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要有悟性。悟性就是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常言道:“聪明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有悟性的人,对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才会强。有悟方有得,科学家发明创造、文学家吟诗作赋、艺术家独具匠心都是如此。当领导干部光靠勤奋还不够,一定要有悟性。无所觉之谓迷,有所觉之谓悟。北宋苏洵在《谏论》中说“悟则明”,说的就是人有了悟性,才能知对错、明真理、长才智。智慧有大小,悟性有深浅。思想和能力的精进要靠学习实践积累,追根究底其实是“悟”的积累。越悟,见识才能越多;越悟,思想才会越深刻、越厚重;越悟,思维能力才会越强,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就越高。悟性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力的高低。悟,是从经验型领导上升为思想型领导的关键环节,是从跑腿型干部发展为善谋型干部的主要途径。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悟”,还要深“悟”。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悟性犹如一个“加速器”,能缩短干部成长的周期。领导干部重悟勤悟善悟,才能悟得深、悟得透。要注重在学习实践中打牢“悟”的基础,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情况抱有浓厚兴趣,广泛涉猎,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要善于在归纳总结中提升“悟”的能力,打磨看穿表象、由表及里的功夫,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知识经验内化为能力素质,成为自己的思想方法、思维路径、行为习惯。要勤于在大胆质疑中改进“悟”的方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问题为导向,多问多学多思,在纷乱中理清思绪,于迷茫中晓明真理。
思维要有序度、活度和跨度。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成熟程度有三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思维的序度、活度和跨度。一个人的思维有序度、活度、跨度,就意味着他分析问题更精准、更灵活、更全面。想法决定办法,思维决定行为。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类一切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一个人的思维越有序度、活度和跨度,其思维能力越强、思维方式越科学,就越能够在头脑中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做到想问题、做事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灵活采用新方法、新途径去解决问题,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进入新时代,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面对各种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领导干部迫切需要具备有序度、活度和跨度的思维,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更加卓有成效,就必须提高科学思维能力。要提高思维序度,提升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凡事都问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增强思维活度,注重知识的应用性,真正活学活用,随机应变,保持好奇心,富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不墨守成规;要拓展思维跨度,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使思维的广度更广、宽度更宽。
认识盲点,克服偏见。“盲点”比喻人们思维中暗藏偏见的区域。偏见是脱离了客观事实而对人和事物的错误认识,产生根源在于思维和认识上的“盲点”。每个人的认识,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一己之见毕竟有限,领导干部必须善于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盲点,并努力克服可能由此产生的偏见。偏见是一种比无知更可怕的病。培根说过:“真正可怕的,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和偏见。”偏见会影响身心健康和行为判断,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持久性,不容易被颠覆或打破。有偏见的人,为人心胸不宽、斤斤计较、主观臆断,常常有失公正、影响团结。“鉴别力衰弱时,偏见就会占上风。”从事领导工作,唯有正视认知上的“盲点”,警惕和纠正偏见,才能做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更宽容地对待别人,更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营造民主团结有序的干事氛围。摘下“有色眼镜”,保持理性客观。克服偏见,不仅要改变观念意识,更要转变思维方式。领导干部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既用好“显微镜”,又用好“放大镜”,客观全面历史辩证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克服极端化、片面化。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调查研究中总结经验,反复地将认识放在实践中检验,从而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摆脱用理论证明理论、用想法证明想法的桎梏。要正确对待“第一印象”,打破定势思维,实事求是,不被肤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凭个人好恶对人和事进行分类、贴标签,避免以貌取人、先入为主、人云亦云,从而做到科学、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
照辩证法办事。***同志曾说过,“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要照辩证法办事”。这里所说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认识方法论,又是实践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分析事物、解决矛盾最重要的科学方法。领导干部要学习唯物辩证法,将其运用于工作过程,成为科学的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唯物辩证法是思辨和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工具。掌握了唯物辩证法,就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今时代,现象和本质如此复杂,特殊与普遍又如此微妙,各种思潮竞逐,观点纷纭。领导干部只有把唯物辩证法真正入心入脑,不断从唯物辩证法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自觉按唯物辩证法观察形势、总结经验、制定政策、处理问题,才能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片面性、盲目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一看家本领。***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科学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与此同时,还必须自觉采用辩证的工作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等各种关系,让唯物辩证法真正成为提高思想水平、工作水平的重要法宝。
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从事领导工作,要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把各项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在抓好重点工作、紧急工作的同时,兼顾一般工作,避免“长短脚”“缺漏项”。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看问题要注重系统性、全局性,必须通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只有从大处着眼,注重整体,才能以大兼小、系统全面,避免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领导干部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善于从全局和长远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才能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片面性、盲目性。既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越辩证、越全面,就越不容易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困境。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排斥,又看到双方的联系统一,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从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化危为机、转危为安。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预见能力和分析水平,看清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知形识势。
善于从整体上解决问题。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足整体,整体把握。***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领导干部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从整体出发,要有全局视野,注重整体过程、整体效益与整体结果。谋事布局一盘棋。做事要全方位考虑,不能只在乎一事之成败。钱学森常说:“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他总是习惯于把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进行系统分析。领导干部要善于从全局视角谋划问题,善于从长远眼光思考问题,善于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如果胸无全局、思维局限,只算局部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事论事”,通常会犯战略性、方向性错误,往往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牵头抓总,协调各方。领导干部只有眼界宽、思路宽,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拎得清,不囿于一时一事。要提高站位看全局,把工作放到全局中去思考和定位,避免条块分割。要拓宽思路谋全局,做到谋划从全局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一切以大局为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局部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眼前利益置于长远利益之上。要抓住关键促全局,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牵住“牛鼻子”,找准突破口,形成“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局面。
注重用系统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关系结构、相互作用中去把握事物、思考问题,以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领导干部只有增强系统思维,才能有效解决复杂问题。系统把握,化繁为简。***总书记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个问题背后,往往是多种情况的累积、多元利益的交叠、多样路径的选择,需要我们深刻洞察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敏锐捕捉矛盾双方运动状态,既看到现象又抓住本质,既着眼全局又兼顾局部,既立足当下又放眼长远,保证对问题有足够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然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化繁为简、以简驭繁,使问题迎刃而解。注重此事物和彼事物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的。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有系统思维,既要深入研究不同事物的关联性、协同性,又要细致分析相近事物的耦合性、共同性,还要判断把握外界环境和条件对事物的影响,避免打乱仗、乱打仗,提高系统性、联动性、整体性。要注重分类指导,区分类别层次,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的任务分解,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把握好工作向度、维度、力度,既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有闲庭信步的从容,更要有登高望远的格局、胸怀千军的气度。
平衡才能和谐。《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和合,就是天地万物存在、发育的规律。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谐的本质,就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协和一体。为官从政,平衡与和谐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大智慧。和谐是最佳状态的平衡。和谐,从本质上说,就是某个系统和事物的一种结构合理、内外协调、上下有序、功能优化的状态。它是系统和事物要素之间关系的平衡、力量的平衡,各要素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形成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和谐来自平衡,平衡维持和谐。和谐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人内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领导干部,要把调节平衡、维护和谐作为干事创业的最大追求,内心和谐才能收放自如、进退由心;与人和谐才能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建共进共享;与自然和谐才能绿色发展、生态友好。树立和谐观,找到平衡点。***总书记强调:“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维持现状,而是一种动态平衡。领导干部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生态与发展的平衡。要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待人诚恳、宽厚,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友爱、求同存异,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要促进自我的和谐,自信从容、自我激励,正确看待个人进退留转,平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管好身边人,营造良好家风。
万事以中正为佳。朱熹在《中庸章句》题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正即中立、正直、公正,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失公允。对领导干部来说,中正是重要的品德和修养,也是从政的基本准则。中者,天下之正道。《荀子·劝学》中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正之人,坦坦荡荡,做事坚持原则、合情合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值得交往,让人信服。“中正”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思想作风、人格力量和政治品质。用权中立、公正,说话、做事才会有底气,做人才会有正气,才能得到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赢得信任与尊重。否则,就会失去人心,失去公信力。持守中正,不偏不倚。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写道:“勤勤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领导干部做人要中正,正其言、正其心、正其行,胸怀坦荡、公道正派。做事要中正,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准,不拿原则做交易,自觉做到“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做官要中正,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秉持公心,清正廉洁,把个人名利得失置之度外,让权力回归公器本质,永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色。
过柔即靡,过刚则折。曾国藩早年性格刚硬,经常以硬碰硬、以刚制刚,得罪了很多人,结果不容于长沙官场。后来他意识到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真谛,悟出了为人处世要刚柔相济的道理,终成大器。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在为人处世、干事创业中游刃有余。刚柔并济方能行稳致远。做人做事要当刚则刚、该柔则柔、刚柔互补。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这是一种睿智的处世之道。领导干部不可无节制地“刚”,也不可无原则地“柔”,只有做到既刚毅勇敢又谦逊宽容,既严格管理又宽厚仁慈,遇事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才可以更好地驾驭工作局面。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恩不施无以立威,威不施无以治事。严管也是厚爱,是对组织负责,也是对同志负责。领导干部既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抓好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明确“底线”“红线”“高压线”;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心关爱,从制度上约束、思想上引导,为下属提供干事创业和成长进步的平台与机会,使他们从内心真正认同并践行集体的目标、理念和方法。既要用好监督问责武器,让干部感到有危机、有压力;也要用好激励和容错机制,让奋进者脱颖而出,为敢闯敢试的人“开绿灯”,为埋头苦干的人“兜住底”,使守纪者畅行,为散漫者定边。
不左不右走人间正道。杨善洲同志曾说:“做人要顶天立地,站得直,行得正,对得起良心。”历史上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都是持身以正、处世以方,危难之际正气凛然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的立身之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的千古绝唱,“以正胜邪,以直胜曲”是蔡锷的战斗宣言。为官从政更应当正身远邪、坚守正道。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正资政是为政之要、秉权之道。为官从政做到思想纯正、处事公正、操守清正,炼就拒腐防变、抵制歪风邪气的“金钟罩”“铁布衫”,说话做事才有底气,才能靠崇高的人格去影响人、感染人,靠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去吸引人、带动人。当然,为官从政以“正”行事,并不是不讲谋略,而是要做到“正而不呆,正而有智,正与谋合,谋不违正”。以正心正言正行结正果。“政从正来”,堂堂正正为官,才能称得上是一名仰不愧党、俯不愧民、内不愧心的合格领导干部。要正心,常怀执政为民的公心、洁身自好的清心、待人以诚的真心,始终保持淡泊名利、慎微自律的心态,始终保持克己奉公、兢兢业业的状态,全身心扑在事业上。要正言,在党言党,与党同声,不符合党章党纪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不说,违背原则的话不说,伤害群众感情的话不说,与反动言论、错误言论坚决作斗争。要正行,以身作则,多用“身影”指挥人,少用“声音”指挥人,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这是出自《伊索寓言》中的《夜莺与鹞子》的故事,饥饿的鹞子抓住了夜莺,夜莺建议鹞子放了它,去森林里抓更大的鸟来吃,而鹞子认为这是傻瓜的行径。这启示我们与其歆羡希望之中的多数,不如珍惜实际据有的少数;与其憧憬没有得到的美好,不如牢牢把握现在拥有的普通。歆羡未来,把握现在。从数量上看,“双鸟”比“一鸟”好,但“双鸟”只是奢望、梦想,而“一鸟”就在手中,是已经拥有的或可以做到的。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好高骛远,最终只能像猴子掰玉米,“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只说不做,再好的思路也只能是海市蜃楼、镜花水月。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别人总以为好的企业在管理上一定有什么灵丹妙药,只要照方抓药之后马上就可以腾飞了,好的思路肯定非常重要,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基础管理要一步一步地抓起来。”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到不了天边,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其实是实现凌云之志的起点。领导干部要珍惜岗位,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把握当下,在岗一分钟、敬业六十秒,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把它们作为丰富阅历、锻炼能力、提高自己的机会,当作通往成功之路的铺路石。
永远不要奢求鱼和熊掌能够兼得。“舍”与“得”,既对立又统一。诗人爱默生说过:“你失去的一切,会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偿。而你所得到的一切,也必须付出一些代价来换取。”人生在世,想得到的东西太多,如果不懂得做“减法”,背负的行囊越多就活得越累。作为领导干部,取舍间体现的是气度,更是为官从政的智慧。事无二成,有舍有得。世界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有时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深谙舍与得的智慧。“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越王勾践舍荣辱,得沃土天下;司马迁舍痛耻,得美绝正史;王羲之舍闲乐,得绝世之美体;林则徐舍安危,得社稷大义。在舍与得之间如何抉择,是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总书记指出:“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便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最高人生境界。当领导干部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要懂得取舍,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全力以赴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放下“小我”,才能成就“大我”。领导干部应当立志做大事,而不应立志做大官。有的干部正是由于贪婪和自私,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领导干部要坚守自己的本分,掌其权、负其责、尽其职,不采华名、不务虚事,靠品行立德,靠实干立身,自觉把党和人民的信任转化为忠诚履职、干事创业的动力。要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情怀,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心甘情愿地消耗自己,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实质重于形式。卡耐基说,美丽的外表只能创造初次接触的机会,人格魅力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渗出沁人的芬芳。世上的事物都会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在,即内容、本质和内涵。从事领导工作,更是要以实干、实绩、实效为重。凡事兴于实,败于虚。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内容靠形式体现。但如果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或把形式本身看成结果,就会热衷于追求形式,随意夸大形式的作用,就会堕落成形式主义。***同志曾指出,形式主义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形式主义花样繁多,归结起来就是“虚”字当头、“形”字挂帅、“假大空”横行,通过一系列表面功夫,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结果只能是大政方针落空、政策措施变味,糊弄百姓、贻误发展。领导干部唯有以实绩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抓工作与求实效相统一,力戒形式主义,才能让组织放心、人民满意。不做表面文章。古人云:“大人不华,君子务实。”领导干部要谋“实”事,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要创“实”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做“实”人,下“笨”功夫,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不当“虚”官“巧”官。
虚实相生相长,虚实不可脱节。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也必须做到虚实结合,“就实论虚,以虚率实”。既要务实,也要务虚。所谓务虚,就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形势、思考问题、琢磨道理、谋划思路、把握未来,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决策之前的运筹帷幄;所谓务实,就是用实招、干实事、求实效,认真落实好每一项决策,扎实办好每一件事情。没有务虚,没有理论上的升华,务实就没有方向性,所务之“实”就可能是一种盲动或蛮干;没有务实,缺乏事实和实干的支撑,目标计划就只能停留在空想,甚至是弄虚作假。务虚是务实的先导,务实是务虚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领导干部要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既能登高望远,成为善务虚的指挥家;又要脚踏实地,成为重实绩的实干家。“唱功”要好,“做功”要佳。***总书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既要重务实,又要善务虚,把务实与务虚有机结合起来。”职位越高、负责的工作越复杂,就越需要把务虚与务实结合好。要练好“务虚”的“唱功”,用敏锐的眼光洞察全局,用科学的思维总结反思,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做到谋定而后动。要练好“务实”的“做功”,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不喊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干出硬邦邦的“实绩”,而不是制造虚幻的“泡沫”。
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加内在动力。美国心理学教授麦格尼格尔指出:“最幸福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的人,而是那些压力很大,但把压力看作朋友的人。被正确对待的压力,是生活的动力,也让生活更有意义。”从事领导工作,压力很大,只有将压力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动力,才能扛住事、干成事。有压力才有动力。铁人王进喜秉持“井没有压力不出油,人没有压力轻飘飘”的人生理念,带着大伙儿仅用三个月就拿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油田。面对当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干部较之常人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越是在主战场挑大梁、唱主角的干部,背负的压力就越大。只有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才能避免患上“生活高压、工作高压、舆论高压”的新“三高”。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弹簧越往下压弹得越高,但如果没有压力它就失去了弹的动力。生命是需要激活的,适度的紧张感能让我们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让思维和行动保持活跃,进一步挖掘潜力,激起创造力,让工作富有效率。领导干部要正视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锤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学会抗压、减压。要转化压力,找准自身“短板”,炼就真功夫,以过硬本领化解压力。
瓜不熟不落,时不至不成。《国语·越语》写道:“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说的便是万物生长讲究时令,万事成败讲究规律。对领导干部来说,顺势而为、循序渐进,是一种干事创业的智慧。欲速则不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有的早、有的晚,有的长、有的短,但时间到了就会自然绽放。人生就是一个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干事创业亦如此。古人常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来劝诫人们要注重积累,耐心等待条件成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在质变未到来之时,量的积累至关重要。世上根本没有速成的“终南捷径”,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从实事干起,积微成著,厚积薄发。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拔苗助长,不注重积累急于求成,反而会一事无成。学会等待和积累。***总书记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领导干部要在磨炼中积累,不断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自己,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经验政绩的积累、职务资历的“墩墩苗”,在个人努力与组织培养中积蓄能量。要在历练中等待,沉心静气、淡定从容,锁定目标、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把握时机和节点,按规律办事,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凡事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坚持一点,最终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过犹不及,只有适度才是最佳。有个故事讲到,愚人赴宴,抱怨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后连忙加了些盐,愚人再食便觉味美无比。于是愚人心里嘀咕:“饭菜好吃原来是因为放了盐。放少许便如此美味,多放点岂不会更好?”结果,愚人干脆将一勺盐放嘴里,弄得自己既难受又狼狈。“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为官从政更要谨记“过犹不及”,讲究适中、适度,避免极端和片面。凡事有个“度”,无过无不及。“度”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适度和不突破事物的极限,是利与害的分界线。***总书记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握‘度’,千万注意过犹不及。”守“度”是人生大智慧、大本事。一项工作,做不到位便会贻误发展;而越了限、过了度,就会事与愿违、导致错误。正所谓过失过失,因过而失;过错过错,因过而错。领导干部做事既不能越位、过头,也不能缺位、“漏球”;既不能极端冒进、胡乱作为,也不能庸政怠政、无所作为,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识,知道自己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的边界。做人有分寸,做事有尺度。领导干部手中握的是公权力,更要进退有度、节制有度、用力有度,对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要有明白的尺度。要把握好“公”与“私”的“度”,时刻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自觉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不因私废公、不以权谋私;把握好“义”与“利”的“度”,摆正义利关系,合法利益可以追,灰色私利不可图;把握好“官”与“商”的“度”,既不“勾肩搭背”,也不“背对着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行事有分寸,凡事皆有度。黑格尔说:“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和痛苦皆有其确定的尺度,超过了这个尺度,就会招致毁灭。”作为领导干部,从人际相处需要距离适度,到成就事业需要掌控尺度,再到推进工作切忌恣意无度,无不需要拿捏好“分寸”。为官从政要有分寸感。分寸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体现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把握分寸即是对质变临界点的掌控。楚国宋玉称赞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哲学家笛卡尔说,“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在为政实践中,分寸感体现在“烹小鲜”的境界。“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鲜”最讲究拿捏分寸、掌握火候。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清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把握好分寸,审时度势,进退有度,唯有如此,各项工作才会游刃有余、事半功倍。行稳而不墨守,前进而不冒进。稳中求进,是以稳求进、以进促稳,使稳和进良性互动。既不是贪多求快、急功近利,按下快进键,盲目追求速度;也不是一味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涛声依旧”。从事领导工作,既要以稳为基础,以稳求进,稳步前行,善于精准把握各项工作的方向、节奏、力度,不能好大喜功、激进冒进,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急于求成、贪多求大、“寅吃卯粮”;也要积极求进、迎难而上,适时调整前进的速度,把工作落小落细落实,科学地进、理性地进、协调地进、高质量地进。
能进则进,不能进即守。《孙子兵法》里写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三国时的司马懿曾说,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进”与“守”,凡事都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但也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能进便进,不是不切实际的冒进、咄咄逼人的激进,而是个人成长、生活工作所必需的不等不靠、勇敢无畏的精神。俗话说:“错过这个村,再没这个店。”当机遇来临时,必须主动作为、积极争取。不能进即守,不是不战而败、消极避世或者原地踏步、不思进取,而是统筹全局、能屈能伸的大智慧,不逞匹夫之勇,不赌一时之气。领导干部不能做有勇无谋的“武夫”,要在“能进”时乘风破浪、奋发有为,“不能进”时立足本职、不断积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古人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皆有进取之心,但只知“进”而不知“止”,则不可取。领导干部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尽一切力量、倾尽一切才智去干事创业,努力克服“不想为、不去为”“怕出力、少出力”的庸政懒政思想,又要科学合理地设定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量体裁衣,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急于求成、贪多求大。既要有“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坚守自己的本分,把职业当成事业,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淡泊名利,做到顺其自然、争其必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