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随机应变的能力。东汉末年司马徽有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入见孙权,孙权问:“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庞统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由此可见,有智慧的人不仅仅只有一项固定的本事或能力,而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每时每刻都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每次变化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领导干部必须根据客观实际,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辩证处理。适应是智慧的重要体现。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客观决定主观,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做有智慧的领导干部,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作出判断、决策,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以不变应万变。《荀子》有言:“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庄子》中说:“不离于宗,谓之天人。”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善于观察,以不变应万变。当紧急情况来临之时,临危不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细微迹象看出形势变化,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创新思维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在动态中对领导行为进行准确判断,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智者之智,出奇制胜。《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意思是作战时一方面正面和敌军交锋,而另一方面靠出奇兵来取得胜利。善于出奇兵,才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如红军时期的“四渡赤水”就是一个经典案例。领导干部要善于见机行事,学会奇谋妙计,善出奇兵,出奇制胜,于不可能中创造奇迹。当然,出奇并不是走邪路、走歪路,而是用技巧和智慧推动工作。
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总书记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领导干部要敢于涉险滩、闯难关,打破不合时宜的老规矩,革除阻碍社会发展的种种弊端,才能寻找到发展的新出路,以变通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长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一个国家要保持强盛,一个政权要保持政治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对政策、策略不断做出相应调整。要围绕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盲点”,积极打通“中梗阻”、消除“底板结”,摒弃歇歇脚、喘口气、差不多的松劲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善变者恒通,勇变者自强。《周易正义》有云:“恒,久也,恒久之道,所贵变通,必须变通随时,方可长久。能久能通,乃无咎也。”意思是要想事物长久发展,必须持续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变中求新,探索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困境即是机遇,问题就是动力。正视困难,看清问题,就能找到正确出路。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越是在困难的地方、越是在矛盾问题凸显的时候,越是需要领导干部发扬不惧风险、不怕困难、勇于变革、大胆创新的精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方能踏平坎坷成大道。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大势。如果时间不对,或者没有找准对象,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时”和“势”很多时候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当下思考,科学研判形势,精准谋划工作,从形势变化中发现和寻找工作契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机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顺应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易经》中,就有“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的观点。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与时俱进、与时偕行,自觉增强世界眼光、历史眼光,提高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能力,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施策,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主动应对新变化。机遇抓住了才是良机,错失了就是危机。机遇难得,稍纵即逝。谁认识机遇早,谁顺应机遇快,谁把握机遇态度坚定、行动果敢,谁就能掌握主动、争得先机。若能抓住机遇,就能形成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势,办起事来就如同滚着石头下山,一顺而百顺;反之,如果错过了良机,则处处被动,办起事来就如同推着石头上山,不仅吃力不讨好,还可能被滚落的石头砸伤。领导干部要应势而谋、顺势而为、因时而动,任何时候都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方能乘势而上,乘风而起。因时而动,顺势而谋。***先生说过:“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意思是顺应时代潮流做事,才能成功;逆历史规律而为,终将被这个潮流淹没掉。古人云:“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领导干部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勇于回答新的时代之问,着力解决主要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的潮流,不断开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境界。
稳则妥,过稳不妥:变则适,多变难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和“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而“度”则是量变与质变的节点。在实际工作中,“稳”和“变”都要把握好“度”,避免“物极必反”与“过犹不及”,以达到“恰到好处”的结果。世间万物,皆有其度。“度”是事物保持质的规定性的数量界限,反映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世间万事万物,如果把握不好“度”,则会由量变转化为质变,降低预期效果乃至走向反面。厨师炒菜时能否恰当地拿捏“火候”,演员入戏时能否恰当地掌握“分寸”,郎中下药时能否精准地把握“剂量”,都在考验着分寸与尺度的功力。在实践中,领导干部只有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度”,防止“过”与“不及”,防止片面性、极端化,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指导领导实践,顺利有效地完成使命任务。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大胆探索创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进道路,必须具有强大的战略定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要求我们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律办事。历史已经证明,“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严重脱离了中国实际,违背客观规律。领导干部要保持定力,沉下心来,不要妄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也不能干了两三年还是“涛声依旧”,真正做到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既要积极推陈出新,又要防止朝令夕改。变通是一种智慧,而多变则会贻误事业。我们干事情、做工作,可以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不拘泥成规,不搞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否则就会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当然,也不能朝令夕改,一会儿一个想法,一分钟一个主意,今天一个“大思路”,明天一个“大战略”,“翻烧饼”、瞎折腾。这样不仅干不好工作,而且劳民伤财、贻误时机。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看准了的就要大干、快干,干就干好。
思想不能僵化,经验不能固化。思想僵化、经验固化是成功的大敌,是落伍于时代的开端。***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历史证明,我们党正是因为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破除“惯性思维”。一根小柱子、一截细链子,缘何能拴得住千斤重的大象?原来,大象幼年时被驯象人用铁链绑在柱子上,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象逐渐把顺从当作习惯,失去了挣脱的意愿。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拴住大象的不是铁链,而是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领导干部要破除思维惯性,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原有习惯和主观偏见的禁锢,树立与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经常进行“头脑风暴”,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是指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形式主义地、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或完全照搬照抄现成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没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由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导致中国革命历经曲折,甚至一度陷入绝境。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反对本本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不生搬硬套,从而使决策部署始终符合实情、落到实处,干在点子上。克服“路径依赖”。经验帮助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也带来了降低工作质量的风险。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为官从政倘若一味躺在经验上睡大觉,难免思想僵化、故步自封,贻误发展机遇;干事创业、克难攻坚,倘若只会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鞋上不沾泥、身上不沾尘,就可能酿成决策失误。领导干部要努力克服“经验主义”,突破程式化思维,不乱贴标签,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避免穿着新鞋走老路、倒行逆施走退路、违背科学走弯路,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听唱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这两句诗,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新出现的事物比旧事物优越。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坚决破除墨守成规、本本主义的陋习,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打破禁锢自己的思维定式。思路一变天地宽。***总书记指出:“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式,就要跳出固执己见的思维定式,学会辩证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走出路径依赖的误区,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在探索中不断突破,把创新精神贯穿工作始终。不局限在前人的经验里。思路决定出路。在具体工作中,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学会“脑筋急转弯”,换个视野看待形势,换个方位看待问题,换个角度看待矛盾。创新求变才能与时俱进。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时代,是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必然要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在激烈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领导干部树立创新思维,就是要敢为人先,敢于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大事坚持原则,小事学会变通。何谓大事?关乎大多数人利益的事,关乎社会整体利益的事,关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事就是大事。在大事面前,领导干部不能有半点的含糊,必须严格按原则办事,一点都不能马虎。何谓小事?就是细枝末节的事,不影响大局大势的事。对小事要学会变通,不吹毛求疵。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大是大非问题,是事关国家、政党、社会发展根本方向和前途命运的带有原则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是非对错问题。对领导干部而言,根本的大是大非问题,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路线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领导干部在这一问题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当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受到破坏、党的执政地位受到威胁时,必须挺身而出、鲜明态度、坚定立场,主动、坚决、彻底地开展斗争。小事小节包容变通。古人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领导干部对待工作,在不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为首要目标,不能以“上面没规定”“上面没政策”“上面没要求”为借口,顶着、拖着、压着不办,对群众的诉求,要学会灵活变通,随时调整,不过于死板、僵硬,始终把服务好人民群众当成首要任务、首要目标。既要学会“抓大”,也要学会“放小”。“两点论”和“重点论”告诉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主次不分。对影响大局、影响大势的问题要坚守原则、抓住重点、抓住关键,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真正做到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那些非全局、非中心、非重点、非关键的问题和事,要讲求灵活性,提高办事效率,改进领导方法。
随时立制,遇弊则变。政策措施要适应历史变化情况,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现实的需要。***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是为路线和战略任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政策、策略的重要性,随时立制,遇弊则变,确保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制定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原因在于中国制度始终与时俱进,顺应中国的发展变化,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制定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问题导向制定政策。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就等于抓住了化解矛盾的着力点,找到了化解矛盾的“金钥匙”。政策和制度只有针对现实问题才能取得成效,脱离实际的政策起不到任何作用。制定政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自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视调查研究,对现实问题的表象、成因、实质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坚持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等,调整相应的策略,采取合理的方法,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确保政策措施始终合时合宜。
创新力就是生命力。***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能力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基础资源。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与时俱进干事创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已成为新时代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谁在创新上占据了优势,谁就在新一轮发展中胜出;反之,以前的领先优势也可能一笔勾销、一夜清零。机会只留给会创新的人,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机会。领导干部要使工作再上新台阶,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把创新融入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创新没有捷径,要脚踏实地。***同志曾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领导干部是创新的探路人、事业的带头人、群众的领路人,要增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意识,形成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树立首创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求是精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立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脚踏实地推动工作创新。只有解决问题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创新必须基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领导干部要明白创新的方向,才能在工作中避免犯错误,才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既要敢创新,更要会创新,不可为创新而创新,不能把创新当做“时髦”来喊,也不能作为空洞的概念来要求。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在探索中不断突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创新思维的外化、物化、形式化,是实践的产物。创新从哪里来?客观上,创新源于环境驱动,即根据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创新不会凭空而来,需要我们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去发明创造。因此,要创新就要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学习是创新之本。创新看上去只是一个灵感闪现,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累积,没有平时的学习,那么创新是无从谈起的。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来源于后期的培养和锻炼。实践证明,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学习、勤于思考,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预见性,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从复杂变化的形势任务中找到关键,并迅速采取主动,才能找准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把握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之源。***总书记指出:“创新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也由实践赋予活力。”实践是创新之本,创新来源于实践,解决问题的实践不断催生创新方法。创新的本质就是通过实践,突破传统落后观念和方法,探索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寻找破解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措施,及时有效地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改革创新的原动力。基层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农村改革从安徽凤阳的“大包干”开始,企业改革从福建企业要求松绑开始,市场调节从集贸市场开始,多种经济成分从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对外开放从“三来一补”开始。领导干部要善于动员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没有遗忘,就没有创新。创新要打破旧思维,学会新方法。诺基亚手机从世界第一跌落到名不见经传,原因在于始终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小幅度改进,没有开创性的创新。要更好地创新,必须要学会遗忘,特别是要学会把成功归零。领导干部不能沉浸于过去的成功方法,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冲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束缚,善于在工作中融会贯通,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敢于自我否定,才能不断创新。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创新预示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对领导干部来说,创新往往意味着对自己先前的政策、决策、利益进行调整,意味着自我否定,意味着试错甚至失败,这就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从众心态”“小农意识”“守旧观念”,以迎难而上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锐意进取的精神,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突破、不懈探索、推陈出新。勇于自我超越,追求持续创新。从“0”到“1”是创新,但创新并非都是从无到有。实践中,原创毕竟只是少数,更多更为常见的创新,则来源于对实际工作的理性思考与科学总结。一项工作落实了,对其中某些管用有效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去粗取精,并使之固化成制度,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工作创新也是一样,口号再响,点子再多,花样再新,如果不实践、不落实,一切等于零。善于自我突破,积极主动创新。创新是对过去的突破,不对未来“画地为牢”。循规蹈矩、一成不变,被各式各样的牢笼所束缚,只能让自己的眼界越来越窄。领导干部只有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才可能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守成的暮气,在自我突破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因循守旧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落后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没有与时俱进,不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思想被种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所束缚。因循守旧的领导干部,或是动力不足“不想为”,或是能力不足“不会为”,或是担当不足“不敢为”。面对新时代新挑战,领导干部必须勇于创新、敢闯敢干。提高能力,破除“不会为”问题。***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领导干部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才能肩负伟大历史使命、实现伟大目标。容错纠错,破除“不敢为”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我们要杜绝以成败论英雄,一棍子打死,对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实验中的失误,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要合理容错纠错,解除思想顾虑,解开思想疙瘩,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力营造敢负责、敢担当、敢作为的良好氛围。强化激励,破除“不想为”问题。常言道,有为者有位,不为者腾位,乱为者丢位。“干与不干一样、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不仅影响干事创业的激情,更是污染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毒瘤。要重实干、重实绩,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虚假政绩,摒弃“平庸官”“太平官”“圆滑官”的不良风气,强化不畏难事、敢扛大事的担当意识,培养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担当能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持久活力。
不日新必日退。如果不能每天获取新知识、取得新进步,就必然一天天退步。哈佛大学数学家萨缪尔·阿布斯曼认为,旧知识每过几十年就会被新知识取代。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必然导致旧的知识不断被更改,甚至被完全颠覆。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学习,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必将被时代所淘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代,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代。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绝不能患得患失,不能背着思想包袱,不能害怕创新失误丢“乌纱帽”,不能被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束缚,前行路上要步步为营,一步不能松,才能行稳致远、建功立业。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今天的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领导干部能否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关系到党能否得到人民拥护,能否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使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顺应时代的潮流,体现时代的风貌,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才能永远发展而不停滞,永远前进而不后退,永葆蓬勃生机而不陷于保守僵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领导干部要当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接力者,以改革精神跑好改革开放的接力棒,一步一步奋勇向上攀登,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要传承好改革开放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韧劲,以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奋进姿态阔步前行,永立于时代潮头。
尊新必威,守旧必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自然规律,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正所谓,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自古以来,王朝更迭、时代变迁,无一不是新旧更替的结果。事实充分证明,尊重新事物、接受新事物,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守旧必然跟不上时代,自取灭亡。面对新时代新使命,领导干部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才能展现出新的气象,正确看待新事物,努力拥抱新事物,去除旧观念、旧办法,时刻保持思想之树常青、思维之法常新。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时代要发展,新事物就必然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旧交替,滚滚向前,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瞄准新目标、把握新要求、谋划新举措,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必先去旧,然后立新。“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进入新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面对新挑战新问题,只有敢于打破一切不合时宜、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式,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方法有效地化解各类矛盾,用创新的思路打破前进中的壁垒,用创新的理念引领事业的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不断创新中推进工作。自我革命,方能常新。个人要发展要进步,也必须勇于变革、自我革命。领导干部必须弘扬自我革命精神,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反躬自省、检视自己,从思想上行为上找问题、找差距、找根源,及时修正错误、纠正缺点、查漏补缺,对照先贤先辈和先进典型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清除自身的泥垢,治疗自身的病症,不断清洗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灰尘,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
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是试着去做,去实践,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更是一种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敢于尝试才能有机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出来的。既然是尝试,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有困难,甚至会“摔跟头”。怕摔跤的人永远也学不会走路,要想成功必须学会尝试。领导干部要勇于不断尝试新鲜事物,以此作为自我成长的阶梯。尝试是成功的第一步。列宁说过:“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同志指出:“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道理浅而易见,想游泳,就必须尝试去游,否则就永远只能在岸上羡慕别人。领导干部要有大胆试、大胆闯的勇气与魄力,敢啃“硬骨头”,敢于接“烫手山芋”,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探索尝试中实现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发展大提质。敢为天下先,才能走在时代前列。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历史。倘无前人的勇于探索,哪来人类社会今天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最富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没有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需要勇气。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领导干部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方可快人一步,先人一招。摸着石头过河,方能走出自己的路。“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思路,也是一种指导实际工作的方法论,就是要先试验、再总结经验、最后推广开来。“摸”的时候,也就是“认识”的时候,只有摸清楚,才知道是直接蹚着水走过,还是需要船才能过。领导干部干不熟悉的工作,要先试点,再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最终由点到面,全面铺开。
守正不是守成,不是冥顽不化。正者,大道也。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观规律,还包含正确理论。从哲学上讲,它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守成是指遵循老方法,一成不变,冥顽不化。领导干部要守正不守成,正确的要坚持下去,不合时宜的要及时纠正过来,推陈出新,行稳致远。真理永远不会过时。***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意思是指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领导干部要以不破不立的决心和守正方能出新的智慧,破除旧思维、老套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项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古人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代接着一代共产党人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拍脑袋拍出的,更不是臆想出来的。没有艰难困苦、矢志不渝的上下求索,没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与民意相呼应,始终推陈出新,深刻把握住大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吕氏春秋》记载:“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有位著名企业家畅谈成功的秘诀也是一句话:“拥抱变化。”领导干部干工作,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政策措施就要相应发生变化,任何生搬硬套、拒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是不可取的。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脱离实际,方能从旧经验中提炼新经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标和归宿;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不敢坚持实事求是就谈不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使主观与客观一致起来,不解放思想就做不到实事求是。***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进入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既要解放思想,走在前列,引领方向,又要实事求是,干在实处,掌握方法,使二者相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集中体现,强调要打破经验思维、主观偏见和既得利益的束缚,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变革和精神状态的提升,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没有思想的彻底解放,就做不到真正的实事求是。客观实际在不断发展变化,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符合变化的实际,真正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行动是思想的落实。哲学家们关注的是如何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怎样改造世界。解放思想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断、固有经验和本本教义出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使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改造客观世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定,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不以实事求是为归宿的解放思想,很可能流于空想,成为胡思乱想。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实事求是永无止境。事物发展永无止境。***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解放思想有大有小,大解放大发展,小解放小发展,不解放不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呼唤我们继续推进解放思想,推动事业的新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既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解放思想,能务虚;又要有高超的落实能力,实事求是,善务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新观念必然会取代旧观念。新观念是指解释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观念。新观念和旧观念并不是以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区分的。新观念产生之初,总是不完善的、弱小的,但它在与暂时强大的旧观念的斗争中,最终会取得胜利。哥白尼的“日心说”在一片反对声中茁壮成长,在社会的封杀中熠熠生辉。新时代,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领导者应主动接受新观念,探索新思路,大力倡导创新作风,敢于向传统的观念、习惯和势力挑战。新观念必然代替旧观念。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是发展的总趋势,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以创新精神正确对待新事物,就要相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满腔热情迎接新事物,而不能因为新事物产生之初的不成熟、不完善而对它求全责备,更不能因为新事物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而对它丧失信心。没有反对就没有进步。“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没有反对的声音,就不可能有完善的思想内容。对领导干部来讲,反对意见往往承担“垫脚石”和“提醒函”的作用。要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不同意见,用反思的视角去对待意见,用坚定的行动去直面意见,让自己在一次次反对声中实现蜕变与成长,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领导干部既要听大多数人意见,也要听少数人意见,尤其要注意不能以集体意志、多数人意见等为借口,放弃不管少数人的意见。有时少数人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要自觉运用辩证法,认真甄别,从容考虑。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时常请干部群众向自己“开炮”,不搞闭门修炼,惟有这样,才能听到真话实话,做决策、干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敢闯敢试是共产党人的“标配”。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国人摆脱贫困落后的热切渴望和教条主义习气,***同志指出:“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云南文山州在脱贫攻坚中涌现的“西畴精神”就是西畴人苦干实干、开拓创新的结果,他们在西畴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铸造了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领导干部要始终恪守为民服务宗旨,饱含为民深切情怀,积极作为,不懈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平庸守摊就会故步自封。一旦患上“守摊”思想,就可能成为“井底之蛙”,看不见新事物、学不会新思想,没有闯劲、拼劲。反映到行动上,就表现为“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必将危害党的事业。领导干部必须去除这种思想,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时刻牢记“为官无功就是过”,抢抓机遇,大胆尝试,干出成效。甘于平凡,但绝不甘于平庸。“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要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甘做“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用愚公移山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着眼于大局,立足于小事,充分发挥光和热,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工作就是不停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变化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因此,一个政党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共产党及其领导干部要具有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客观世界在不断变化发展,矛盾或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只有与时俱进地去发现问题,才能正确认识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于身处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来说,看不到问题或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才是正确的谋事成事之道,才是从政者应具有的基本政治品德和素质。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告诉我们,问题尽管是客观实际的,但人看问题的角度、方法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侧面和内容。领导干部必须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方能掌握制高点,体现全局性,获取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解决问题中推动发展。实现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攸关国家兴亡、事业成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取得辉煌发展成就,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领导干部要善于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抓住那些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关键问题,顺势而为,谋定而动,使想法变成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事业向前发展。
唯改革创新者胜。***总书记强调,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领导干部必须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改革是解决一切困难的关键之举。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险滩与关隘,我们没有退路,也没有别的选择,关键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持续释放发展活力。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挑战、新形势、新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正处于攻坚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险滩与关隘,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总书记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领导干部要增强创新意识,学习新经验、创造新机制、采取新办法、实现新突破,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挑战中乘风破浪,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永无止境。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比较优势减弱,急需转变发展方式。要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历史已经证明,禁锢思想就会止步不前,解放思想才能激流勇进。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掌握正确的改革办法,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惟其如此,才能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丽新篇。
想改变现状要学会适应现状。适应和改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适应现状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改变现状就是改善环境来使自己适应。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主观要对客观起能动作用,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领导干部常常面对职务任务、工作地点、工作对象的变化,总需要磨合适应的过程,领导干部要提升适应能力,快速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几百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提出了“适者生存”的观点。不管是谁,只要想生存下去,就要适应环境。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适应沙漠环境;骆驼适应沙漠生成驼峰,足底生成胼胝;恐龙因不适应环境而灭绝。不适应社会必将被社会所淘汰。领导干部要学会适应,就要搞清楚这个地方、这个单位的过去与现在、优势与劣势、特点和规律,搞清楚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重点问题,还要尽快融入干部群众中,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工作关系,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学会主动适应现状。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自己。柏拉图告诉弟子,他能够移山,弟子们便纷纷请教方法。柏拉图笑着说:“非常简单,如果山不来,我就过去。”弟子们不禁哑然。适应是一种能力。当领导干部要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去调整自己,不断去适应,才能有所建树、有所作为。要活在当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不同岗位要求拥有不同的本领,农业岗位要求懂农业知识,科学岗位要求懂科技知识。领导干部的能力不会随着职位的升迁而自然提升,走上领导岗位,就要练就与岗位相匹配、相适应的本领。学习岗位知识、学习专业本领的过程,就是适应岗位的过程;开展工作、推动工作前进的过程,就是改变岗位状态、工作环境的过程。领导干部要在其位、尽其责、履其职,必须不断适应岗位,才能顺利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