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12-18岁,帮助孩子对厌学说“不” §第4节 天才性厌学

好学生并没有父母和老师眼里想象的那么快乐。在学校、老师、家庭、自己的多重压力下,他们不停地学习,每次考试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名次稍有跌落,便会受到更严厉的批评和自责。名校学生的自杀率高,就是这种厌学的极端结果。

经典案例

一位天津女孩从小就特别喜欢学习。中考时,她以几分之差,进入一所二流重点高中。

整个暑假里,她都在反复检讨自己,自我诊断是自己对学习还不够努力。她发现,她最要好的一位女生,之所以能考上最好学校的重点班,就是因为能保证所有时间都在看书。即使课间休息时,其他同学说话声音响一点,她都会毫不客气地提醒他们“请勿打扰!”

读高一时,她顺利地度过了适应期,学习成绩好、人际关系也不错。暑假分班时,她认真研究了学校设立高二理科实验班的政策,坚信自己肯定能进入。但遗憾的是,开学之初,她被分到了普通班。为此她大哭了两天,恳求爸爸找关系帮她进重点班,但没有成功。

她第一次觉得,这个家庭很难给予她所期待的帮助。自己一定要成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父母将来有一个安稳的晚年生活。

为此,她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除了读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她说,她每次吃饭只用10分钟,即使这样,还会为自己“浪费”了这10分钟感到内疚,事后一定会把这10分钟补回来用在学习上。

令她恼火的是,她的同桌爱说爱笑,害得她无心念书、期中考试没能考进前10名。她找到班主任,要求换一个内向的、爱学习的同桌。班主任说,正在考虑全班座位大调整,就请你草拟一个方案吧。

她的换座方案出台后,引发了全班轩然大波,纷纷认为她这是要拆散所有和谐的同桌。于是,她成了全班“公敌”。

在这种情况下,她的情绪糟透了,思想开始处于一种强烈的混乱状况,怎么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在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中,名次落到了30多名。于是,她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坚决要求转学。

心理咨询医生建议她调整一下情绪试试看。她试着这样做了,猛然间发现原来同学们对她都很友善,很快又回到了学习状态。

天才性厌学:指发生在那些勤奋、好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甘愿为此付出一切代价的中小学生身上的厌学行为。

天才性是天才人物所特有的气质,包括毅力、勤奋、入迷、忘我等。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不仅在于智力,更在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英雄气概。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通过努力奋斗、工作,从而赢得命运之神垂青的。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志向越是高远的人遇到的困难也越大、征程越险恶。具体到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同样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虽然其表现方式、结果都可能会与学困性厌学有所不同。

天才性厌学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体制。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以升学率考核教师、教师又以升学率考核学生,这样就导致了:考试成绩好就会赢得褒奖和鼓励、考试成绩差则会受到批评与漠视。

虽然天才性学生总体来说学习成绩突出,可是在这种考试排名下,除了第一名,其他所有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伤害;而即使是第一名,内心也往往是诚惶诚恐,因为如果下次名次跌落了,会受到父母和老师更严厉的批评,而谁都无法保证永远会是第一名。因此,他们背负着更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导致厌学。

体谅好学生的苦恼

所谓好学生是相对而言的。而且即使好学生,往往也是特指考试分数较高而已。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其他方面表现得再优秀也都“不算”,甚至还会成为父母和老师讽刺、挖苦的把柄。所以,非常有必要体谅好学生的苦恼,这对减轻天才性厌学情绪很有帮助。

对孩子保持一种平和心态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难度也在加大,如果要保持学习成绩不下降,唯一的办法是必须加倍努力。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学习成绩上下波动也是很正常的。

父母如果能保持一种平和心态,不是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把孩子的潜力榨干了,孩子才会对学习感到有信心,才不至于产生厌学情绪。

细心察觉孩子的厌学情绪

要细心察觉孩子的厌学情绪,因为即使是好学生,也并没有父母和老师眼里想象的那么快乐。

有位中学生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可是她从大年初七开始,每天都要在家里不断地擦拭厕所,几乎把马桶的釉面都要擦破了,最长的一次竟然擦了40分钟。父母好奇地问她,她解释说,马上就要开学了,她担心学校里的厕所不干净,所以就忍不住要擦厕所。

心理医生认为,这位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于厌学导致的一个心理过程,其实质是无意识中寻找借口逃避上学。

诱导孩子宣泄消极情绪

当孩子心中有了厌学情绪后,父母应诱导他们充分宣泄包括厌学情绪在内的各种消极情绪,不断给予鼓励、理解。

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不过这是他每天学习到深夜的代价换来的。可是有一次,即使这样,他的考试成绩还是退步了,心里觉得很烦躁,经常说头疼、难受、不想上学。

针对这种厌学情绪,父母就要为孩子重新制定学习计划了,晚上的复习重点主要是针对当天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整理、复习。当觉得学习效率不高时,让他用凉水去洗个脸、打开窗户透气几分钟,或者休息一下换做另一门功课。

满足孩子自身发展需要

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内容已经吃不饱了,所以父母和老师如果能满足孩子自身发展需要,让他们多吃一点“小灶”,有利于改善他们的“胃口”,克服“厌食”现象。

满足认知需要

认知需要是直接指向学习和知识本身的,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最容易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好学生有了这种心理需求后,会在不满足于课堂上接受知识的同时,通过课外实践、第二课堂、自学等方式,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克服厌学情绪。

满足发展需要

发展需要主要是反映学习是自我发展、自己成长的需要,是学习的第二动力。有了这种发展需要,在学习那些枯燥乏味、无法给自己带来趣味的知识时,就有足够的动力坚持下去。

满足报答需要

报答需要反映了学习以知识报答父母、老师、祖国的愿望。有了这种报答愿望,孩子就会把学习当作一种欠债还钱的天经地义。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虽然学习中的乐趣不足,但仍然会促使自己学下去。

满足竞争求胜需要

竞争求胜需要反映了把学习作为竞争手段、从而提高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需要。尤其是那些自我感觉不能受到父母理解,得不到老师欣赏、同学尊重的学生,这种心理有助于促使他们刻苦学习。

天才性厌学结果难料

学困性厌学生由于本来就学习困难,现在又遇上厌学,可谓雪上加霜,学习成绩肯定不行。与此不同的是,天才性厌学生,由于他们原来天资聪颖,如果厌学程度不深,有时候对学习的影响程度可能并不大。这是父母要关注的。

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孩子非常聪明,可是在他身上同样呈现出许多厌学生所具有的特征。每当考试时,他们只要稍加复习,甚至完全没有复习,照样能得高分。

讲个真实故事:一位孩子从小就很聪明,整个中小学期间都不用功,甚至有些吊儿郎当,教过他的老师都很讨厌他,因为他很“傲”、很“狂”。

每当老师在前面讲课,他就在下面自顾自地看书。老师讲些什么,他几乎总是听不进。老师问他问题,他因为没听,所以也总是答非所问。他说,在整个高中三年中,他问老师的问题不超过10个。

例如,他很喜欢数学,事实上数学也确实很棒。虽然从来没去参加过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可是对付各种大小考试还是绰绰有余的。在一般情况下,他考数学的得分率都在92%以上。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所有题目都会做,但就是不喜欢问。只要他下功夫,不用两节课时间就能把难题做出来。由于考试成绩好,老师虽然不喜欢他,却也懒得管他。他的“理论”是: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但获得知识不一定非要上学。

在这样的厌学情绪中,他最终仍然考上一所“211工程”大学。而这样的“奇迹”,在学困性厌学生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对于天才性厌学生来说,父母和老师的某些担心是多余的。

谨慎对待退学习艺

现在有许多父母,为了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主动让孩子休学、退学在家,专心致志地练琴学艺。对这个问题,应当谨慎对待。

厌学的孩子并非一定得学艺

辽宁省锦州市有一位临时工,把5岁的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围棋班。看到儿子在围棋方面表现出极大天赋,他决定带他离开幼儿园,专门进围棋学校学围棋。

儿子没有让父亲失望,一年间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两年后儿子该上小学了,父亲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让孩子上午上课,下午学围棋。即使这样,在各项期中、期末考试中,儿子的成绩也始终在全班前5名以内。为了专心冲击围棋职业段,三年级的他最终告别了校园。

类似这种认为孩子只有不上学才能成为某一方面专才的想法,无疑是错误的。道理很简单:人的一生,不该以出人头地为唯一目标。孩子可以争当冠军,但同样应该享受一个人应该享受到的正常生活。

学艺的孩子同样可能会厌学

事实上,就各种各样学艺的孩子来说,一开始喜欢艺术,后来又讨厌学习艺术的比比皆是。

上海音乐协会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会长李聪先生,有一次问自己辅导的手风琴班学员:考完级后最想做什么?一位学员回答:“我想把琴扔了!”随后,30多位学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举起了手。

现在各种各样的学艺,过分强调练技巧、考难度,却忽略对兴趣的培养。以至于在钢琴考级现场,父母高声怒斥孩子、孩子当场弃琴而走,这样的例子已不是个别。

父母有没有想过,这时候的孩子该怎么办?因为归根到底,学艺尤其是以出人头地为目标的学艺,对孩子的压力更大,孩子更容易厌学。

越是名校厌学率越高

择校热已经经久不衰多年了。不管孩子的学习条件、自身状况如何,几乎所有父母都希望能把孩子送进名校、重点学校去就读。父母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很可能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能够为此佐证的是,无论名牌大学还是名牌高中,越是名校,学生的自杀率就越高。

名校的学习负担重、厌学率高

一方面,考上名校的孩子,大多是各校的成绩佼佼者,他们原来在母校备受老师关爱、同学尊敬,到了名校后发觉天外有天,大家彼此彼此,想要出人头地又谈何容易?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原来没有心理疾病的孩子也会憋出病来。

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学习基础本来不好,是通过走后门、花钱买分数方式到这里来读书的。面对强手如林,赤着脚追也跟不上,两眼一抹黑,学困性厌学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对优秀学生的过分喜爱容易忽略他们的心理问题

谁都喜欢天资聪颖的孩子,可是,父母和老师对优秀学生的过分喜爱,会容易忽略他们的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厌学。

这种心理问题主要是指:

①自傲心理

相当一部分优秀学生认为:“成绩好是最重要的,成绩好就能带来其他一系列荣誉。”这种自傲心理不但不利于自身长远发展,而且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使自己陷入孤立状态,直接导致厌学行为的发生。

②为了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过于苛刻

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完美倾向,必然导致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处处争强好胜,行动上过分注重细节、显得刻板教条,有时候稍微做得不够完美,就惴惴不安,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这就是说,过于追求完美,会导致找不到成就感,直接产生厌学情绪。

③成就动机过强

优秀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再加上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值高,这样就合力形成了过强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心只想着取得好成绩,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许多想法就容易走极端,甚至动辄全盘否定自己,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关键之关键

★全国的父母并没有在一起开过会统一思想,但“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别的什么都不要想”早已众口一词。在这种观念下,所谓天才,其实多是放弃看电视、交朋友、玩电脑、做家务等机会换来的,不厌学才怪了!

★学困性厌学是因为学习跟不上,这还好理解;可是一些天才学生同样厌学,就多少有些费解了。天才性学生虽然让父母多了一些宽慰,但在考试排名、唯恐不能考上好学校方面的焦虑心情更强烈。

★天才性厌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条道上走到黑”。他们在多重压力下不停地学习,每次考试、测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名次稍有落后便会受到变本加厉的责备。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天才性厌学与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有关。本来是因为学习成绩拔尖、被选拔去参加各种比赛的,结果既耽误了正常学习,又牺牲了玩和休息时间。精神压力太大,又得不到名次,厌学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