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干部笔谭 当干部需要具有的决策智慧

决策是领导者的责任,也是领导工作的核心,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在一个地方和单位,决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工作的目标和举措,才能使工作真正得到长远发展。

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敢于决策、善于拍板,不仅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而且是推进工作的必然要求。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果断、迅速地作出决策。

果断决策是成功的开始。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国内国际的竞争日益激烈,时机常常稍纵即逝。如果患得患失,前怕狼后怕虎,则往往容易错失良机,使决策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效力,直接影响到领导者的威信。只有抓住决策的黄金期,才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敢于决策是敢于担当的表现。作决策必然要承担决策带来的后果,不能只想当官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在决策过程中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就是要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大是大非面前、大家意见不统一时,不能随波逐流,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拍板。同时,面对决策失误,必须敢于承担责任,及时修正偏差,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预知态势的睿智和高屋建瓴的大度。有的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不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对事物的认知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领导干部作决策时面临的问题往往极其纷繁复杂,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就需要抽丝剥茧,抓住本质,从政治的高度、大局的高度观察和判断问题。要善于以敏锐眼光洞察细微问题,客观全面、深刻系统、辩证历史地认识分析和研究问题,牢牢把握决策的主动权。

分清轻重缓急,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领导干部要明白孰重孰轻,集中精力抓关键人员、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关键问题。要学会“急事缓办、缓事急办”。急事缓办,就是遇到急事既要高度重视,也要冷静思考,考虑周全后再去妥善办理;缓事急办,就是对缓事要有计划,抽空及时做,以免临时抱佛脚,忙乱而又得不到好结果。

三、谋要众,断要寡

“谋要众”就是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断要寡”就是决策时要敢于拍板、敢于负责。领导干部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既要有“集众智”的胸襟,又要有“善决断”的魄力。

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是决策的根本方法。客观实际情况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而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才能总是有限的。因此,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除了靠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外,还需集思广益、凝聚集体的智慧。所以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要倾听各方面意见,善于和班子成员、上下级之间谈心交流,拉近相互间的思想、感情距离,求同存异,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

既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也善于拍板决断。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不仅要善于集中大家的好主意、好看法,还要能够把好决策的“拍板关”。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果断拍板的胆识。果断拍板应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冷静思考分析的基础之上。

四、功夫下在决策前

不打无把握之仗,不做无准备之事。如果决策之前未做足准备工作,仅凭想象做事,结果往往会导致力没少出、汗没少流,可效果不明显。要先“策”后“决”,把功夫下在决策之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工作很重要。如果不事先有所准备,盲目决策往往很难成功。在作决策前,既要有可行性研究,也要有不可行性研究;应当做必要的沟通,把意见传达给他人,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信息是决策的生命,要注重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掌握有用的信息越多,对问题看得就越清。但信息的占有也要有度,要学会甄别和综合分析。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有可能最佳决策时机已经错过了。

五、牵牛牵鼻子

鼻子被牵住,牛只能乖乖听话。作决策时,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聚焦大事要事、瞄准急事难事、紧盯薄弱环节。

决策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同志曾说,“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俗话也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抓住了主要矛盾,问题和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抓住重点就能够以点带面,形成“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局面。

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决策要聚焦薄弱环节、补齐短板。任何事物都是由局部构成整体、由细节构成过程,工作的上限再高,如果局部出现弱项,就会给整体和过程带来危害。领导干部作决策必须要聚焦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想方设法补齐工作中的短板。

六、守住底线,追求高线,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任何一项工作,追求越高,希望越大;追求越低,危险越大。领导干部既要在决策部署上严格严谨严肃,又要在决策执行上高标准严要求。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只有立足最坏的情况,才能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应对自如。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如果不追求高线,恐怕连底线都难以守住,所以作任何决策都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

言必信、行必果,执行决策必须一抓到底。***总书记强调,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兑现。领导干部作决策也是如此,一旦作出决策,必须坚决执行、狠抓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遇到问题和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一张蓝图干到底。

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调查研究历来是我们党进行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这就告诉我们,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坚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

没有调查的研究是瞎研究,没有研究的调查是白调查。调查研究,包含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搞调研纯粹是走马观花,没有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作为决策参考;有的领导干部鞋子从不沾一点泥土,坐在办公室“冥思苦想”,脑袋一拍就作了决策。离开调查搞研究是纸上谈兵,离开研究搞调查是形式主义。开展充分的、正确的调查和研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收集第一手材料;在调查的基础上多些研究、少些臆断,多些思考、少些浮躁,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使作出的决策真正反映百姓的呼声。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前提和基础。***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形象地比喻:“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这告诉我们,科学的决策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而得来的。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之后才作结论,努力使各项决策部署更接地气,达到“作好一项决策,赢得一片人心”的良好效果。

八、要注意评估

“吾日三省吾身”,做人、做事都是如此,每走过一段路,就要回头看看,是非得失都要有一个结果。工作中评估反馈就是一种“回头看”的工作方式,既有利于检验决策执行效果,也有利于为下一轮决策总结经验教训。

评估有利于优化决策。评估既是对决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也是对决策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决策的“效果意识”,对决策过程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对有利于决策实施的,就坚决干;对不利于决策实施的,就坚决改,优化完善决策方案,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养成“复命”的习惯。“复命”就是反馈。从事任何工作,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有个反馈。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养成“复命”的习惯,提高“画句号”的能力。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等任务全部完成了再反馈,阶段性的进展也要及时报告。一方面可以让领导和同事放心,另一方面及时反馈情况又能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九、依法依规是前提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体现在决策上,就是要养成统筹规划依法、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

当领导就不能搞“权大于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在法治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坚定法治信仰、提高法律素养,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决策、公正用权的能力。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牢固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理念,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宪法原则和法治精神,不让“依法依规”成为“不决策”“乱决策”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