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汉宫权谋之错位绝恋 第三十八章 决胜千里之外

杜延年等副将跟随上官桀日夜兼程,赶到东郡和济北交界之地,赵充国已经恭候多时。

上官桀见大军在没有主帅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纪律严明,粮草辎重井然有序,暗自赞叹赵充国是个将才。于是,命令他独自率领一万人马,向东直捣齐国都城临淄,拿下刘泽,而后与大军汇合。

赵充国确实具备领军作战的才能,只可惜出身低微,又没有人举荐,年过半百还只是个小小的中郎,有幸被霍光赏识,提拔为护军都尉,才得以施展拳脚。正是他建议霍光提前调兵至此,以备不时之需,因而保住了这一战的主动权,也为自己赢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上官桀又命令杜延年作为先锋将领,率领一万人马,火速赶往渤海郡内的黄河南岸,摆好阵仗,准备迎战。

杜延年完全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官场新人,在霍光的安排之下出任补军司空,仅仅半年多的时间而已,能够以副将的身份随军出征,已经十分知足,没想到又从上官桀那里得到了先锋将领的差事,迫不及待的想要大显身手,好不辜负死去的父亲留给他的这份幸运。

杜延年的父亲杜周,是武帝时期的酷吏之一。当年,李广随卫青出征匈奴,不幸迷路,贻误战机,自尽谢罪。李广的幼子李敢,因怀恨父亲之死而打伤卫青,在随武帝狩猎之时,被霍去病射杀。按照律法,霍去病应该杀人偿命,即使武帝有意偏袒,按误杀处置,也难免牢狱之灾。聪明的杜周看穿了武帝的心思,想要包庇霍去病,但又不能公然藐视法度。于是,趁机献上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群围攻,撞击而死。因此,霍去病得以脱身,杜周也被武帝擢升为御史大夫。

如今,杜延年接连得到霍光、上官桀的格外关照,也是因为这份人情,但又不完全是因为这份人情。杜延年饱读诗书,通晓律法,体格健朗,勤学功夫,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也是个十分有趣之人,温润才子与野蛮壮汉的形象在他身上交错呈现!

上官桀亲自率领其余的三万人马,以正常速度行军,拉长队伍、虚张声势,并沿途打探周边郡县的兵力和动向,以防燕王还有其他同党。

很快,消息传到了刘泽的耳朵里,他还未来得及控制齐国的大部人马,就目前的实力而言,必死无疑。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军压境,这才意识到自己把起兵谋反这件事想的太容易了,也把小皇帝和他的一众辅臣想的太简单了,但是如今骑虎难下,唯有放手一搏,或许可以杀出一条活路。

于是,刘泽趁夜发动兵变,包围齐王宫,逼迫齐孝王交出兵符,火速赶往青州。青州作为东方重镇,屯有步兵两万、骑兵一万,兵强马壮,骁勇善战。只要控制了这三万精兵,既可北上偷袭杜延年,接应燕王,也可南下抗击赵充国,成功突围。

只可惜刘泽打漏了算盘,青州战略位置险要,这三万精兵更是抵御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大地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齐孝王和青州刺史隽不疑各执一半兵符,但是没有诏书,即便合上兵符也是徒劳,这是刘泽万万没有考虑到的。调兵失败就意味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漂走了,刘泽岂能轻言放弃。

赵充国来到临淄城外,见四方城门紧闭,却没有重兵把守,十分好奇,派人乔装打扮秘密潜入,得知刘泽逼宫,早已带兵出城,急切的问道:“去往哪个方向?”

“从东门离开,往北去了!”

“东门……往北……不好!青州!”敏锐的军事嗅觉让赵充国一瞬间意识到刘泽铤而走险的计策,迅速集合军队,全力赶往青州,希望不会太迟,显然,他也不知道青州调兵需要诏书。

刘泽免不了要对隽不疑一通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隽大人,就眼下的形势,我劝你还是识时务的好!你想想啊,这青州调兵需要诏书一事,既然我都不知道,恐怕那三万将士更不知道吧?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只有我祖父和你、还有远在京城的皇上和少数大臣知道。这样一来,有这回事和没这回事,就全凭你的一句话,哦不,你只要不说话就可以!你若是帮了燕王这个大忙,日后肯定少不了你的荣华富贵……”

“呸!我隽不疑生是汉臣,顶天立地,死也不会和你等叛逆之辈同流合污!刘泽,你和燕王枉为皇室宗亲,竟然做出此等勾当,将来有何面目拜见九泉之下的刘氏列祖!”

“少废话!你若是不帮燕王这个大忙……那也没事!我只要杀了你,不就没人知道这回事了,我一样可以调兵!我之所以浪费时间和你在这儿商量,完全是出于好意,想给你一条活路,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时间紧急,刘泽已经没有多少耐心了。

“好啊!那你就杀了我试试!看看是不是真的如你所说,再没有别人知道这回事了!你敢吗?”隽不疑料定刘泽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借此拖延时间,至于结果会怎样,自己心里也没底,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

刘泽气的火冒三丈,但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横竖都是死,最终决定赌一把,杀了隽不疑,无诏调兵。只可惜,太迟了。

赵充国的人马随后赶来,听闻刘泽尚未成功调兵,猜到中间必然出了什么差错,迅速将青州刺史府邸围的水泄不通,在手起刀落的前一秒救下隽不疑,活捉了刘泽。

赵充国好奇的询问调兵失败的原因,隽不疑告诉他:“当年匈奴远遁、乌桓归降,大军班师回朝之际,先帝命令于青州屯兵三万,以备不时之需,一半兵符交由青州刺史保管,另一半兵符原本在先帝手中,后来,为了平衡各诸侯国之间的力量,才交由兵少将寡的齐孝王保管,不过,以防齐国拥兵自重,附加了调兵还需要诏书这一条件,但又怕有损齐孝王的颜面,并未声张,所以知道的人不多,没想到竟成了今日挽救大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