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中等收入”确切地是指“中等收入国家”。具体到某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就是指它的人均gdp处在4000美元至12000美元之间。低于4000美元,它就只能排在“低收入”国家行列;高于12000美元,就又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
第一节 中等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要谈中等收入陷阱,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
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中等收入”就是指中等的收入。不用说,所谓“中等”,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这里的“收入”,是指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发来考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了便于各国之间进行比较,这里用的是人均gdp概念,也只能用人均gdp概念。
实际上,中等收入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人均gdp必定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数据,所以这里的“中等收入”的完整定义,是指某个人均gdp处于“中等水平”的国家或地区。
“中等水平”当然是需要有具体标准的,但显而易见,这一标准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提高)。关于这个问题本书下面再谈,这里先搞清楚gdp和人均gdp的基本内涵。这个概念很重要,本书后面将会反复提到。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意思是国内生产总值。它的通常定义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gdp是全球各国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总量和水平的常用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也谈不上是最有用的指标。
究其原因在于,gdp多有虚假(重复计算)成份;并且全球有些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使市场经济国家也多少有些计划成分,这种“计划”的存在价值就是要尽量减少商品交换,这部分“减少”的商品交换就无法形成gdp了。与此同时,各国的外向型经济(来料加工)比重悬殊,这时候,用剔除来料加工比重之后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衡量经济规模会显得更实在(我国外向型经济比重较高,gdp中约有40%虽然是“国内生产”的总值,却不是“国民生产”的总值)。
所以,当读者看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的消息时,大可不必莫名激动。且不说我国人均gdp水平在全球还很低,单说我国民间给gdp起的绰号“鸡的屁”或“高大炮”,就知道它的口碑是并不怎么的。
理解gdp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gdp是根据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具体地是指最终产品在这个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所谓最终产品,是指这个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使用的物品和服务。换句话说,这部分产品已经到了生产的最后阶段,不会再作为原料、燃料或半成品投入到其它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去。统一计算最终产品的目的,是不至于重复计算。
其次,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也就是说,gdp计算的各种最终产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来算出市场价值,然后通过货币计量来衡量。
最后,gdp只能统计到市场活动涉及到的部分,而无法包括地下交易(如赌博)、黑市交易(如毒品交易)以及非生产性活动部分(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
gdp的核算方法主要有3种,即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按理说这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肯定不一样,所以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支出法为基本统计方法。
顺便一提的是,gdp增长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关键要看它发展得是否平稳、是什么因素推动发展的。并且,考察gdp必须放在多种因素中比较才能说明问题,如果单看gdp数量多少,有时候容易把人引入歧途。因为这种gdp完全有可能是违背社会公平、破坏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竭泽而渔。
第二节 确切地是指中等收入国家
本书中的中等收入概念,确切地说,是指某个人均gdp属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或地区,而不是指个人或家庭。所以,所有关于中等收入及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治理对策的讨论,都是基于这一点,这是需要首先明确的。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在996美元到12196美元之间[2]。从目前看,有104个国家和地区符合这一标准,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欧洲与东亚、东亚与太平洋、中东与北非四个地区。尤其是在拉丁美洲,一共只有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等收入国家就有28个,“普及率”最高。与此相应的是,拉丁美洲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也更突出。截至2011年,拉丁美洲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平均滞留时间已达37年,成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地区。特别是阿根廷,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有49年,可谓“全球之最”[3]。
据2011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的《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全球经济20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9%,其中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率的近一半。初看起来,这是一个好消息,表明新的发展机遇正在推动更多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可与此相应的是,这些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马上就又踏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事实。这样看来,这一消息可谓喜忧参半。
从全球看,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60多个最终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目前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尤其拉丁美洲是中等收入陷阱密集度最高的地区。正因如此,本书以下会经常开展对拉丁美洲地区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和分析,以此为鉴,来看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陷阱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和路径选择。
从我国的数据看,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155美元,到2001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告别低收入国家,只用了23年;然后又只用了9年时间,到2010年突破4000美元大关,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4],这时候才真正遇到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为什么在我国这么突出、这么突然的真正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判定是否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虽然如此简单和清晰,但显而易见,真正意义上的中等收入国家并不是单纯地只看这一因素,还必须与其他一系列指标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研究这一特殊发展阶段。
正如河南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郭兴方博士所说,中等收入国家的概念除了人均gdp要达到一定标准外,还必然具有更多内涵,如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住房消费比重在初步富裕阶段迅速上升为15%、交通通讯类支出持续快速增长、文化教育服务类支出快速上升、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并快速上升;等等[5]。
回过头来看,上述指标的达标情况不但不尽如人意,而且还缺少应有的关注。许多人甚至感觉自己并没有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这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贫富差距的拉大,把一些指标“平均”掉了。
顺便一提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并不是一回事。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方法,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都是“发展中经济体”(我国称之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就很长了。
第三节 中等收入与中产阶级的区别
中等收入和中产阶级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要混为一谈。如果读者看到有媒体把中等收入陷阱称为中产阶级陷阱或中等收入阶层陷阱,就知道它们并没有搞清楚这其中的区别,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误导。
中等收入和中产阶级概念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中等收入是指国家,确切地说是人均gdp发展到某个阶段时的国家或地区。很显然,并不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也不是每个国家或地区总是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
而中产阶级是指某个具体国家或地区的一个特定阶层,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收入在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中间阶层。当然不仅仅是收入,还要结合职业、家庭资产、政治地位等通盘考虑,但主要是看收入。
二是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属于中等收入,是有具体指标来衡量的;而衡量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是否属于中产阶级,虽然也有一些标准可供参考,但主要依据还是自我感觉。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自己各方面的处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就是”中产阶级了。
三是由于衡量是否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指标相对简单,所以这一方法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相反,因为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准太多,并且太模糊,如你住的房屋价格高低、是不是住在体面的楼盘,你的经济收入高低、消费和生活方式如何、是否有定期度假等,这些东西就既难衡量又缺乏统一标准,所以中产阶级的概念越来越被人淡忘。
甚至可以说,当别人称你是中产阶级时,并不一定是善意的,还包括讽刺、鄙视的意味在内。就像你在学校里读书时,别人说你是“中等生”一样,这又有什么可以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呢?
四是虽然中等收入和中产阶级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并不否认两者之间有联系。当国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时,这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就同样会危机四伏、生活品质无法得到保证。道理很简单,读者只要想一想中等收入陷阱都有哪些症状时,就知道这时候的中产阶级日子也不好过。
例如,他们无法改变过分悬殊的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差异,又躲不开生活成本不断增加的住房、消费、教育、医疗、养老开支,更因为收入增长赶不上通货膨胀,政府无法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社会福利保障,从而变得与其说是一种“生活”,还不如说是一种“折磨”;幸福感虽然不至于说荡然无存,至少也是在日益减少的。
相反,再看看高收入国家的那些中产阶级,日子就要好过多了。他们虽然也同样有烦恼,,但富人的烦恼和穷人的烦恼是不同的;同样,高收入国家中产阶级的烦恼和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中产阶级的烦恼也是不同的。就好比说,穷人的烦恼是“钱不够用”,富人的烦恼是“钱多得不知道怎么用(或不知道投资在哪里)”,差别不是一点点。
第四节 中等收入概念是动态发展的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主要是从人均gdp角度来考察的。可是,无论什么数据,只要一谈到“人均”,在我国就有可能变得面目全非。这不仅因为我国人口数量大,更在于两极分化严重。
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用平均收入来衡量,会掩盖掉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恰好是平均数的人并不多。这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总体来说,就可能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指出这一点后,这里重点来看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国家的衡量标准是怎样不断上移的。
世界银行2008年的收入分组认为,人均gdp小于90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11116美元以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906美元到11115美元之间的国家都属于中等收入国家。而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次:906美元到3595美元之间为低中等收入国家,3596美元到11115美元之间为高中等收入国家[6]。
而在2005年时,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高中等收入国家标准是人均gdp3466美元至10725美元。也就是说,人均gdp低于3466美元时属于低中等收入国家(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约相当于14500元人民币);高于10725美元时就属于高收入国家行列了[7]。
2010年8月世界银行对此数据进行调整,调整的结果是,低收入标准为人均gdp995美元及以下,人均gdp996美元到12195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1219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其中,中等收入标准又以3845美元为界,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两个区域[8]。
在本书中,鉴于我国人均gdp刚刚跨越3845美元、进入高中等收入(或称上中等收入)国家门槛,所以本书以下简称的中等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均不再区分低中等收入和高中等收入界限。
也就是说,本书所称的中等收入,就是指高中等收入,目的是要集中精力探讨我国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都会面临哪些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去克服、解决;同时,也是为了与世界银行的分组标准相统一,免得因为标准的不断改变而造成概念混乱。
就好比说,如果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是全班同学(全球国家)中的“中等生”,那么,高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就是指那些成绩“中等偏上”的同学,低中等收入(下中等收入)就是指那些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本书要研究的正是那些“中等偏上”的同学(国家和地区)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中等收入陷阱)。由于每次考试的分数不会都相同,所以如果用分数来衡量这些“中等生”,其“分数标准”(人均gdp)也是会不一样的。
所以,本书中泛泛而谈的中等收入标准并不需要过于精确。就目前而言,从具体数据看,一般认为,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属于低收入国家,人均gdp在12000美元以上的属于高收入国家,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国家或地区就称之为中等收入国家。其中,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4000美元之间称为低中等收入国家,4000美元到12000美元之间称为高中等收入国家。本书的研究对象就是,目前刚刚跨入人均gdp4000美元门槛的中国今后在突破人均gdp12000美元过程中的路径选择。
[1]董菁:《gdp数据显示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2]但真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是高中等收入阶段,即人均gdp在3845美元到12195美元的阶段,这一点本书接下来有详细阐述。
[3]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警示》,《半月谈》,2011年3月15日。下同。
[4]郭信峰、柳新勇:《中国积极转型力避“中等收入陷阱”》,新华网,2011年4月8日。
[5]郭兴方:《谁把我们拉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网,2007年9月21日。
[6]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中经评论》,2009年8月31日。
[7]殷丽娟:《北京人均gdp首破6千美元,达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新闻网,2007年1月24日。
[8]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警示》,《半月谈》,201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