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枣树里的阳光 §捧出一颗透明的心——《三尺布》创作谈

大量接触抗战史料,是上个世纪末,当时我在解放军出版社工作,参与编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和国民党高级将领传。那些史料——当然也包括在这个过程中接触的战争人物——给我带来的感受是新奇的,最初是意外,然后是惊愕,再然后就是欣喜了。原来,在我们过去的阅读和视听之外,中国的抗战还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在意识形态的屏风后面还有那么多被尘封了的故事。这个发现引起我的长久思考,抗战是中国人的抗战,在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战争中,每一个中国人,他们的立场、思想、行动、情感、命运等等,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种思考对于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思考成果就是在21世纪初相继创作了《历史的天空》和《八月桂花遍地开》。后者出版的时候,我坚持让出版社在扉页上印上两句话,“没有谁能够击倒我们,除非我们自己;没有谁能够拯救我们,只有我们自己。”这两句话,成为我后来创作的核心价值追求。

但是,这里面有个前提,那就是,能够拯救我们的我们,应该是有良知、有血性、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诚然,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上,不乏贪生怕死的逃兵,不乏摇身一变的汉奸,然而,那不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我们还是诞生了大量的宁死不屈、英勇战斗的英雄,譬如杨靖宇,譬如赵尚志,譬如投江的八女和狼牙山五壮士。还有,浴血疆场的国军将士。

五年前,我着手创作一个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翻阅了很多资料,走访了抗日战场遗址,一个战例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在山东某根据地,同时活跃着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国军部队,虽然也有摩擦,但是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这两支部队的指挥官还是能够胸怀大局,在几次作战中心照不宣,配合默契。这个战例让我突发灵感,作品有了精神旨归——团结起来,众志成城,这就是我们胜利的法宝,这就是未来中国的希望。这个长篇小说虽然还没有完成,但是里面有很多人物和故事已经初具雏形,我选了其中的一个片段,整理为中篇小说《三尺布》在《人民文学》2015年第8期发表,作品中的人物,不同阵营,不同阶层,不同身份,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人。

写了几十年小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写小说最难的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艺术问题,而是创作者的思想高度和深度,能够俯瞰历史、社会和人生,能够透视现象,直抵本质。说到底,文学艺术是思想境界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先后诞生了大量优秀的反法西斯文学作品,但是,在这个大的格局里,中国的抗日战争文学似乎并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写好我们的敌人,与此相应,没有写好我们的敌人,也就没有写好我们自己,我们对于中华民族的认识长久停留在善良、勤劳、勇敢等等大而化之的口号式判断,或者说是盲目自信上,对于民族性格和精神缺乏足够的反思和批判,同时,对于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也缺乏恰当的认识和表现。这个问题是什么?那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理想境界。

文学,作为社会的良知,应该成为民族情感的探测器和民族命运的预言,军事文学同国家民族命运血肉相连,更应该为民族复兴提供正能量,这也是我创作《三尺布》的重要的精神动力。从表象上看,这个作品在形式技巧的层面似乎没有太多的翻新,几乎到了没有技巧的地步,剔除了形式上的花里胡哨,最终回到人物和故事本身,紧凑的结构,淳朴的感情,质朴的语言,寻常的故事,然而它却携带着我的理想和信念。我相信,好的文学作品,就应该是千锤百炼而洗尽铅华的,一如清澈透明的泉水。我的目标是,用最简洁的形式、最简明的结构、最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个作家丰富斑斓的理想境界,捧出一颗真诚的心,尽管我可能还没有完美地做到,但这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