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车、名宅、名表,以及其他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档商品和奢侈品,构成了中产阶层身上的一个个耀眼光环。
中产阶层的生活消费就这样被人哄抬出神秘来,并被津津乐道着。
2002年初,日本的nhk、bs等电视频道纷纷以“中产阶级改变中国”为题,播出中国经济特辑。在这些节目中,绘声绘色地介绍了中国中产阶层居住100多平方米的高级公寓、开私家车、饲养宠物、享受海外旅行乐趣的生活。不过,在北京工作的日本人却认为:“与其说他们是中产阶层,倒不如说是极为有限的富裕阶层更为准确。” 2
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消费结构,服务消费比重上升
2005年初,雅虎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全国重点城市进行的“中产生活梦想调查”结果揭晓。这些第一手数据,围绕汽车、住房、手机、旅游、健身、休闲方式、工作意义、消费观念等主题,第一次清晰地勾勒出了国内白领阶层目前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未来中产阶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服务消费比重上升标志中产阶层形成
在消费结构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恩格尔定律。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的经验数据,发现了这样一个消费结构规律:如果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那么,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小。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按照同样的理由,本书发现还有另一个消费结构规律:如果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那么,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于实物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于实物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小。
与实物消费相对应的是服务消费。也就是说,与中下阶层相比,中产阶层的服务消费比重较高。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居民消费已经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轨道。这表明,中产阶层正在这些城市逐渐形成。究其原因在于,中产阶层的收入总量较大,在旅游、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消费大大增加,从而降低了实物型消费的比重。
调查表明:我国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已经达到消费升级的临界点。消费结构变革,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家庭娱乐商品等更新换代产品,在消费支出中增长速度较快;实物型消费比重在减少,对精神文化、餐饮、旅游的消费在增加。而且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一二十年内会继续延续下去 3。
服务消费比重上升的三大特点
根据雅虎中国的调查,中产阶层的服务消费具有以下特点:
在通讯方面,手机是中国中产阶层的“板儿砖”。“板儿砖”的本来含义是“防身”,手机虽然不是电警棍,可是它却能编制更广阔的关系网,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能间接地为中产阶层起到“防身”作用。所以,中产阶层的手机费用支出通常很大。不仅仅是通话费高,而且手机型号也经常更换,功能从首选实用性、高性价比、品质,逐渐转向品质、功能实用性、风格与设计。无论如何,不会追求价格便宜。
在休闲方面,中产阶层的主要休闲方式依次是读书看报(25%)、网上泡着(18%)、看电视(17%,女性居多)、玩电子游戏(10%),这些都是消磨时间式的自我娱乐;未来5年后,他们所期望的休闲方式会发生以下巨大变化:和家人共享天伦(28%)、与商业伙伴聚会(18%)、与朋友聚会(13%)、读书看报(10%)、看戏剧/电影/演出和展览等(9%)、健身(8%)。这表明:目前疲于奔命的高收入阶层,希望将来有更多时间用在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上。
在旅游方面,在个人年收入6万元以上的人群中,2004年中出去旅游的人数占81%,其中有25%选择去东南亚、欧美、南美、非洲等地;在个人年收入3.6万~6万元的人群中,旅游人数不到19%;在个人年收入2.4万~3.6万元的人群中,旅游人数占6%。总的规律是:男人喜欢去欧美、东南亚,女人喜欢去巴黎、纽约、米兰等购物天堂 4。
喜欢摆阔,奢侈品消费显身份
喜欢摆阔,是人的虚荣心的一种表现。但凡人都有虚荣心,都喜欢摆阔,问题在于具备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对于中产阶层来说,他们已经具备这种实力,于是随之而来的是,摆阔也就有了表现机会。在这其中,把奢侈品当消费品,就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山西煤老板集体摆阔
山西是个产煤大省。就在挖煤工人生产条件简陋、冒着生命危险地下作业也赚不了几个钱时,那些暴富起来的煤矿老板们却大肆挥霍、集体摆阔。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名车拥有上,整个山西省私人拥有宾利、悍马、劳斯莱斯等顶级豪华车的数量就已经突破1000辆,如奔驰有700多台、宝马300多台、劳斯莱斯6台,奥迪、凯迪拉克100多台,宾利、悍马也有10多台,雪佛兰更是司空见惯。对于一个人口仅仅只有3300万、人均gdp排名在中部六省第4的省份来说,比重之高是罕见的。
有报道说,在山西曾经有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一位煤矿老板一次购买20辆悍马车,整个家族里年满15岁的人每人一辆。老婆开的是本田,弟弟开的是奥迪a4,16岁的儿子开的是沃尔沃,此外还有别克、丰田霸道共十几辆豪华车。在太原,一位老板拥有3辆不同颜色的劳斯莱斯,比普通人家的自行车数量还多。
1999年以来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每年都有神秘观众买走豪华展车,据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山西的煤矿老板,全部用现金提货。
研究表明,在最近10年中,山西的中产阶层及其富豪们,买车心态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他们通常是只要有一个人买奔驰车,其他人便一窝蜂地跟着买,因为他们对车的性能实际上并不了解,只是仗着自己有钱,所以不甘落后。随着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盲目攀比的比例在逐年减小,但仍然唯“名”是从。
当然,除了购买豪华车以外,他们的摆阔方式还有在全国各地竞相购买豪宅、修庙、出国旅游、把孩子送去读贵族学校等 5。
中产阶层崛起刺激消费市场
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秘书长杨清山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中。
他认为,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富人”,绝大多数都是高级白领、金领为主的中产阶层,“暴发的年轻一代是奢侈品消费主力,这符合国际奢侈品消费新趋向。”年轻人在外界信息的刺激下很容易产生奢侈消费的欲望,而他们自己往往并不认为这些就是奢侈品消费 6。
上海市一家外资企业的公关经理月薪高达1万元人民币。2004年,她完成了一桩心愿:用一年时间集齐了世界10大畅销化妆品,总共花费数万元。毫无疑问,平时她所用的化妆品也都是国际名牌。她认为,这些高档化妆品虽然价格高,可是却谈不上奢侈品,而只是普通消费品。因为她买得起 7。
2005年9月14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北京发布报告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3大奢侈品消费国,其中有1000万~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29%,规模将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该报告称,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消费心态以“显示身份”为主,追求的并非物有所值,更谈不上为公益事业做贡献 8。
消费超前,负翁是这样炼成的
有人说中国人历来舍不得花钱,其实这与他们“穷惯了”有关;如果不是“穷惯了”,谁又不会花钱呀,而且还喜欢超前消费呢。尤其是年轻的中产阶层,这一特点就更加表露无遗。
中产阶层成“负产阶层”
中产阶层的收入虽然较高,可是还没有进入富裕阶层。尤其是面对沸腾的市场环境,他们的消费欲望、投资欲望十分强烈,而消费是“一去不复返”,投资也有失败的时候,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社会学家预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负产阶级”会越来越多。
调查表明,在我国城市的中产阶层队伍中,“负翁”比例已经占城市人口的34% 9。几乎在转眼之间,一部分中产阶层就成了“负产阶层”。随着信用消费的日益普及,个人和家庭的负债生活和消费现象将会成为继负债经营后的又一个时代特征。过去经常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美国、香港这样的赤字家庭,已经在我国出现。
社会学家分析认为,随着中产阶层时代的到来,超前消费不需要动员、宣传,也不需要榜样的力量感召,自然而然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尤其是住宅、汽车、买保险成为中产阶层“三大件”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这方面信用消费,通过贷款用了再说。
这里最典型的要算是贷款买房。一份来自上海的统计资料表明,上海市2002年1~9月个人住房贷款新增额度就超过2001年全年,达257.6亿元,平均每户贷款40万元。
超前消费是“负翁”产生的主要原因
调查表明,56%的调查对象认为,超前消费最可能让自己成为“负翁”;此外,还有15%认为,个人投资失败也是产生“负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两者合计比例高达71% 10。
虽然持后者观点的人比例在增加,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的投资胆量越来越大、投资风险也越来越大,可是就目前而言,产生“负翁”的主要原因是还在于超前消费。由于超前消费的是“消费品”,甚至许多是不该拥有的消费品,所以这种超前消费很不值得。
普华永道的分析师研究发现:中国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主要集中购买个人用品如服饰、香水、手表等;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老年人,主要集中购买的是家庭公共用品如房屋、汽车、全家旅游等。这表明,一方面,中国的中产阶层还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密度人群容易助长消费中的攀比之风 11。
随着信用消费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研究推出个人破产制度。这项制度一旦实行,无论你是否中产阶层,一旦你的透支消费额度大大超过个人资产,而且又无力偿还,对不起,你就个人破产了。
个人破产后,破产者和担保者的债务可以豁免,但要为此付出一定代价,如在一定期限内不得高消费,不得购置房产、汽车等高档物品,甚至不能上饭馆,对日常生活标准也会有严格限制。
到这时候,你这个中产阶层就要为过去的超前消费付出代价了。
消费文化,正在主宰消费潮流
在全球化和外来消费文化影响下,新的消费文化正在我国形成,中产阶层将成为我国新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引导主体。
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中国中产阶层的建立,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上看,都到了“一朝分娩”的地步。因为中国要发展,必须具有庞大的消费能力,而这又必须依赖于庞大的中产阶层队伍。消费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投资。
“拉动内需”是我们并不陌生的一个词语。怎样拉动呢?来自国家商务部的资料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近年来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度下降,从2000年的73%下降到2003年的37% 12。在美国,这个比例超过80%。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国的投资、出口与消费的增长极不和谐。
先说投资,投资必定要建厂房、要修路,这就必然要消耗能源、消耗资源,产生环境和资源的矛盾,决不是长久之计。
再说出口,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 13,超过上一年度(320亿美元)的3倍,结果导致全世界都在反倾销,不是西班牙火烧中国鞋,就是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逼迫人民币升值。
如果政策调整到以消费为核心、拉动经济增长,那么全世界都高兴,因为他们能够来中国赚钱了,我们的经济也发展了。
中产阶层的消费文化主宰消费潮流
我国的中产阶层是1993年后才真正形成的。中国中产阶层的特点是,原来大家都彼此彼此,生活在社会底层,只是由于把握住了某种机遇实现了财富的积聚,从而完成了社会地位的转换,结果总体上成了经济资本相对雄厚、文化资本相当薄弱的一个群体。
这种先天“不足”,使得我国中产阶层的消费文化具有两个典型特点:一是消费需求与人的欲望更接近于“基本”、“感官”、“生理性”要求,更具有实用功能性;二是普遍具有炫耀式消费心理。
这就是我国中产阶层经济收入大大提高后,急于向社会显示身份地位的变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炫耀式消费成为显示财力、能力、地位的主要形式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高消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变迁;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以炫耀式消费来维系和发展某种关系,营造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网 14。
根据我国传统的商业文化消费特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浅与重视程度,往往与在营造这种关系中的花费直接相关。所以,炫耀式消费便会与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的积累直接联系起来。
由于中产阶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文化资本”积累,所以他们的消费形式不得不表现为诸如:奢侈而炫耀的饮食;高价购买幸运号码;婚礼、葬礼的巨大奢侈排场;竞相焚烧钱币、一顿饭花费数万或数十万元、竞相“包二奶”等畸形的炫耀式消费 15。
消费文化事后往往幼稚可笑
所有上述这些消费特性,都能在整个社会的消费中反映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产阶层的消费文化在主宰消费潮流。当两位“富人”面对面斗富时,旁人惊呼他们“穷得只剩下钱”了!
在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后,回过头来看,会觉得这种消费十分幼稚可笑。
还记得吗?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有这样的年轻人:前面一个人骑自行车,后面一个人坐在自行车尾,抱着一个硕大无比的4喇叭收录机,边走边播放流行歌曲,以示炫耀。
在当时,收录机就是中产阶层的“三大件”之一,谁的喇叭越多,就表明谁就越“中产”。今天回想起来,谁都觉得好笑。
所以,当美国商业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10大新崛起市场之一,说印度的中产阶级人数已经达到1.75亿(比印度自己的统计数字减少一半)时,听起来怎么也令人忍俊不止。
美国人说:未来的印度中产阶级每人至少要购买1台电视机、1台录音机、1个压力锅、1台吊扇、1辆自行车、1块手表;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还会购买1辆轻便摩托车、1台彩电、1个电熨斗、1个食品搅拌器、1台缝纫机;一半以下的人要买1台电冰箱…… 16“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 17真是幽默得可以!
1 本案例参考了《中国神秘出现富豪部落,10万欧元买一副眼镜》,2005年10月31日新闻晚报。
2 《中国进入“中产阶级”时代了吗》,2002年3月5日日本世界周报。
3 《国家统计局调查称:我国中产阶层进入重要形成期》,2004年9月7日法制晚报。
4 王建红:《30万答卷揭开“中产阶级”神秘面纱》,2005年1月21日江南时报。
5 《山西煤矿老板集体摆阔,狂购20辆悍马》,2005年8月8日重庆晨报。
6 《中国出现富豪部落,10万欧元买一副眼镜》,2005年10月31日央视国际。
7 《13%国人成奢侈品消费主流,大部分为中产阶级》,2005年10月31日新快报。
8 王石川:《中产阶层崛起,且慢狂欢》,2005年9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
9 《中产阶级成了负产阶级,“负翁”这样炼成》,2005年5月19日新华网。
10 同前。
11 《中国出现富豪部落,10万欧元买一副眼镜》,2005年10月31日央视国际。
12 《“十一五”立足内需,“四把火”给消费市场升温》,2005年10月26日新华社。
13 徐博、陈刚:《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2006年1月25日新华社。
14 郁方:《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2004年12月7日学术连线。
15 郁方:《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2004年12月7日学术连线。
16 在这里,美国人之所以如此幽默,请不要忘了,印度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标准是700美元,还不到6000元人民币。以印度人一家5口计算,每人每月不到100元人民币。
17 《中国中产阶级真相》,2003年6月26日科学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