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可以成尧舜。”当代教育家蔡林森先生说:“一定要相信学生都能教好,个别没教好,是因为没教对……‘差生’也是宝,是教育的资源,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尖子能有几个呀?精英还用你教吗?精英不教也是精英。”
经典案例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有三个子女,在小学阶段没有一个成绩是冒尖的。大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还不识数。小儿子读小学时成绩中等偏下,四年级时还擅自把成绩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分”。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乡倒数第一。小学老师对蔡林森摇头叹息道:“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
孩子上初中时,蔡林森把他们送进了自己任教的洋思中学。他既不给他们订资料,也不给他们补课,而是引导他们自查自测、自己更正,坚持“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以对女儿的辅导为例。每天中午,他都让女儿叙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哪个地方错了就在边上打个“?”,但是不讲,让她自己去思考。女儿拼命地动脑筋,嘴里不停地咕叨着“哪里错了?哪里错了?”急得满头大汗,可是他还是不讲,耐心等待女儿自己找答案。等呀等呀,女儿终于惊喜地叫起来,说出了正确答案,这时候他才笑着说“对呀!”无论散步、洗澡、还是在床上躺着没睡着时,他都会这样提问,看她是否真正掌握了。
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把课本上的每一道习题都搞得滚瓜烂熟了,并且还慢慢地学会了自学。当他们读完初一时,就一个个成了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并且越来越爱学、越学越好。
后来,蔡林森的三个子女都考上了大学。大儿子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女儿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先后去了美国留学。
蔡林森用这种精神对待每一个学生。1991年以来,该校每年招收的1500多名学生中,80%是外地父母送来的“问题学生”。在这个大熔炉中,他们纷纷走上了爱学习、守纪律、讲文明的正道。
学困性厌学:指由于学习困难、学习能力不够、学习成绩差而导致的厌学行为。
“学困生”是教育界的一个俗称,泛指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较低、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
导致学困性厌学的自身原因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学困性厌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他们反应迟钝、记忆速度慢,对问题不容易举一反三。特别是从小学升入初中后,随着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加深,学习困难现象尤其突出。除此以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厌学的。这类学生实际上非常聪明,所以不用费多少力气成绩就会好起来。
“学困生”并不等于“无可救药”。蔡林森校长的经验表明,如果老师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教每一个学生,哪里还有教不好的呢?
学困性厌学不是因为孩子脑子笨,而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他失去了学习信心。只要从实际出发,给他创造适宜的条件,引导他有针对性地补缺、由浅入深地学习,厌学现象就会得到根本扭转。
探究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
每个学困性厌学生,厌学原因各不相同。父母和老师只有认真探究其造成学习困难的个性化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具体介绍探究方法:
张某是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每次期末考试分数都在全班最后两名,平时单元测验也差不多。调阅他的期末考试成绩档案。
然后,从张某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他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张某学困性厌学的真正原因,主要是注意力分散、好动贪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跟不上。并且从一年级开学时学习成绩就不是很理想,可谓是“一如既往”。
接下来,通过连续一个星期对张某课堂上、课间、晨会上的表现进行认真观察,通过抽查完整的一节课(每4分钟扫视一次,共10次、40分钟)。
由此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说,张某的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上课好动、注意力分散、喜欢和同学讲话,只是偶尔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注意倾听并作出反应。观察还发现,上半节课比下半节课注意力要稍微集中一些(请注意,上述现象也是大多数学困性厌学生的共同特点)。
找到了上述原因,父母和老师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切实减轻学习负担
学困性厌学生学习跟不上其他人,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题目太难。如果能切实减轻学习负担,就会有助于他们轻装前进,品尝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减轻厌学情绪。这主要包括:
独立思考的习惯
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包括独立发现、独立分析、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遇到事情总能问个为什么。
认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畅通无阻,信息输入才会顺利进行;如果这道大门关上了,还怎么能叫上课呢?
练习反思的习惯
做习题时要注意举一反三,把习题中所用到的知识加以引申、扩展、深化,强调做题目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具体要求是:
如果题目做对了,要认真想一想:这道题目是怎么做出来的(解题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做(解题依据)?怎么就想到了用这种方法(解题思路)?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求异思维)?能否变通一下成为另一个题目(一题多变)?
如果题目做错了,要认真想一想:这道题目是怎么做错的(错解根源)?为什么会做错(注意事项)?怎样才能不做错(经验教训)?
总结归纳的习惯
课本上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是相对独立的。只有善于总结、归纳,才能把它们织成一个体系,才能掌握重点和关键,系统化、规律化。
让孩子对困难有心理准备
学困性厌学生对学习感到害怕,与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有关。让孩子树立坚定信念、对学习困难有充分准备,是克服厌学情绪的一个重要方面。
既要面子,又能找回面子
中小学生自尊心强,尤其是中学生成人感很强,他们极要自尊、极要面子,却没有足够的自信。随着学习内容不断加深,遇到的学习困难越来越大,越感到学习无法给自己带来喜悦。多次失败后品尝到的烦恼和自卑,使得他们要面子却不能挽回面子,逐渐感到上学只能让自己“丢人现眼”,于是越来越开始厌学,把逃学当作一种解脱。
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应当从增强他们的自信开始。
让孩子在挫折中成熟起来
每个人都有挫折,要让孩子对自己可能遇到的挫折尤其是学习中的困难有足够估计,就要让他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有一个全面认识。这样,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不至于会自暴自弃、自我否定。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要让孩子有意识地锻炼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品质,在挫折中取得经验、不断成熟起来。
一旦孩子发现自己在学习困难前有退却的想法时,会想到“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就算得上是一位学习的强者,就很难被困难所吓倒,当然也就不容易厌学了。
提供分层教育环境
每个孩子的能力有大小,分层教育是让孩子不厌学的根本保证之一。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学习不也是一样吗?
给不同层次的孩子以不同要求
全班学生虽然坐在一起上课,可总有部分学生会听不懂老师讲课。别人能享受到知识海洋里遨游的乐趣,他却在痛苦的煎熬中等待下课,这样的孩子出现厌学是正常的,不厌学才是反常的。
相反,也会有部分优秀学生感到老师废话特别多,听课一点也不过瘾——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翻来覆去地说个不停,上课真没劲!
看,这就是实行分层教育的必要,可以使得两者都不会造成厌学。
分层教育让孩子如鱼得水
许多民办“择差教育”学校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学困性厌学生。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对待这些学生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无非是通过情感教育、鼓励教育、人文教育等手段,较好地实施了因材施教。
按理说,上述措施是所有中小学都能做到的。可是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几乎所有学校在分数面前“欺贫爱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困性厌学生的大面积增加。
本章案例中所提到的江苏省洋思中学,针对学困性厌学生源较多的现实,“像抓计划生育那样抓差生转化”(校长蔡林森语)。该校认为,当最后一名学生也有了进步时,学校教育水平自然就会水涨船高。
由于实行分层教育,所有孩子的基础相近,自卑感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得到极大提高。例如,该校在初一英语的一次检测中,20个班的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成绩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不到1分,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学科”和“无差生学校”。
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困性厌学生需要父母和老师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们,有了这种尊重,他们的厌学情绪就会被扭转过来。这里强调的是,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尊重,不是喊喊口号,更不是口是心非。
真心实意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学困性厌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而形成了失败者心态,父母和老师必须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帮助克服这种心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厌学。
真心实意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
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穷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孩子的心理自信系统、自信的心理暗示一旦得到全面启动,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动力。学困性厌学生的学习基础虽然差,但并不等于他们的智力差,更不等于他们的潜力小。
想一想吧,那些“择差教育”学校为什么会受到社会关注?关键就在于他们为那些在原来学校里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真正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性之举。
这是一种真正的有教无类,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被尊重,唤醒了他们沉睡中的人生进取价值,从而变得好学起来。
真心实意让每个孩子都不放弃学习
只要有考试排名,就必然会有排在前面和排在后面的孩子。所以,如果承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可能的是,完全可以而且应当不让一个孩子放弃学习。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只要他肯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掉队不掉队关键是和自己比,不是和别人比。
关键之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学困性厌学生学习习惯一般都不好,所以要特别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独立思考、科学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学与玩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蔡林森先生说:“一定要相信学生都能教好,个别没教好,是因为没教对,教育有失误;学生犯错误,责任在教师;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是教育的资源,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尖子能有几个呀?精英还用你教吗?精英不教也是精英。”
★学困性厌学并不一定都缺乏学习动机。一位高考复读生说:“我学习一直不错,去年没考好,今年重读……我很想读好,可就是学不下去。”实际上,这就是学习动机过高造成了厌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