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再提到“古本《红楼梦》”;我的研究,用的是古本而不是通行本。那么,什么是古本《红楼梦》?为什么应该读古本《红楼梦》?什么是通行本《红楼梦》?为什么说通行本有问题?既然应该读古本《红楼梦》,哪个版本更好呢?
《红楼梦》究竟是谁写的?经过红学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大多数人达成了共识:是曹雪芹写的。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也没能找到他遗留下来的亲笔手稿。曹雪芹去世前,他的书稿没有公开出版过,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小范围内流传。这些手抄本,笔迹当然就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最初,可能是跟他关系最密切的亲友来抄写,后来,辗转传抄,就更闹不清抄书的人是谁了。早期抄书的人,应该是出于对书稿的喜爱。从别人那里借到一部,读完觉得真好,就想还书以前,自己为什么不留下一部来呢?于是耐心抄一遍。但曹雪芹去世后,这部书的传播就像一滴墨水落到宣纸上,逐渐浸润开来,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大。这时候就开始有出于商业目的传抄的人了。他们可能采取了这样的办法:一个人拿着一个底本(比他们抄得早的一个流传本)念,其余几个人边听边写。这样传抄,生产量就变大了。抄那么多部干什么?拿到庙会上去卖。据说挺值钱的,一部书能卖出好几十两银子呢!到曹雪芹去世差不多二十八年的时候,才出现了一种活字印刷的版本,印书的老板叫程伟元。这人在中国的出版史上应该大书一笔,正因为他把《红楼梦》手抄本变成了活字摆印本,才使得曹雪芹的这部书能够更广泛地流传。印刷本产量大,且成本大大降低,卖起来便宜,买去看的人当然就更多了。
所谓古本《红楼梦》,古不古,分界线就是程伟元活字摆印本的出现。那以前以手抄形式出现的,都可以算是古本《红楼梦》。程伟元通过活字摆印,大量印刷、廉价发行的《红楼梦》,就是通行本的发端。当然,因为那也已经是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版本了,并且处在一个分界点上,所以,讨论《红楼梦》版本问题时,有时也把程伟元的印本,特别是他第一次印刷的那个版本(红学界称作“程甲本”)算到古本的范畴里。而那以后,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开始盛行的《金玉缘》本,就都不能算古本了。
程伟元把手抄的古本《红楼梦》变成了印刷的通行本,不是做了件大好事吗?怎么现在总说通行本有问题呢?
有一个情况是我要特别强调的,那就是:根据周汝昌等红学家的研究,曹雪芹是把整部书大体写完了的,八十回以后,很可能还写出了二十八回,一共一百零八回。整个故事是完整的,把他的总体构思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只是还缺一些部件,比如第七十五回的中秋诗还没补;也有一些“毛刺”没有剔尽,比如究竟把王熙凤这个角色设计成有两个女儿(大姐儿和巧姐儿)还是一个女儿(大姐儿就是巧姐儿)。看得出最后他的决定是只有一个女儿巧姐儿,但他还没来得及统稿,没把前后各回的文字完全划一,留下了一些诸如此类的痕迹。于是,程伟元的问题就来了。他主持印刷出版《红楼梦》的时候,前八十回大体是曹雪芹的古本《红楼梦》,但曹雪芹的古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在他印刷出版的书里完全没了踪影,却又出现了后四十回的内容。据他自己说,八十回后的内容,是从挑担敲小鼓的商贩那里陆续找到补齐的。但后来的红学家们经过考证,达成了共识:程伟元是请了一个叫高鹗的读书人,续出了八十回后的内容。高鹗这个人和曹雪芹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认识,没来往,年龄小很多。他替程伟元把书续出来、形成通行本那阵儿,在科举上还没有发达,“闲且惫矣”。但他是一个科举迷、官迷,后来也果然中举,当了官。他的思想境界、美学趣味,跟曹雪芹之间不仅是差距问题,应该说,在许多根本点上是相反的。所以,我现在要再次强调:高鹗当然可以续书,他续得好不好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他绝不是跟曹雪芹合作写书的人;把他续的后四十回和曹雪芹写的八十回捆绑在一起出版,是不合理的。
程伟元和高鹗合作出版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红楼梦》的时候,曹雪芹已经去世快三十年了。那个时代,小说这种东西,当作闲书读还可以,当作正经文章去写,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即使写了,也很少愿意公开署名,甚至明明写了,别人问到,还会难为情,羞于承认。所以,就是高鹗续写后四十回这件事,也不是程伟元和高鹗自己宣布的,而是后来的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那个时代根本没有著作权的概念,程伟元印书、卖书显然只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有人爱看,爱买,能赚钱;第二,书的内容显得完整,特别是讲故事的书,必须有头有尾;第三,安全,别惹事。根据这三个原则,他选择了已经在社会上流传了二三十年的手抄本《红楼梦》来印刷推广,又找到高鹗来写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形成了这么一个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高鹗的续书除了将故事写完整,使全书有头有尾外,对程伟元来说,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大悲剧的结局,最后把悲剧转变为喜剧,这样就比较安全,不至于坠进当时严密的文字狱的罗网里。为了让前八十回将就后四十回,他们还对前八十回进行了大量删改。上面提到的“程甲本”,是程伟元头一次的活字摆印本,对前八十回的文字改动还少一些。第二年因为书卖得好,再加印,加印前又改了一次,那就伤筋动骨了,许多地方的改动已经不是出于前后一致的技术性考虑,而是出于削弱前八十回的批判锋芒的政治性考虑。为了他们的安全,当然也就顾不得原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了。这个第二次印刷的本子,后来被称作“程乙本”。这个“程乙本”从那以后一直到二十几年前,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一般人对《红楼梦》的印象,也就是对这个通行本的印象。因此,从程伟元开端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通行本可以说亦功亦过,功在于不管怎么说,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流布开了;过呢,则在于使后来的许多读者简直不知道那后四十回根本与曹雪芹无关,而且还大大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一定有人要问了:程伟元当年用来编辑、摆印的那部手抄本,有没有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呢?他究竟是因为拿到手的只有大约八十回,觉得不完整,印出来不好卖,才找高鹗合作(有人认为后四十回续书其实是他跟高鹗一起策划、编写的,如果高鹗有署名权,他也该有)弄出一百二十回本子,还是他得到的根本就是有八十回后内容的古本,出于政治性的考虑,才舍弃了八十回后的内容,另外张罗出了不会惹事的后四十回?这个问题很难求证。在周汝昌先生与兄长周祜昌、女儿周伦玲联合校订的《石头记会真》第十卷中,收有一篇周汝昌先生的长文《〈红楼梦〉全璧的背后》,通过详细论证,提出了他的独特见解。概括来说,一百二十回印本的推行是一个政治阴谋,是乾隆朝负责文化管制的权臣和珅亲自过问、安排的。考虑到这部书已然在社会上流传,很难禁止,不如将具有反叛性的前八十回加以改动,然后用“回归正统”的后四十回将其性质改变,再在社会上流布,就对统治者没有大碍了。周先生的这个判断,值得参考。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强调两点:
第一,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二,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要读古本。
那么,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古本《红楼梦》究竟有多少种呢?大体而言,基本可信的古本《红楼梦》有下列数种:
甲戌本。这个本子的全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年指的是乾隆十九年(1754),那一年曹雪芹还在世。这个本子正文里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句子。后来这个本子在社会上辗转流传,到晚清时被一个叫刘诠福的官僚收藏。他很看重这个本子,但后来世事沧桑,他的藏书在旧书店出现,二十世纪初被胡适买到,但那时已经是个残缺的本子了,只有十六回(还不是从第一回到第十六回,而是一至八、十二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尽管胡适一度认为《红楼梦》价值不高,但对这个残本还是非常珍视的。周汝昌年轻时,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曹雪芹生卒年的文章,胡适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丝毫没有以权威自居,不是嗤之以“外行”,而是平等地与周汝昌讨论。后来周汝昌知道胡适手里有一部别人都看不到的古本,斗胆借阅,没想到胡适竟慨然借予,那就是甲戌本。周汝昌真是喜出望外,不但精读,还跟哥哥周祜昌一起录了一个副本。后来解放军围住北京,周汝昌就主动把书还到胡适家,胡适家里人开门接过了书。没几天,胡适就被***派来的专机接到台湾去了。胡适上飞机的时候只带了两部书,其中一部就是这个甲戌本。
这个甲戌本是不是曹雪芹亲笔写下的?或者,是不是脂砚斋亲笔抄录和写下批语的?不是。这仍然是一个“过录本”,就是根据最原始的本子再抄录过的本子。当然,它“过手”的次数似乎不太多,应该是很接近最原始的那个母本的。那个母本上可能有曹雪芹的亲笔字迹,也可能没有,但肯定是脂砚斋本人的笔迹。说它是甲戌本,是因为这个本子上自己写出了“甲戌抄阅再评”的字样,但脂砚斋的批语,却不完全是甲戌那一年所写的。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过录本上,出现了甲戌年以后写下的少量批语,有的研究者据此判断这个本子是假的。其实这个现象是很容易解释的:甲戌年脂砚斋整理好这样一个本子后,一直留着,若干年后,还会翻看,偶然有了想法,就又写在上面,并且写下时间。如果脂砚斋要造假,何必留下这样的破绽呢?而且,曹雪芹写书和脂砚斋批书都是寂寞之极的事情,毫无名、利可收,我们找不到任何造假的动机。
甲戌本虽然只存下了十六回,但它最接近原始的母本,最接近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弥足珍贵。但是,我们读古本《红楼梦》,不能单读甲戌本,它缺失的太多,又不连贯。
那么,有没有保留篇幅比较多的古本呢?有的。下面会讲到几种:
蒙古王府本。这个本子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据说是从一家没落的蒙古王府收购来的,书名叫《石头记》,一百二十回,而且有程伟元的序,乍看似乎是个通行本。但通过研究发现,它八十回后的四十回是根据程甲本抄配的,序也是抄来的,前八十回里,第五十七回至第六十二回也是从通行本里抄来补齐的,但其余的七十四回应该是从通行本出现前的一种在贵族家庭间流传的手抄本过录的,属于古本。
戚序本。这个本子很可贵,书名《石头记》,有完整的八十回。它在清末民初以石印的方式流行,有多种印本,其中有正书局版的影响最大。书前有一位署名戚蓼生的人写的序。戚蓼生是个真实的名字,他是浙江德清人。跟他合作的书商叫狄楚青,在书上印了“国初钞本”四个字,有跟已经流行开的通行本叫阵的意思。它所依据的过录本,经研究证明是一个保留了很多曹雪芹原笔原意的本子。
己卯本。它的全称是《乾隆己卯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己卯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甲戌本是脂砚斋的重评本,这个本子是四评本,可惜脂砚斋的初评本和三评本没有流传下来。这个本子也不完整,但存下来的也不算很少,有完整的四十三回和两个半回。它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本子里有“己卯冬月定本”的字样。这也是个过录本。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考证出它最早的收藏者是乾隆朝怡亲王允祥的儿子弘晓。曹雪芹的祖父和父辈在康熙朝深得信任宠爱,但雍正即位后,在江宁织造任上的曹□很快受到了训斥和追究,并交由怡亲王允祥看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时期卷入“弘皙逆案”的,偏有怡亲王允祥的儿子、弘晓的哥哥弘昌。那些被雍正整治过的皇族成员反对雍正和雍正选择的继承人乾隆倒也罢了,怎么深得雍正恩惠的怡亲王府里竟也出了反叛,还是怡亲王的长子弘昌?这实在耐人寻味。更耐人寻味的是,过了二三十年,偏是怡亲王府里,流传出这么一个己卯本来,作者正是雍正二年雍正命怡亲王亲自看管的曹□的儿子曹雪芹(也有研究者认为曹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曹□的侄子)。
庚辰本。己卯年过去就是庚辰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这个“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石头记》手抄本也是一个过录本。全本七十八回,缺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里面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虽然和己卯本一样都是脂砚斋第四次写批语评论的本子,但又经过了一些整理,跟己卯本还是有区别的。现存的这个过录本可能过录的时间离母本比较远,分头抄书的人也不是都那么认真,前十回没有批语只有正文,估计并不是原来的母本上没有批语,而是分工抄录这部分的人懒得连批语一起抄下来;而第十一回以后,抄书人比较认真,不但有批语,而且耐心地抄录了回前批、回后批、眉批、行间批、正文下面的双行小字批,有些批语母本是朱批,就也抄成朱批。这个本子有其优点也有明显的缺陷。
杨藏本。这个本子最早是由十九世纪一位叫杨继振的热爱文化的官僚私人收藏的,现在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们上面提到的古本,名字都叫《石头记》,这个本子叫《红楼梦稿本》,是个一百二十回的手抄本,后四十回大体抄自程甲本,前八十回依据的过录本看来比较复杂,是用几种当时流传的手抄本拼合而成的。前八十回里,缺第四十一回到第五十回。杨氏得到后,据程甲本补入。
俄藏本。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图书馆,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由俄国传教士带回俄罗斯的。这个八十回的本子缺第五、第六两回。1984年,国家启动了古典图籍整理编印的文化积累工程,主持该项工作的李一氓决定派人去当时还叫列宁格勒的圣彼得堡考察那部古本《石头记》,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汝昌先生。那年隆冬,包括周先生在内的一个考察小组赴苏联进行考察,周先生对这个藏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那次考察前后,也出现了一些蹊跷的事情,周先生都写进了《万里访书兼忆李一氓先生》一文里,后来收进其《天·地·人·我》一书中,有兴趣的人无妨找来一读。
舒序本。这个手抄古本书名题为《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八十回的抄本,但现在只存前四十回。它的过录时间可以确定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因为前面有一位叫舒元炜的人写的序,所以被红学界称作“舒序本”。
梦觉本。这个手抄本书名也是《红楼梦》,八十回。前面有署名梦觉主人的序,写于乾隆甲辰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
郑藏本。是郑振铎从旧书店里找到的两回(第二十三、二十四回)古本《石头记》,虽然只有两回,但很有研究价值。最初由他收藏,后来捐给了国家。
程甲本。上面已经解释了这个本子。这个本子的前八十回尽管经过改动,但仍然保持着程伟元、高鹗掌握的从其他古本系列过录来的那个本子的许多特点,因此还可以把程甲本的前八十回视为一种可资参照的古本。
有一个问题肯定是大家都关心的,那就是会不会还有其他尚未发现的古本《红楼梦》,默默地存在于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我们还能不能把它们发掘出来?讨论妙玉的时候,我提到过一个靖藏本,这个藏本一度浮出水面,却又神秘消失,但仍留下了一张有“夕葵书屋”字样的《石头记》夹页。此外,俄藏本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一些古本《红楼梦》失散在海外,长期被冷落以致不为人知,我们还可以向海外搜求。西方一些博物馆、图书馆藏的中文旧书,特别是线装书和手抄本,因为缺乏懂中文,特别是懂中国文化的人才,长期没有整理编目,或者虽经简单归类编目,却未能发现其真正的价值,也就可能埋没掉珍贵的古本《红楼梦》。外国的私人收藏也值得探寻,特别是日本和韩国,还有蒙古。总之,寻觅古本《红楼梦》的事还是应该耐心去做,而且,希望在民间。
1949年以后,“四大名著”的提法深入人心。“四大名著”指的是四部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主席就喜欢“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他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里,把我们中国的优点概括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197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大名著”发行量都很大,相当普及。
“四大名著”普及本的出版,基本上一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承担。1953年,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繁体竖排本《红楼梦》。当时作家出版社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牌。这个版本以1921年上海亚东图书馆的铅字排印本为底本,而这个底本是从程乙本演化来的一种晚清的通行本,且不说后四十回根本不是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问题也很多,是一个缺点很明显的本子。当时版本意识不强,红学发展也没有后来那么深入,这个本子存在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1957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推出了通行本《红楼梦》,这次不再用亚东本作底本,改用程乙本,封面署曹雪芹、高鹗著,简体字横排,利于普通读者阅读。这个版本可真是大大地通行开来了,那以后的二三十年里,中国大陆读者读到的《红楼梦》,一般都是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对普及《红楼梦》起了决定性作用。像影响很大的越剧《红楼梦》,就是根据这个通行本改编的。这个本子也让普通读者在欣赏《红楼梦》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至今难以消除的错误印象,那就是以为一百二十回的故事是一个叫曹雪芹的人和一个叫高鹗的人合作写出的。尽管在出版说明里也有高鹗是续书者的说明,但一般读者都是直接去读故事,很少细推敲前面的说明文字,况且封面上并没有准确地印成“曹雪芹著 高鹗续”,而是“曹雪芹 高鹗 著”,因此,也就让一般读者以为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书。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俞平伯先生用若干古本汇校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也还印刷过两次。这是个把曹、高分割开,努力恢复曹雪芹原笔原意的本子,但遗憾的是,当时并没能广泛流传开来。
198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个新的通行本,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校注本,这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投资的“官修本”。相对于1957年10月推出的那个本子,这个通行本有了很大进步。它的前八十回用庚辰本作底本,再参照其他古本进行校注,每回后有“校记”,还加了不少很有必要的注释,方便一般读者的阅读。现在大家读的《红楼梦》一般都是它。但它仍然存在一个老问题,就是把曹雪芹的原作和高鹗的续书合在一起印行,而且封面依然是两个人的名字合署,使得一般读者仍然以为曹、高是合作者。这个本子原来分为上、中、下三册发行,每册容纳四十回,上、中是曹雪芹的,下是高续,这样印还比较合理。后来出版社可能是从印装方便的技术角度考虑,改成了上、下两册,无形中更增大了曹、高不分的缺点。另外,这个本子对所用的底本庚辰本过分推崇,对其他古本异文的采纳比较保守,在断句和标点方面多有可商榷处,个别地方还根据主观判断“径改”庚辰本的原文。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俞平伯点校本修订出版,收入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里,面向全国高中生,每一印次的印量都很大,在青少年中流行开来。但是它也非要把高鹗的四十回续书收入连排,封面上印着“曹雪芹 高鹗 著”,使一般的高中生依然走不出“《红楼梦》是曹雪芹、高鹗合作的”这样一个历史误区。而且,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俞先生的点校存在局限性,这个版本还不能说是一个精校的善本。
说了这么多,还要回到那个老问题:既然现在的通行本仍然不能让人满意,那么,能不能推荐一个本子让大家来读呢?
有这样一个本子,就是周汝昌先生根据十卷本的《石头记会真》简化成的一个汇校本,即前面提到过的周汇本。所谓汇校,就是把我上面开列出来的十一种古本,一句一句地加以比较——当然,因为各个古本保存的回数不一样,各古本的字句也有出入,因此有时候拿来比较的句子不足十一种——一旦发现不同之处,立刻停下来细细思考,最后选出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的那一句,耐心连缀起来,构成一个善本。这个本子可以说是八十回的古本《石头记》,也可以说是八十回的古本《红楼梦》。
周汝昌先生在这个汇校本的《序言》里,交代了历经半个多世纪才终于成书的艰难历程。这可以说是一个饱含心血的“私修本”,是一个家族两代数人前仆后继努力奋斗的结晶。我推荐这样一个本子,并且希望它能逐渐成为另一种通行本。毋庸讳言,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我与周先生在对《红楼梦》的看法上有重要的契合之处。我们的基本看法说来也简单,那就是:
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不是曹雪芹与高鹗合著的。这一点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再重复。因此,不应该把这两个人写的文字印在一起,尤其不应该在书上联署两个人的名字。高鹗的续书应该单独印、单独卖。要还曹雪芹和古本《红楼梦》一个清白。
二、曹雪芹不是没有写完《红楼梦》,不是只写了八十回,故事没完,需要别人来续他的书。曹雪芹是把《红楼梦》写完了的。完稿的《红楼梦》有完整的故事,体现出了他的总体构思,仅差最后的统稿润色。只是由于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的原因,他已经写出的八十回后的书稿被“借阅者迷失”了,至今没有再浮出水面。因此,如果想知道曹雪芹的总体构思,想了解一个完整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故事,就不能相信高鹗的续书。
三、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八十回以后的文字迷失了,但是红学当中有一个分支,叫“探佚学”,通过研究者的探佚,是能够把八十回后的一些情节、书中若干人物的最后结局,以及全书结束在《情榜》等等揭示出来的。探佚的根据,主要是古本《红楼梦》的原文,以及脂砚斋等当时批书人的大量批语。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最大弊病,就是为了“前后统一”,让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去将就高鹗的后四十回。这个糟糕的“统稿”过程不仅是削足适履,简直是李代桃僵。因此,要品尝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原汁原味,就一定要读古本《红楼梦》。
我向大家郑重推荐周汇本《红楼梦》。它是周汝昌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究《红楼梦》的结晶,算得是一个真本。细读这个本子,就会发现它保留了不少看起来与高鹗续书不合的文句。曹雪芹最善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手法,通行本为将就高续,斩断了一些“草蛇”,抹去了若干“灰线”,不但令人遗憾,更可以说是佛头着粪。这个本子与高续的不合处,正说明它呈现的才是涤荡了高续污染的原生态,也说明曹雪芹的八十回后会是另外的写法。有的读者看过之后,对八十回后的想象,可能就会进入跟高鹗续书完全不同的思想与艺术境界,激发起参与探佚的热情来。
当然,周先生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我则连“家”也称不上,只是一个爱好者向大家公布自己的阅读和探究心得。我的目的,只是为广大的《红楼梦》阅读者提供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本子而已。
下面说完凡例,我再逐回向大家介绍这个古本汇校《红楼梦》的特色。最后,我会参考周先生的探佚成果,就八十回后曹雪芹会写些什么,公布自己的探佚心得,以供参考。希望我的文字能激起大家阅读真本《红楼梦》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