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军事家,人们有时往往会充满一种神秘的色彩。如一说到某将军的童年,仿佛他生下的第一声哭啼就是战争的呐喊,幼年便有出色的军事天才……其实,对于众多的军事专家来说,却并非如此。在苏联,人们对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崇敬,决不在朱可夫之下。然而,在华西列夫斯基少年的生活里,我们几乎找不出任何与他成为大元帅相关的基因。
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象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这样的军事将领的成才之道呢?翻开他们戎马生涯的记述,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当民族危亡关头,当强敌入侵之际,是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们忍痛撕碎自己曾编织过的理想之梦,而毅然投入战争旋涡的。
华西列夫斯基,是举世公认的苏军名帅。他与朱可夫是同代苏军高级指挥官。他生于一个神甫家庭,父亲是一个神父,母亲生下八个孩子。家里微薄的收入无法满足多子女家庭的起码需要,华西列夫斯基常常跟随母亲到附近田园里给人做零活,对农民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因此,从小就想长大当一个农业学家,发奋要考进农业学校。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惊碎了他美妙的理想之梦,耳闻目睹的战争灾难,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他背着父母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后来,他升任连长后,所在团的军官开始分化,一部分趋向保守,一部分向群众靠拢。十月革命爆发后,华西列夫斯基由于坚决承认苏维埃政权,而遭受上司们的冷遇,于是,他决定结束自己的军事生涯,回乡去编织自己的农学家之梦。可事隔不久,工农红军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又把他吸引了,于是他终于当上了一名真正的工农红军的指挥官。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已经升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参与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特别是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世界各国军事文献中公认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战役,它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创造和执行这次战役计划的领导者,就是著名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
1945年,他又奉最高统帅斯大林之命,率军开赴中国东北,指挥对日本关东军的作战,仅10天工夫,他率部在三个作战方向上挺进200—800公里,将日军分割成无数个孤立的集团,为促成日军的最后投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苏联,可以同华西列夫斯基并提的还有布琼尼和伏龙芝,这同样也是两位传奇式的人物。布琼尼在90年的生涯中有70年都在作战中度过,他三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然而,他的出身却相当贫苦,童年时代就过着辛酸的生活,他9岁被迫在债主的商店里劈柴、打水、擦地板。痛苦的磨难,使他从小练就了坚毅的性格,因此从军以后,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顽强,是一名威震敌胆、百战百胜的将军。伏龙芝也同样出生贫寒之家,但也正因为他对贫苦阶层有着更深的了解,才在军事征战中表现出无比的坚毅和勇敢。他很早就投身革命活动,一生虽仅仅活了60岁,却指挥了许许多多的重大战役,写下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在苏联军事史上可以说是名声最高的人物之一。在苏联,伏龙芝出生的城市和红军军事学院,至今还以伏龙芝的名字命名。这些不朽的名字,比起那些资产阶级军事家来,在历史上的影响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