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领导的智慧 八、谈自控力

勇者无畏,智者无惧,仁者无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勇、智、仁是三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为人处世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勇气的人“初生牛犊不怕虎”,无所畏惧、敢拼敢闯;有智慧的人能够“洞明世事”,当问题出现时都能从容应对,不慌不乱;有仁义的人“悲天悯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种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唯有如此,在莫衷一是时才能定分止争,在风险挑战面前才敢挺身而出,在杂音噪音的干扰中才能勇往直前,担得起自己的职责使命。勇气加智慧,无往而不胜。勇气和智慧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智慧的勇气,是匹夫之勇,无异于胡干盲干,出力不讨好;没有勇气的智慧,是胡思乱想,畏首畏尾,根本落不下来。有勇有谋,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廓清迷雾,见人所未见,从而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并通过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担当作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仁者爱人,人亦爱之。“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仁”就是要亲和友善,爱党爱国爱民,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要正确对待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亲和清等问题,全身心投入为民服务的事业,不厌其烦、不畏其难。要注重德行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划定行为底线,无论居家还是处事,都不做有损人格、辱没家风的事。要敬畏自然、尊崇自然,自觉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低碳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事虽难,做必成。“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事实上,当一件事情难度越大时,做事的人往往会倾注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大的努力,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事情做成、做好的可能性就更大,以至于创造出不一般的业绩甚至是奇迹;而当所要做的事情相对容易和轻松时,人往往容易松懈,大意之时也就是出错之时,很可能阴沟里翻船。当然,难易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些看起来很难的事情,其实只是自己的畏难情绪在作怪,真正做起来并不见得有多难。但不论哪一种情况,敢于攻坚克难才是正确的选择,也唯有如此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道路越走越宽广。以简略而成,必以简略而败。草率、匆忙、轻易就能做成的事,往往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容易毁损和衰败。做任何工作都不能“运动式”“一阵风”,要舍得下苦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唯有始终保持心平气和,以最好的质量、最佳的效果为考量、为准绳,才能把“易事”办妥、把“难事”办成。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因素中85%取决于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成功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荣耀总是垂青那些不惧困难、担当任事、保持干劲的人。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危险不畏惧,敢说敢管敢于碰硬、敢做敢为敢于担责、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要有迎难而上的能力,做到理论武装强、实践能力更强,不断用新举措来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把困难当作垫脚石,把干劲当作催征鼓,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让梦想渐行渐近。

信念就是希望,目标就是方向。***总书记指出,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有了信念追求,就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怀希望,或屹立不倒、或摔倒之后又能毅然站立起来,始终为实现心中的理想图景而不懈奋斗。理想信念是远大的,而目标则是理想信念的具化,是走向理想信念的必由之路。只有远大的信念,而没有阶段性的目标,就找不到干事创业的切入点,理想信念就会成了空喊口号,甚至成为空中楼阁。信念如磐,不惧漫漫征程。人生在世,活着并不是全部意义,更应该有追求、有理想、有信念。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离开物质力量我们会陷入贫苦,而离开精神力量我们则会意志萎靡,物质力量也就无从发挥。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在党的历史上,正是因为有理想有信念,无数的革命先辈才对未来充满希望,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最终推动革命取得胜利。对领导干部而言,信念坚定既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唯有信念之火“燃起来”,才能永远告别心中的迷惘和彷徨,始终保持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目标如灯,指引前进方向。明确目标任务是干好事、干成事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航船,随风飘荡、随波逐流,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要长计划、短安排,善于把远大的追求分解、细化为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有的放矢地工作,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积累成一番大事业。要增强大局意识,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主动去掌握各种情况,真抓实干,咬定目标不松劲,确保目标更好实现。

急则无智,怒则生愚。急中生智,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其实大多数时候还是忙中出错、束手无策。急和怒,表面上看是一种情绪、一种心理状态,但深层次上则是为官从政的不良作风。急,体现的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缺乏远虑,会让人变得心浮气躁;怒,体现的是缺乏理性、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动辄怒气攻心、暴跳如雷,使人失去理智,在冲动之下往往容易做出一些事后认为愚蠢至极的事情。对领导干部来说,急和怒是作风建设的大敌、干事创业的大忌,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注重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戒急用忍,事缓则圆。冲动是魔鬼。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规律和发展进程,如果一味地急于求成,是不可能将事情做好的,即使做成了,也难免会有缺陷。***同志曾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所谓“不骄不躁”,就是遇事多听、常想、静思考,把握好时度效,稳妥有序、顺利圆满地推进工作。做事宁可慢一些,也不要太急而犯错误,而且有些事本来就只能冷处理,这也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每临大事有静气。吃饭时生气,容易消化不良;开车时愤怒,发生车祸的概率会大大上升;带着不愉快的情绪运动,出现心梗的风险会增加……愤怒往往从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怒则伤身。无论遇到多少大事难事烦心事,都必须静下心来、坦然面对,心平气和地自我引导、自我疏通。要学会制怒,问题发生后要多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主动给情绪“扯扯袖子”;要学会宽容,拥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气度,“少吐苦水,多洒香水”。当然,控制愤怒,并不是说遇事都要“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而是有意识地将愤怒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正向行动,学会换位思考、转移注意力等,这才是“最优解”。

做人太敏感伤到的反而是自己。敏感本意是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很快,是一种见事早、行动快,能从细枝末节中发现问题的本领和能力。对领导干部来说,增强敏锐性,对做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如果太过敏感则不是一件好事,常常使自己处于一种忧心、焦虑、多虑的心理状态之中,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或是他人的无心之言,琢磨来琢磨去,人为地增加心理负担,还容易把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身边的同志,时间一久,就没人愿意同你打交道了,最终影响的还是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事业。想太多,就是折磨自己。现实中,有的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让自己的思绪适可而止,面带笑容、坦然处之;但有的人大事小事都习惯想太多,以致眉头紧锁、闷闷不乐。想得太多是过分敏感的表现,实质上是一种不自信,凡事都想从别人的意见态度甚至一言一行中找答案,过于患得患失,一定程度上还会产生交际困难,把自己折磨得神经衰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远离过分敏感,就必须大度一点,既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也不要太把别人的评价当回事,关键是要做好自己,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多点“钝感力”,少点“玻璃心”。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其《钝感力》一书中首次提出“钝感力”的概念,并将其解释为“迟钝的力量”。有钝感力的人,表面上看反应慢了一些,不是那么灵敏,但就会多一份冷静与稳重,少一些急躁与轻浮,慢慢成就澄澈的心灵和顽强的意志。与拥有“钝感力”相反的是怀有一颗“玻璃心”,看似晶莹透亮,实则脆弱易碎,经不起一点挫折和打击。人并非生来就强大,每个人也都有敏感的一面,为官从政必须不断炼就一颗强大的内心,把敏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始终坚守自我,以平常心待人处世。

不为小利所趋,不以小胜自足。一个人追求什么、渴望什么,往往能体现出他的境界和格局。计利当计天下利。小意思、小钱物、小利益都属于小利,因其“小”,往往被人忽视,容易麻痹大意。现实中占小便宜吃大亏的例子比比皆是,教训深刻,发人深省。切莫贪“小利”忘“大害”,面对各式各样的小利,要看得清楚、想得明白,该拒绝的时候要坚决拒绝,多算经济账,不吃“小利”这个“诱饵”,不做上钩的“大鱼”;多算政治账,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摈弃“小利”以防微杜渐,坚守“大义”以行稳致远。永不止步,永不自满。小胜只是阶段性的成果,还远没有达到全面胜利的结果,但小胜也是胜利,稍不注意,就会洋洋自得、停滞不前。现实中一定要戒忌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做了一些事情后,就觉得“胜利在手”,以至自我感觉良好,不知不觉躺在了功劳簿上飘飘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风险”仍然存在,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学会把优秀“归零”,切实破除坐井观天、闭目塞听的封闭思想,树立放眼世界、洞察未来的开放意识,永远以站在起点的态度,不松懈、不歇气,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向更大的目标进发。

没有耐心来等待成功,就会一辈子忍耐失败。唯有经过时间的累积、发酵,才能出精品、名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没有耐心,就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一口吃不成胖子。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慢工出细活。过犹不及,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机遇总是青睐时刻准备着的人,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要从小处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实事干起,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成功,才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会等待和积累。***总书记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等待和积累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有效途径。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积微成著、厚积薄发。从事领导工作,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要尊重规律,注重过程,把远大目标和干事创业、担当实干结合起来,既要显绩,更要潜绩,脚踏实地,接续用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久久为功,方得始终。

拘泥小节者常忽视大局。重视小节、细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小节之中有大道”“细节决定成败”“小节不守,大节难保”等众多观点,提醒人们关注、重视小节。但凡事有个度,太过于关注小节、细节,就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事领导工作,如果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小事上,而不善于谋大局、把方向,那就颠倒了领导工作的主次,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消耗了宝贵的有限精力,影响了公共事业的发展。如果大事做不好,小事做得再多、再正确也没有大意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拘小节,不是不重小事,而是不要对小事过分纠结、斤斤计较。每件大事都是由很多小事组成的,领导干部理所当然要关注小事,否则办大事就成了空中楼阁。但领导干部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需要处理的宏观事情、系统问题很多,如果过多地被小事牵绊、被小节牵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会在局部的利益中失去大局,最终满盘皆输。做大事者,必须学会解放自己,拓宽视野、提高站位,多一点从大处着眼的意识,坚持方向统领小节,以高境界、大格局推动工作。识大局观大势谋大事。***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识大局就是要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筹划,不因形势复杂而迷失方向,不因局部利益而计较得失。观大势就是要洞悉历史发展规律和潮流,掌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大势,了解潜在的变动因素。谋大事须把握大势,谋一域须放眼全局,要形成深谋远虑、总揽全局的自觉,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学会抓“牛鼻子”,负总责、抓关键、出主意,取得整体成效。

偏见是公正与客观判断的最大威胁。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生的臆断情绪,带着主观意识和情感看问题。具体表现为先入为主,对某人或某事持有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美国心理学家曾就偏见提出了“个人构念”理论,即由个人过往的见识、思维等形成自己的观念,并以此来理解和预测世界,当你的认知能力低下时,脑海里的个人构念就会趋向单一的简单归因,且不正确不客观,但你却误认为是最好的观点。这就说明,一直带着偏见去想问题办事情,是简单粗暴的,且主观意味极其浓烈,永远与公正客观无缘。偏见是无知的产物。当我们对于某些尚不完全了解的事物产生了“想当然”的推理之后,偏见就产生了。生活中有些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妄加评论,以一己偏见发表观点,却从不考虑话讲出去带来的后果。他们把自己的思想禁锢在刻板印象中,不曾试图走出限制,不愿打开自己的眼界,有时候过于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从而忽略了目光之外的存在。领导干部应多学习、积累、历练,能够理智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始终保持能力与岗位相匹配,干出更多实绩,取得更好成绩。实事求是才能打破偏见。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在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讲真话、道实情、办实事,既不弄虚作假、隐瞒真相,也不好高骛远、开空头支票,确保反映事物的全貌,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作出决策。

偏激就会败走麦城。偏激就是言行过火,有失中肯或者是大大超出众人的理解接受范围。偏激带来的是脱离实际、妄自尊大、无法无天。关羽麦城之战,就是吃了偏激的亏,刚愎自用、骄傲自大,在明知面临巨大危险时还说“即使有埋伏,有何惧哉”之类的狂语,最终被斩杀。偏激容易让人走极端,非左即右,非黑即白。这样的人遇事往往很难沉着冷静地处理,大多会用极端方式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砸。归根结底,还是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知识和历练不足。偏激者易走偏。不管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如果总是目空一切、盛气凌人,我行我素、主观臆断,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那迟早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以一颗平和的心为人处世,才能避免逞匹夫之勇、因急躁而自乱阵脚,产生过失过错。要个性服从党性,讲规矩守规则,有权不任性,正确对待组织给予的权力,谨慎用权,秉公用权。要广开言路,多倾听别人意见,避免偏激冲动。回归理智战胜心魔。偏激的人心理敏感,像火药一样一点就爆,唯有让理智占据内心,挤压冲动的空间,才能逐步让内心宁静下来。心境理智平和,便会过滤掉不好的思想和情绪,就能够看到柳暗花明。要怒不变容,喜不忘形,处变不惊,临辱不躁,善于做情感的主人,冷静面对,不感情用事。一味冲撞的是阵前卒子,动辄倾尽身家性命;有将帅之风者应知道何时该冲锋陷阵,何时该韬光养晦,静下来细细思索,理出最根本的问题,迎刃而解、化影无形。

当下才是唯一真实可靠的。当下,就是现在、当前、这里。活在当下,就是要立足于此时此地的人生思考问题,做好正在做的事,过好眼前的生活。当下的事情最重要,当下的时间最宝贵,当下的人最值得珍惜。过去的已经不可更改,未来也只能憧憬期许,人能控制的只有此时此刻。你想要辉煌的未来、值得骄傲的过去,就必须做好当下,努力拼搏。不纠结过往,不忧心未来。一个人如果总是怀念过去,陷入无穷的过往之中,就会被内疚和后悔占据,或是沉迷昔日的荣光丧失再出发的动力;如果总是担心未来,杞人忧天,被不可预知的事情困扰,就是自寻烦恼。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坏,只管积极专注于做好当下的事,努力去掌握自己的人生。当然,活在当下,也要防止胸无大志,小进即满,满足于眼前既得利益,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这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而是消极的等待和被动的应付。做好当下事,珍惜眼前人。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最真实的、最现实的。要把自身关注的焦点、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干事情的着力点,凝神聚焦到当下所进行的各种工作中去,团结好身边的干部群众,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有限的宝贵时间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要慎终如始,无论遇到什么麻烦、挫折和矛盾,始终坚守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并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成功的人生要和时间赛跑。时间是构成一个人生命的材料,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无法蓄积、无法取代,更无法失而复得。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成功的人,会和时间赛跑,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从而取得成功。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时间,工作生活可能就会一团糟。人的一生就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与成功的过程,珍惜时间才不枉此生。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时光是非常容易流逝的,有个段子说人生就是“三眨眼”,一眨眼长大了,一眨眼变老了,再一眨眼就没了。少年的时光如果不珍惜,到老了才想起来学习,才想起来和时间赛跑,就太困难了。常常听到有的领导干部抱怨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其实时间都是靠自己管理节省出来的,节约时间,一个人的生命就更加有效,就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要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业中去,脚踏实地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关键处。有的干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忙碌,却不知忙些什么;有的干部看似不慌不忙,但工作成效却很明显。关键原因就是时间的管理。要增强时间管理意识,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合理分配学习、工作、会议和休息时间,通过排出“时间表”和“任务图”,有效把控工作节奏,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努力做到“不叫一日空过”。工作中要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和要点,从关键环节入手,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核心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工作环节的无效重复,避免时间浪费。要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发扬钻挤精神,合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思考,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收到涓涓细流汇成海的功效。

静心才能悟道。悟道就是开悟成道。人们在认真学习、潜心钻研、躬身实践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总结提高,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达摩面壁九年始悟大道,王阳明“日夜端居沉默”以求静一,《大学》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此可见,静心是悟道不可或缺的条件,唯有定下来、静下来,才能接受和考虑各种观点,加以辨识甄别和吸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到彼、由表及里,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来集中精力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要学会忙中“偷闲”、闹中取静,适当放慢脚步,常常踱踱方步,不断总结、反思,以通透澄澈之心更好体察内心、感悟人生和洞悉世界本原。如若欲望太盛、浮躁焦急,留下的往往是空虚与落寞,是对自我的麻醉,也必然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人问他为何能功成名就,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作画如此,做人做事亦是同理。内安外和是佳境。内心安定、外表平和,面对得失就会心境淡然,面对困难就会处之泰然,面对失意就会心境豁然,就能够和谐地融入这个社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领导干部,必然应该把视野放远些、胸襟放宽些、境界放高些,摒弃私心杂念,做到不为私心所忧、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守住平常心,守住法律原则、道德底线,一门心思干事创业。

要想领导他人,先管理好自己。在领导岗位上,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只有“管”好自己,别人才会“理”你,成为受人尊敬的领导。做领导工作有三个层次:一是以行政命令压人,让人不敢不服;二是以才能推动,让人不得不服;三是以德行感召,让人不忍不服。要领导好别人,自己必须有底气,有过硬的实力,你比别人弱,比别人更不自律,别人凭什么服你?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地作出表率,才能形成“头雁效应”,以模范行为影响人、感召人、团结人、带动人,产生“无需扬鞭自奋蹄”的效果。风成于上,俗形于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干事创业氛围的营造乃至党风政风的形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大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小到一个司、一个处,一把手的知识禀赋和干事风格会潜移默化影响整个地方和单位的精神面貌。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是带动广大干部深入转变作风的无声力量,带头破除歪风邪气,以身作则,广大党员干部就会积极响应。治人者必先自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既是治理之道,也是领导方法,更是为政之德。要管好自己提升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练就干事创业的“两把刷子”,把自己锻造为行业的行家里手,带动大家一起干事创业。要慎独慎微,时时约束自己、处处警醒自己、经常反省自己,涵养“暗室不欺”的定力,做到为官不妄为、有权不任性。要防微杜渐,留心“小处”、注重细节,及时发现并改正不足,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炼就党员干部的“金刚不坏之身”。

信不忠之人多祸,贪不义之财易毁。“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不忠之人是非常危险的,今天可以背叛甲投靠乙,明天可能也会背叛乙投靠丙,会给人带来祸端,不值得相处和信任。而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钱财,贪得越多,毁得越彻底。这是前人的经验之谈,必须铭记于心。与他人相处,忠诚是第一位的,靠得住的人才能信;而贪不义之财,一辈子的事业就会毁于一旦。所以,不忠之人不可信,不义之财不可贪,要结交忠诚之人,取正道之财。练就识人慧眼,远离不忠之徒。信任不忠之人,说明遇人不淑、识人不准,自己也有责任。无论交朋友还是办事情,要擦亮双眼,于细微处、于逆境中多观察、多思考,全面地看人,不被场面上的恭维所蒙蔽,不被精心戴上的面具所欺骗,看品行看本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多加磨砺,不轻易相信别人,重要的事情要亲自干,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上,不当甩手掌柜,让不忠之人没有机会给你带来祸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欲望就像无底洞,“得寸”还想“进尺”,“得陇”还会“望蜀”。贪婪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就会驱使人在欲壑难填的泥潭中愈陷愈深、无法自拔,走向堕落和自我毁灭。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才能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敢为又善于自控。敢为,就是在其位,谋其政,勇于冲破束缚去开创一番新事业;自控就是能够自我控制,不会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敢为和自控都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敢为是要基于普遍规律和自身实际,在一定的规则和框架之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好事办好。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敢为是一种气魄和胆识,是迎难而上、向险而行的勇气,是锐意进取、踏浪前行的担当精神。我们之所以能开启“强起来”的时代新篇,靠的就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凭的就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的那一股子气、一股子劲。要增强“敢为”的自觉,只要是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提升敢为的本领,重视学习,强化实践,主动到基层去“墩苗”“淬火”,在干事创业中增强“八种本领”,使自己的能力素质跟上时代节拍。美好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敢为不是任性乱为、恣意妄为,为个人政绩“贴金”、前程“涂粉”,罔顾群众意愿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如此作为,只会失去人民信任,损害改革开放事业。增强自控意识,才能正确处理身边发生的问题,不为外界的引诱所惑,不为四周的压力所迫。要始终坚守内心的安定与从容,坚持原则、追求真理,安贫乐道、不慕虚华,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担当作为。要把“敢为”为在关键处,看一看所想是不是符合实际,所为能不能取得实效,不该干的不干,不能为的不为,确保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