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独立性格,正符合国人的传统思维。可是,从小被溺爱的孩子娇生惯养,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人际交往能力更是不行,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可能会导致厌学呃!
经典案例
女孩蒙蒙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唯一的孙女儿,所以从小就特别宝贝。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爸爸刚搞家电维修、妈妈刚学做生意,整天在爷爷奶奶家,要什么有什么,简直被宠坏了。父母由于工作忙,对女儿关心不够,等到发现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例如,蒙蒙已经非常注重打扮了。服装要穿时尚的,发型要剪潮流的,手上、脖子上都戴着首饰。父母虽然疼爱孩子,可是又不敢对她过分干涉,担心她痛恨父母或者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一味的迁就退让,使得蒙蒙对父母的教育越来越无动于衷。
发展到后来,蒙蒙已经把逃学、撒谎当作家常便饭。
上高一时,她每天早上起床后首先要打扮一番再去上学,一般不会迟到。可是晚上回家基本上就不做作业了,即使做作业,也是装装样子的,因为她学习根本跟不上,不懂。父母给她请家教,家教老师还没有来,她就干脆住到同学家里不回来了。
这样反复几次,父母再也不敢请家教了。于是,蒙蒙的学习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学,老师甚至已经放弃她了。
父母对蒙蒙的厌学毫无办法,夫妻两人观点常常不一致,慢慢地在孩子面前也失去了威信。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想,既然她如此喜欢打扮,为什么不借这个“优势”干脆在这方面发挥发挥,让她试着开一个小型服装店呢?这么多年来,自己不也是一直在做服装零售吗?虽然自己一直做这行,也多次想放弃,可是想做其他又不敢投资,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蒙蒙现在才16岁,没有一点社会经验,不求她在这一行里取得成功,但求她在尝到生活艰辛后能够有所悔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果她想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也不失是一件好事啊!
就这样,当妈妈把这个想法试探性地告诉蒙蒙时,她本来就厌学透了,早就不想读书了,于是满口答应。可是,她哪里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啊?!
溺爱性厌学:指由于父母或其他人过度爱孩子,从而使得孩子产生厌学的行为。
溺爱的“溺”,从字面上看,含有“过分”“淹没”的意思。这就是说,过分疼爱孩子,实际上会淹没了他们。
过度的爱叫溺爱,过度的宽容叫纵容。这两者常常难解难分,绞合在一起。当父母或老人因为溺爱孩子,在无意中造成孩子的非正常成长时,请一定不要再纵容孩子了。
要知道,你暂时的一次心疼,很可能会换来孩子一辈子的健康成长。当10年、20年过去后,孩子长大成人,并且在社会生活中独当一面时,回过头来看一看,他会非常感激你作出这种正确选择的。
溺爱就是非理性的过度宠爱、迁就、姑息孩子的态度。溺爱性厌学,就是由此而造成的孩子厌学。具体表现为:父母为了让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孩子的任性、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护短等等,这些都容易导致孩子降低学习兴趣。
提高父母的文化素养
是不是溺爱孩子,与教育者的文化素养高低有关。
一般来说,对孩子溺爱有加的,多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常常看到,老年人溺爱孩子的居多,就有这种因素在内。所以,父母要适当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以此来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克服孩子的厌学情绪。
客观性变量
客观性变量是影响孩子厌学的家庭教育因素之一,它是指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父母的文化程度、从事什么职业等。
有许多中学生,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父母接受的教育本来就先天不足,更没有接受过子女教育方面的培训。有的虽然已经发家致富,可是精神生活贫乏,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得法。再加上是独生子女,溺爱心理尤其严重。孩子满足于吃喝玩乐,厌学情绪就产生了。而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家庭中,父母的溺爱心理往往还和孩子的自卑心理搅合在一起。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精神,从而导致厌学。
父母的文化素养如果得不到提高,这种溺爱性厌学就在所难免。
主观性变量
主观性变量是影响孩子厌学的家庭教育因素之二,它是指在家庭教育中与父母本人的观念、意识、行为等相关的因素,如父母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决定着意识形态,其中尤其以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厌学影响最大。
父母的教养方式通常分为民主型、严格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等。其中,民主型、严格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乐于学习、有责任感;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不是厌学就是学习成绩不佳。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当,也会导致孩子厌学。通常是,绝大多数父母一开始都对孩子抱有较高期望,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养方式,伴随着孩子经常性的学业失败,不得不逐渐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要求,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慢慢导致孩子厌学。
建立基本的抑制反射
在父母的溺爱型呵护下,孩子很难建立起基本的抑制反射,无法抑制自我中心和独立本能,甚至连起码的社会抑制都难以达到社会人的要求,更不要说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和发展了。
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
溺爱下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能力,而缺乏独立能力很容易导致孩子厌学。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项独立的工作,靠父母是不行的。所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有助于克服孩子的厌学情绪。
例如,一位女孩从小在家里就是百依百顺,上学后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受不了,回家哭丧着脸、乱发脾气,令父母感到心疼。为此父母为她代劳一切:家庭作业不会做,父母帮助完成;在学校受到委屈,父母出面交涉;在学校表现不好,父母找关系说情。她整个小学期间留了一级,初中混了一张毕业证书,后来进公交公司当了一名驾驶员。
如果她从小就有较强的独立能力,学业上就可能会有更大长进。
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位12岁的孩子父母都是工人,没什么文化,可是家庭条件相对富裕。父亲天天喜欢喝酒,儿子于是也同桌吃菜,爱上了喝酒。父亲不但不加干涉,反而夸儿子“真行”。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扫墓,得知其他人都在“给烧死人烧钱”时,任性的他非要缠着父母把身上的人民币拿出来烧。为了顺从孩子,父母居然会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
在如此溺爱下,孩子后来慢慢学会了吸烟、赌博、打架。上学后学习没心思,考试不及格,即使留级还没有老师乐意接受。于是,他干脆不上学了,最后成了小偷,父母的希望终于成为泡影。
如果从小就对孩子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决不会有这一天。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帮助孩子建立起基本的抑制反射,与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抗挫折能力是克服孩子厌学情绪的重要一环。学习上有一点点困难就知难而退,这正是孩子厌学的重要开端之一。
奖罚得当
父母要改变对孩子哄着学、骗着学的坏习惯,奖罚得当。在奖励措施上,不能只注意物质、更要注意精神,增强孩子的上进心。
一位女孩出生在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父母开金矿发了财。夫妻两人每人一辆私家车,到村上去打麻将都要开着车去,对女儿就更是娇生惯养、要什么有什么了。女儿上小学时每月零花钱就要一两千元,读中学时居然高达上万元。后来胃口越来越大,遭到母亲多次训斥,于是怀恨在心,和读高中的男友一起,用铁锤残忍地将母亲砸死。
这位母亲也许永远想不到,由于自己对孩子的溺爱,孩子从小天不怕地不怕,不但让孩子厌学,而且还白白丢了自己的性命。
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抗挫折能力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父母溺爱孩子,对孩子物质上应有尽有、精神上百依百顺,孩子只能接受表扬、不能听到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就必定很低,潜意识里就不愿意去学校。他心里会想:我在家里多好啊,父母从来不批评我;可是在学校,作业做得不好、考试分数不高,都会受到老师批评、同学歧视,厌学情绪就产生了。
要克服这一点,父母最关键是要学会“偷懒”——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力让他自己去做,不要包办代替。在这种动手能力锻炼下,孩子很容易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学习等方面变得坚强起来。
注意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先天因素,但主要是后天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所以,要通过改进教养方式,注意并克服孩子的心理问题。因为归根到底,厌学情绪属于一种心理活动,心病要靠心来治。
不要唯儿独尊
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家中以他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转造成的。常常看到有这样的情形:在公园草坪上,有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孩子。草坪上铺着一张草席,孩子坐在中间,大声嚷嚷着不许家中的任何一个人坐。于是,全家人就只好站在那里,不时地蹲下来把一些好东西递给孩子吃。孩子一高兴,点名叫某人趴在草地上给他当马骑,被点名者就只能俯首听命,乖乖地给孩子“当牛做马”。
这种唯儿独尊正是溺爱孩子的表现之一。这样的孩子将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论是老师还是题目都不能给他“当牛做马”时,很难想象他还会不厌学。
不要把“室内温度”调得过高
俗话说:“家里是‘皇帝’,出门是‘鼻涕’。”有的孩子在家里骄横得很,出了家门就一无是处,实际上这就是溺爱的结果。
一位男孩从小被全家人宠坏了,只要有一点点病痛,全家人都非常紧张。他在家里非常活泼可爱,可是上学后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句话也不说。
实际上,这是患了一种典型的由于溺爱而导致的分离型焦虑症。孩子在家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有求必应的心理优势,可是离开家庭环境后,在学校里不可能有这种“宠爱保温箱”,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产生对抗及逃避心理,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由此进一步发展成厌学。
由此可见,家庭虽然是温馨的港湾,可是却不该把“室内温度”调得过高,以至于孩子不敢“外出”,一外出就“感冒”,以至于产生心理问题。
增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习是一种互动活动,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厌学。为此,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打开孩子的心路
被溺爱的孩子,父母通常会因为担心他们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吃亏,所以剥夺他们与同龄人交往的权利。可是这样一来,同伴们会认为他很自私,更加不愿意与他来往。上学后,当孩子看到其他同学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说笑、讨论时,会感到非常孤独。试着去走近他们,他们也会不怎么理他,从而感到自己无法融入进去。渐渐地,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当然会掉下来了。
有鉴于此,父母尤其是溺爱孩子的父母,千万不要限制孩子与他人的交往。对孩子划地为牢,有弊无利。
异地求学要防止亲情边缘化
溺爱孩子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异地求学的比例很高。这时候就要警惕了,换了一个环境后,孩子是否会因为环境迥异而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这时候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异地求学通常进的是好学校、好班级,学习压力大,从而导致心理压力大,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异地求学“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其他同学很可能会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孩子相互隔绝。孩子在闷闷不乐中学习,无法求得心理倾诉,久而久之当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关键之关键
★绝大多数父母对溺爱性厌学的危害性至今还没有深刻体会。听一听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诲吧:“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奉献常常被看作是爱的体现,可是奉献并不等于简单地给予。雏鸟的父母会找来食物喂它们,但这种行为不会持续太久,成年的鸟是不允许继续留在父母鸟巢里的。家庭教育完全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父母要经常关心学校。要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孩子对学校生活的热爱,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段有趣、有益的经历,不至于让他感到学校和家庭“冰火两重天”,由此消除溺爱造成的心理影响。
★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异地求学后的厌学比例很高。究其原因在于三点:无法认同新环境文化,出现强力对抗;无法接受新环境挑战,挫败感容易唤醒成长过程中的痛苦回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