有关系的负责了解上市公司的一手消息、有经验的负责看图形、懂财务的负责财务分析,用这种比较理性的投资方式炒股,他的资金一连翻了2番。

接着,“非典”到了,他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附近买了一套房子,价格在每平方米5000多元。后来,又用这套房子作抵押买了第二套海景房,价格在每平方米6500元。现在,这里的房价已经涨到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每套房子的年租金就达10万元 14。

不难看出,虽然他的投资很成功,也早已进入中产阶层,可是和工薪族相比,收入很不稳定,需要合理安排收支才行。

量入为出很有必要

上海有一对大学本科毕业10年的夫妻,家庭年收入20万元,是标准的中产阶层。这种类型,代表了大多数上海人的中产生活。

丈夫老家在湖北农村,在上海读大学后留在上海工作,在外资企业从事工业品销售售后服务。没有指标考核,也不按销售额提成,年收入大约15万元。妻子在同一家公司搞人事工作,工作轻松,收入也少,每年5万元左右。两个人的住房公积金正好用于归还购房贷款。

他们的收入安排是这样的:除了房屋装修这种巨额支出外,每年要给公公婆婆赡养费1.5万元。由于丈夫工作忙,而妻子也懒得打理,所以除了银行储蓄以外,并没有很严谨的理财计划。

与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他们下班后最平常的生活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和父母拉家常。遇到周末全家都有空,就开着私家车到近郊逛逛。如果碰到休年假,就去浙江、江苏等地转一转。

量入为出,使得他们的中产生活别有一番韵味。

1 张艳:《北京职工年均工资3.2万元,金融业超过8万居首位》,2006年4月1日京华时报。

2 王刚:《佛山公务员悄然步入中产阶级》,2004年9月11日中国经济网。

3 《民生银行规定副部级干部可透支300万引争议》,2006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报。

4 王刚:《铁饭碗正悄然镀金,广东佛山催生“中产”公务员》,2004年9月13日中国新闻周刊。

5 《着力平衡分配,公务员工资改革率先亮相》,2006年3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

6 《拿什么来规范公务员工资外收入》,2006年3月10日东方早报。

7 不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

8 张艳:《北京职工年均工资3.2万,64.1%没达到平均》,2006年4月1日京华日报。

9 韦蔡红、赵海晓:《上海传媒人薪水调查,未来将成为“中产阶级”》,2004年6月3日新闻晨报。

10 《收入奇高,媒体从业人员薪金大曝光》,2005年12月28日慧聪网。

11 同上。

12 《美女主持郭威的“特岗”之缘》,2004年3月11日江南时报。与此同时,该市还面向国内外招聘对日招商首席城市规划师、信息化首席设计师、对日招商首席代表3个特聘岗位,税后年薪50万元。截止2004年4月10日,该市拥有打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关系等制约的特聘人才3930名,他们个个都进入了中产阶级。

13 瞿玮等:《5大城市年薪6万的中产生活》,2005年2月23日精品购物指南。

14 木木:《一个中产白领的成长》,2006年2月6日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