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12-18岁,帮助孩子对厌学说“不” §第5节 短视性厌学

读书不是万能的,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一位高二女生说:“女孩子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上学多了没用!”看看,她高中还没毕业,就认为自己书读得“多”了。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把学习目的局限于这样一个狭隘层面,不厌学才怪呢!

经典案例

一位14岁少年,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学校里的三好生、班里的班长。有一次他在家里看电视,看到电视屏幕上记者正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现场采访一位放牛娃:

“孩子,你在这放牛做什么?”

“让牛长大!”

“那牛长大了以后呢?”

“卖钱,盖房子。”

“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娶媳妇,生娃。”

“生了娃呢?”

“让他也来放牛呗!”

少年看了这期电视节目后,当天夜里就在与父母只有一墙之隔的房里服毒自杀了。

临死时,他在日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遗言:“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短视性厌学:指由于缺乏人生目标、奋斗方向而导致的厌学行为。

短视性厌学是目前孩子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究其原因在于,父母和老师、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把学习归结到将来怎么去找工作、怎么生存,没有也无法给孩子一个更高尚的学习理由。

如果把学习目的仅仅局限于这样一个狭隘层面,孩子不厌学才怪呢!一位高二女生说:“我不需要考虑将来怎么去找工作、怎么去生存。女孩子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上学多了没用!”看看,一个人如果没了崇高理想,说起话来都是很令人可怕的。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现在的教育几乎成了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的奴隶,绝大多数孩子长期以来基本上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习。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基本上只有考大学、找工作,可是,如果把这当作教育的唯一目标,孩子就必然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变得厌学起来,连将来考大学的目标都难以实现。

所以,所有希望孩子将来考大学的父母和老师,都不要仅仅围绕考大学说事。要给孩子更多的学习理由,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

引领孩子认清方向

短视性厌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为此,由父母来引领孩子认清努力方向,就是一件紧迫的事。

目标不仅仅是上大学

提到孩子没有奋斗目标,或者批评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奋斗目标,许多父母感到冤枉:“怎么没有目标呢?上大学就是他的目标呀!”

确实,几乎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可是,这至多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而已,根本不是终极目标。如果把孩子的奋斗目标确立在上大学上,未免过于近视,更难防止孩子厌学。

否则,如果进一步追问下去: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有的说是为了找工作,有的说是为了考研究生;又问:考研究生是为了什么?有的说是为了出国、找工作,有的说是为了考博士;再问:考博士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出国、找工作;最后问:找什么工作?许多人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依然解不开本章案例中“放牛娃”的循环逻辑。

正确的学习目标是:责任。也就是说,你学习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不好好学习,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

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

要消除短视性厌学,必须从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开始。而要克服依赖心理,就要充分相信孩子,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位高一女生,从小到大都由父母帮着学习的,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来做什么。后来迷上了看漫画、玩电脑,觉得这比学习有趣多了,开始一天天厌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心理医生问她:“如果父母将来不在了怎么办?”她理直气壮地回答:“父母死了,我也去死好了!”

孩子缺乏人生奋斗目标,他们的父母往往是榜样。这些父母的最大特点是,喜欢在学习上对孩子包办代替,从理书包、背书包,一直到检查作业、督促预习复习。父母很辛苦,孩子却因此养成了“是你要我读书、不是我要读书”的依赖心理。孩子没有内驱力,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将来要做什么,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厌学。

破除读书无用论

短视性厌学生普遍认为“读书无用”。这种观点的由来,主要是受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主要来自父母。

在孩子面前拥有积极心态

父母在孩子面前拥有一种积极心态,对孩子的影响极大。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着许多怪现象,如贪污腐败、跑官买官、“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一种积极心态来加以评述。

如果父母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某某人初中还没毕业,就在外地搞工程承包发了财,前几天开着高级轿车回家了”;“我们单位的那些领导不学无术,只会溜须拍马,学历低却地位高”;“现在读书有什么用,大学毕业还不是照样找不到工作”等等,那就不能责怪孩子厌学了,因为他耳里听到的尽是些读书没什么好出路。

诚然,上述现象都存在,你说的也可能是事实,但却不是普遍现象。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1年6月的调查表明,201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税前平均实际工资收入为:研究生5114元,本科生3914元,专科生2577元,读书究竟有没有用,一看便知。

如果你非要以偏概全,也拜托你不要在读书的孩子面前提这些好不好?你一方面要孩子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又自己对自己唱反调,孩子怎么会“好好学习”得下去?

从内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从内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是不仅仅要在嘴上强调学习的重要、知识的重要,更要在行为上尊重知识、尊重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些父母之所以有上述“读书无用”的言论和观点,实际上这不是知识的错,而是这些人高分低能的结果。真正有知识的人,永远是强者。

现在的学习方式、生存方式,越来越讲究素质和能力。以最近两三年香港的一些大学在我国内地的招生形势看,它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更吃香,更强调考生的素质、不再只看分数,甚至愿意向考生倒贴50万元。一些省市的高考状元,照样被它拒之门外,足以证明。

美国企业家到日本sony公司参观,sony公司的人说:“你们随便看、随便拍(摄像),有些东西你们是学不走带不走的,那就是我们的员工、我们员工的精神和能力。”看,这就是素质。

解决为谁学习的大问题

解决了为谁学习的大问题,孩子就能站得高、看得远、方向明,不会产生短视性厌学。当然,要说清为谁学习的问题,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相当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还真说不清。

学习是孩子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主观角度看,学习是孩子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成倍增加,一个人将来要存在于世,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努力学习。否则,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要说无法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就是在社会上立足恐怕也是困难重重、寸步难行。

另一方面,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致富门路就越广、致富速度就越快。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为自己提高生活质量、分享更多现代文明。

学习是社会发展对孩子的要求

从客观角度看,学习是社会发展对孩子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时代发展迫切需要人们在更宽泛的领域里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此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要求。

另一方面,学习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技术业务能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大家都不读书,社会还怎么发展?

请注意,这里上上下下都没有提到考大学、找工作。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及社会赋予他的神圣职责,不完全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甚至可以说甚至与考大学、找工作无关。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能够让孩子开阔心胸,不再局限于鼠目寸光。

帮助孩子确立恰当的目标

这里强调的是“恰当”两个字。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是和别人比谁更聪明能干。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一定要比“聪明能干”,厌学生很可能马上就泄了气,因为他比不过别人。

这项工作由父母来做,比老师做效果更好。在许多老师眼里,学生中总会有失败者。这种观念的错误,主要在于老师习惯于按照单一目标(考试分数)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在横向比较下,有高分就有低分,低分的孩子通常就是老师眼里的“失败者”。

可是父母不能这样做。父母对孩子所作的评价,应该以孩子自己为参照对象,进行纵向评价。这样,孩子很容易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消除厌学情绪、越学越有劲。

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归因倾向

所谓归因,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推理、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它最常见的有4种类型:能力、努力、难度、运气。

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归因倾向,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观念。说穿了就是,孩子学得好了,就把它归功于自己能力强、很努力;孩子学得不好了,就把它归罪于题目难、运气差。

看起来这似乎有些阿q,但这对于消除厌学情绪却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会让孩子相信:只要自己肯下功夫,以后就一定可以学好;而现在遇到失败,只不过是偶然的事。

孩子如果反过来想,那就糟糕了,很容易形成自卑感,导致厌学。

提升孩子的需求层次

短视性厌学的根源在于鼠目寸光、需求层次低。所以,适当提高需求层次,有助于克服这种厌学现象。正可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为孩子创造成功机会

家庭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孩子的高层次需要。对于厌学生来说,他们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父母如果能够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让孩子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

为孩子创造成功机会,前提条件是必须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内在需求和潜能,能够在多方面取得成功。

在此基础上,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提出经过努力后他所能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这样,一旦给他提供“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的机会,再加上适当鼓励,孩子的眼前就会豁然开朗,重新鼓起学习、学好的勇气。

为孩子打开“世界之窗”

短视性厌学生在认识和行为上与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是存在着巨大差距的。表现在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为此,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为孩子打开“世界之窗”,让他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值得他热爱、痴迷的东西。

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有一定“理论水平”,说不定父母还说不过他。为此,有必要在与孩子沟通前就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以便能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

以本章案例中的那个孩子为例,如果父母平时与他多多交流、给他讲一讲“大山以外”的故事,他就会怎么也想好好学习、将来到“山那边”去看一看,而不会有这种狭隘思想,更不会自杀。

他在遗书中提到“生命轮回、周而复始”,表明他并没有看到学习的快乐。他看到的“放牛→卖钱→盖房子→娶媳妇→生娃→放牛”,也只是一个简单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并没有看到其中附加着的一些其他东西,如人生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而作出的种种努力。

遗憾的是,现在的父母和老师除了叮嘱孩子学习,很少有这方面的交流。或许是不重视,或许是父母也说不清。无论如何,这是个教训。打开胸襟、满足孩子的高层次需求吧,孩子会学得很开心。

关键之关键

★父母要帮助孩子擦亮眼睛,站得高、看得远。因为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要超过学校,并起决定作用。

★短视性厌学和缺乏信仰有关。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信仰(当然这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而一个人如果缺乏信仰,就会缺乏上进动力,更谈不上远大理想,当然就没有学习兴趣了。

★用孩子偶像的话来规劝孩子效果更好。一位女孩特别崇拜周星驰,却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而厌学。心理医生便借用周星驰的一句台词来说服她:“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那他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农村里的孩子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很窄,主要信息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加上老师本身的信息量也不大,孩子很难确立远大理想,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