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是指从历史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从低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相对容易;可是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则会困难重重,很少有国家能顺利冲破这一魔咒。出现奇迹的国家只是极少数。
第一节 中等收入陷阱带有普遍性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也就是说,任何国家到了这个发展阶段,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从全球角度看,最终的胜利者屈指可数。
例如,20世纪70年代,巴西、阿根廷、智利、马来西亚等国家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可是直到现在,它们的人均gdp仍然只有3000美元到5000美元。亚洲国家中的菲律宾,20世纪60年代时的人均gdp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可是最终并没能像日本那样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直到今天仍然是中等收入国家;相反,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则后来居上,以“亚洲四小龙”的面貌成功超越菲律宾,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1]。
可见,能否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谁能笑到最后,谁才能笑得最好”中的“最后”能否快些到来。
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社会建设滞后已经阻碍到经济发展,例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中间阶层“夹心化”导致内需增长不振;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贫富差距和社会安全感缺失,激化了社会矛盾;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又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和粗放型经济增长。这些特点的出现,意味着我国正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2]。
可贵的是,我国对此已有清醒头脑,并且及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治国方略。因为事实上,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的发展前景具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另一种当然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了。只要能充分意识到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以及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就有可能跨越这个陷阱,或者为顺利通过中等收入陷阱创造良好条件。
在这里,关键是要对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魔咒有充分认识。
针对有人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个例,而不是通论、并非魔咒”的说法,国家行政学院博士惠双民认为,这恰恰说明中等收入陷阱是魔咒。他说,我国是不是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个实证问题,而不是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只有到我国真正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或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那一天,才能证明没有掉入陷阱。现在离这一天还比较遥远,所以只能用分析标准来衡量是不是有这种可能[3]。
要知道,在很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中,你都能看到腐败、权贵资本、贫富分化的身影。而据我国人民网的调查,认为我国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诱因,排在第一、二位的正是“腐败多发、民怨较重”和“贫富分化、阶层固化”。这说明,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更涉及到社会、政治等制度问题。
他认为,网民在谈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时,之所以会把腐败问题看作第一诱因,并且具有共识,就是因为政府没能实现一种社会各阶层的权利分享,从而导致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不能实现公平、均等,并且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等问题。
这一点要引起高度重视。例如,就在大家关注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里挣扎的同时,请不要忽略一点,那就是前苏联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0美元,但最终还是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徘徊,并且最终还解体了。这就是社会、政治因素在起作用,并且是在混合发生作用,不完全是经济因素,所以这种魔咒很难轻言避免。
第二节 陷阱魔咒是这样形成的
既然中等收入陷阱已经成为一种魔咒,那么这种魔咒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认真探讨其中的规律,有助于我们顺利避开中等收入陷阱。
以陷阱阵遍布最广的拉丁美洲地区为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特点[4]:
没有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机遇
从整体上看,拉丁美洲地区的国家都没能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机遇,从而一错再错,彻底失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佳良机。
例如,20世纪50年代到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当时的国际贸易环境对拉丁美洲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分有利。可令人奇怪的是,当时这些拉丁美洲国家依然以进口替代模式为主导,结果从8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急转直下,落后于亚洲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并且差距还不小。
第一次没有吸取教训,第二次仍然如此。就在第一次石油危机过去后,这些拉丁美洲国家仍然没有像一些东亚国家那样及时转换发展模式,再次错失良机,结果形成了“失去的80年代”,直到进入21世纪后才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拉丁美洲国家没有及时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机,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这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些国家在经济转型方面大约耽误了35年到45年,以至于到现在都没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发生了典型的“拉美病”
所谓“拉美病”,就是“拉丁美洲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别称。
之所以把中等收入陷阱称为“拉美病”,是因为中等收入陷阱在拉丁美洲地区国家中表现出一种特殊症状,那就是由于分配不公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城市动荡不安、政府言而无信。
从最近100年来看,拉丁美洲国家的基尼系数虽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收入分配不公仍然可见端倪,并且呈非常集中的态势。直到现在,拉丁美洲地区仍然是全球基尼系数最高的地区之一,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达0.66。不用说,这种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并死死拖住这些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挣扎。
社会保障制度不合时宜
这里所谓的不合时宜,并不是一概指过于超越经济发展现实,同样也指落后于经济发展现实。
总体上看拉丁美洲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建立起来。一开始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带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然后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使得原有社会保障制度显得过于超前,变得不合时宜。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地区掉入“失去的10年”后,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完备造成财政负担居高不下,促使它们纷纷进行私有制改革,帮助政府“卸包袱”。
从时间方面看,拉丁美洲地区的这些改革比欧洲国家更早。而这时候的欧洲国家呢,早已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所以两相一对照,就显得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过于超前和脱节,反而成为一种累赘。
金融体系的脆弱、金融危机的破坏影响实体经济增长
拉丁美洲地区是金融危机高发地。1974年到2003年的30年间,拉丁美洲地区各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数量是全球其他地区的3倍多。总体上看,拉丁美洲地区每爆发一次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率要被迫下跌1个百分点左右。
仅仅从最近20年来的情况看,拉丁美洲地区就连续发生了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和银行危机,从而引发经济大幅度震荡,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增长,拖住了这些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步伐。
具体影响力有多大呢?数据表明,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付出的财政成本,至少相当于该国gdp的20%。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更是引发了政治危机,导致几个月后总统只能被迫辞职,不用说这就更能影响到社会安定和短期内的经济发展了。
政局不稳破坏经济发展
拉丁美洲地区国家的政局不稳、军事政变频繁出现,给这些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制造出重重障碍。
例如,1996年到2003年的7年间,厄瓜多尔居然一连换了5位总统,这样频繁的政府更迭在全球都很少见。不用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每个总统上台都会另搞一套,这就难免会破坏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甚至完全没有长期计划可言了。
200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每次发生社会冲突和政治动荡都会给国家经济和家庭结构造成巨大灾难,导致经济发展至少倒退10到15年。试想,这样的“进一退二”还怎么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呢?
第三节 多周期叠加导致经济一蹶不振
多周期叠加导致经济l型增长,这时候虽然也可以称之为增长,但实际上由于这种经济增长从l型左边的“i”下滑到了底部“_”,就意味着这里有一个经济增长的陷阱;并且由于这种陷阱是各种周期因素叠加造成的,所以很可能会一个陷阱套着另一个陷阱,从量变引起质变,构成连缀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个坑洼地儿。
这里的多周期主要包括房地产周期、存货周期、资本性支出周期、证券市场负财富效应等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如果不巧又碰到外部冲击,就会造成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停滞不前、下滑,形成明显的中等收入发展陷阱。这种陷阱呈“l”状,下滑后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在底部徘徊[5]。
有人认为,自从我国2008年人均gdp第一次突破3000美元后,实际上就已经开始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了。而恰好在这时出现了全球金融危机,这种外部冲击加速了我国直接面对中等收入陷阱。
以这些多周期中的存货周期为例。存货是衡量企业产品供给是否过剩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不是为了囤积居奇,那么就必然会希望存货越少越好。存货越少,表明产品越畅销、越供不应求,既减少了资金积压,又表明产品很受市场欢迎、经营很景气。从这个角度看,每当企业存货增长达到一个相对高点时,就可以反过来理解经济将进入下行周期。这就是存货周期揭示的经济规律。
从最近20年来的情况看,我国企业的存货增长出现过三个高点,一是1996年的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高达26%,接下来就出现了一轮经济滑坡;二是2004年时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高达25%。接下来就又出现一轮工业增加值下滑;三是2008年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更是上升到28.5%,不用说,接下来的经济滑坡必将比前两次更厉害。
那么,从存货周期来判断经济运行规律什么时候即将走下坡路,什么时候开始止跌回升呢?这里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工业企业的用电量是否开始回升。如果用电量开始回升了,就很可能表明经济也要开始回升了。
再看房地产周期。房地产是近10年来我国居民家庭的主要财产标志,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套住房的价值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元,是家庭最大的财产。所以从房地产周期的运行调整,也能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周期来。
以2008年1到9月为例,其间我国的商品房和住宅销售同比下降15%以上,商品房空置面积增长10.2%。根据当时的存量房和每月销售速度进行推测,消化这些存量房需要二三年以上时间。这说明什么呢?这就说明经济周期接下来将处于下滑阶段。
再看资本性支出中的企业设备投资周期。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投入相应的生产、经营、运输设备,所以从企业设备投资看,能够大致判断企业未来的产能大小,判断经济景气程度。同时,企业设备投资也会带动全社会投资需求,所以这可以用来判断全社会投资规模的一个风向标。
从2005年到2008年的情况看,我国工业企业设备投资总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1%以上,远远超出2005年以前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水平。这表明,连续4年的设备投资高增长必定会造成我国企业产能的大量增加。而接下来的工业利润增长速度下滑,又必然会导致随之而来的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否则,这样的投资就变成了负效益。所以从这一点上判断,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宏观背景下,这种产能过剩必定会导致我国经济低迷。
离开实体经济来看虚拟经济。我国证券市场从2008年开始处于前所未有的熊市,这种负财富效应必定会严重影响居民购房、购车以及其它高端消费需求,从而与前面所述的几个周期相重叠,加剧经济下滑。
从外部冲击看,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外贸出口,也会带来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全球gdp变动1%大约会影响我国出口5%,也就是说有5倍的放大效应。这就意味着,如果从全球看,2009年的gdp比2008年下降1.5%,会造成我国产品净出口增长速度回落7.5%。
读者在明白了上述各种影响因素后容易发现,为什么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要出台4万亿元的扩张投资计划了,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方法,来抵消房地产投资、工业企业厂房设备投资回落以及出口增长速度下滑,避免在经济陷阱中陷得更深。
第四节 我国掉入陷阱的风险不断增大
综合各方面情况看,我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
从表面上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例如从第三方的独立评估看,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就没能如期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也没有实现,相反,问题却变得更突出了[6]。而实际上,隐藏在这些经济问题背后的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加快增长”目标,已经形成我国特有的“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模式,并且严重威胁到以后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而所有这些问题,反射到社会、政治、生态领域,就呈现出收入分配不平等、官员腐败、城市二元社会(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构成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直面的挑战。
正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所说,我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短期来看,我们很乐观,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远虑大于近忧。”他认为,“从现实来看,我们有两个问题特别突出,一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国民收入失衡比较严重。第二,居民消费率偏低、走低。”
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当把“民富优先”当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把经济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最终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转型三方面有实质性突破[7]。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也同样认为,30年的成功经济改革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接下来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8]。
我国最早是在1995年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口号的,现在15年过去了,大家看到的是效果并不理想。不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没做到,并且收入分配差距还在继续拉大[9]。
如果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侧重的主要是要素投入和投入比重、产出问题;那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战略了,除了要素层面的因素外,还包括制度层面。
从这一点上看,我国现在提出的口号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转变既表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我们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也表明中等收入陷阱已经迫使我们不得不注重从制度层面来解决问题,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
[1]任冠军:《日韩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网易财经,2011年3月2日。
[2]张茉楠:《新时期如何破解金融危机与转型期叠加的结构性难题》,理论网,2010年5月20日。
[3]刘方志:《惠双民:中等收入陷阱恰是魔咒》,《现代快报》,2010年7月9日。下同。
[4]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警示》,《半月谈》,2011年3月15日。
[5]滕泰:《中国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挑战》,《中国证券报》,2008年12月15日。下同。
[6]胡**:《“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人民论坛,2010年7月30日。下同。
[7]林小昭:《迟福林: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大》,《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月6日。
[8]于乎:《中国如何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南方网,2011年4月11日。
[9]刘方志:《惠双民:中等收入陷阱恰是魔咒》,《现代快报》,2010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