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都很痛快地应允了。
只有古华,我们原本没有“打他的米”。他正在北京改电影本子,晓得他什么时候能回来?临走的前一天,他竟回来了。他到家才几分钟,我便闯进了他家的门。以朋友的身份,也以那座小城的市委副书记的身份,邀请他。他二话没说,答应了。临到走时,又出了点事,他病了,闹肚子。我去喊他时,他正蹲在厕所里呢!他带了点药,上车了。
车,是一部国产的低档车;路,是一条极不好走的灰沙路。路上还碰上两起车祸,堵了车。到晚上九点多钟,才到达这座资江边的小城——冷水江市。
这是一座工业新城。举世瞩目的锑都——锡矿山,在这里;枯水季节担负全省百分之五十用电的湖南目前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金竹山电厂,在这里,那个饮誉江南的大煤矿——金竹山煤矿,也在这里……这些,都给那些靠生活养育出来的作家,以不小的诱惑力。
前些日子,又一幢瞩目的高楼,崛起在这座年轻的城市。这是湖南省目前县(市)级新华书店中最大的营业大楼。在纪念新华书店建店五十周年的日子,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五周年的前夕,新楼准备开业。书店经理找到我:“那一天,能不能请几个作家来和我们的读者见见面,签名售他们的新著?”
“可以!”
我一口应承。
“他们是社会名流,看不看得起我们这个小小的城市呀!”
市委书记老袁听我说了以后,有点担心请不动这些“菩萨”。
“会来的。”
我很自信。
终于,一条消息在小城不胫而走:那个以写湖南山镇生活而负盛名的古华,将从他的《芙蓉镇》里走出,到我们这个工业小城来拜访他的读者朋友;那个集作家、书画家于一身的莫公——莫应丰,将来小城唱他的《将军吟》,做他的《桃源梦》,当年在金竹山电厂带过不少徒弟的老师傅、从这座小城走向全国文坛的肖育轩,将踏上这片故土,向他的新朋老友倾吐《心声》,张扬则会带着他的新著《金箔》,到这里与小城的人们《第二次握手》;诗人弘征、于沙,也将来新城交结文朋诗友……
小城,被这条小小的消息“抬”起来了。
如今,他们终于到了。吃过饭,洗过澡,已是深夜十一点钟了。莫应丰和肖育轩,却兴致勃勃地走出了招待所。这是两个酒鬼。是不是要到小城的哪家小酒店里去品尝品尝这里的“水酒”?肖育轩是个“老冷江”。他以“主人”的姿态,领着头一次光顾这座小城的莫应丰,满街地跑。这么晚了,街上的店子绝大多数关了门。有一家小店,却开着门。他们走进去了。不是酒店,是烟店,货柜里,摆着各式各样的烟。突然,一种《芙蓉镇》牌号的烟,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出于好奇,莫应丰掏出一张面值十元的人民币,要买一包《芙蓉镇》。
当班的是一个小伙子。他为难地摇摇头:“钱柜锁了,找不开。”
没有办法,老莫和老肖,只好自报家门,亮出名姓。并说:“《芙蓉镇》的作者古华也来了。明天让他来付款吧!”
“行行行!”小伙子露出一脸笑容,连连说:“见到你们很高兴!”
也许,这位小伙子是一个文学迷;也许,小城的人们,一个个都这般的好客!
书店的营业大楼里,灯火辉煌。明天,大楼就要敞开大门,让书迷们与作家们在这里会面。这天夜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装饰工作。书店办公室主任老刘,来到摆放签名售书的作家们新著的柜台前,过细地点了点数,发现古华和张扬的书各少了一本。他问旁边的小段。小段狡黠地笑了:
“对不起,我留了一本,明天好请作家签名。他们的书不多,我怕明天一开门,一下子就会被抢光。我来了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
“那我也留一本嗒!”
主任也学小段的样子,将一本他喜爱的作家的书,放到了隐蔽处,准备明天自己买下,请作家签名……
鞭炮声中,门开了。
人群象潮水般涌了进来。
很快,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读者们,抱着一叠叠心爱的书,挤到了他们所喜爱的作家们面前,请他们签上那个令自己着迷的名字。签名台前,读者里三层、外三层,形成一个巨大的怀抱,把作家们搂在怀中。
这是读者的怀抱,这是人民的怀抱!
儿子,忘不了母亲的怀抱;情侣,忘不了恋人的怀抱;作家,忘不了人民的怀抱!他们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自己的每一部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生活,是文学的母体;作家,是人民的儿子,拿起笔来,面对着这一张张热情的脸,他们的眼睛湿润了……这些人民养育的作家,飞快地挥动着笔,在读者们的递过来的书上,写上自己对读者的祝愿,对人民的感激之情……
有人递过来一个信息:外面,有一位坐轮椅的读者,购了些书,想请作家们签名,却挤不进来。他是一个生活的不幸者,却又是一个生活的强者呵!腿残废了,不能上学,却奋发自学,曾两次获得省、地的读书竞赛奖。
作家们怀着敬意,走出签名台,为这位热爱书、热爱生活的读者,恭恭敬敬地签上自己的名,写上一句祝福对方、激励自己的话。诗人于沙,还为他朗诵了一首诗……
签名售书的活动结束了。作家们却眷恋着这座小城,眷恋着这片热土,满腔热情地扑向火热的生活。有些,深入到了锑都锡矿山;有些,投身到了资江氮肥厂。肖育轩,忘不了他的电厂。是电厂养育了他,养育了他的作品。如今,他又重返电厂,去新的生活中寻找新的创作泉源去了;弘征的故乡,就在离小城十来华里的山村。村里,没有他一个亲人了。而他却忘不了那片热土,忘不了那里的乡亲。他返故里去了,去亲一亲那片土地去了;莫应丰,正在构思一部反映当年资江上毛板船船工生活的长篇。而那气势磅礴的毛板船,竟是诞生在这座小城……这是他意外的收获。他留下来了,去寻访当年驾着毛板船闯荡资江的老船工。
小城,小城的人民,向这些热爱新生活的作家们,敞开了热情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