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领导的智慧 六、谈抉择力

选择不对,干了白费。选择是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主观作用。错误的选择会让人走尽弯路,正确的选择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做决策、指方向,就是一个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要善于辨明方向、尊重规律、把握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增加干事创业的成功几率。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打拼。有人说:“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没有目标的航船是逆水行舟,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没有方向的努力是原地打转,甚至南辕北辙。流着汗水的努力打拼固然重要,但有时候真的是“选择大于努力”。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并为之不断努力,才能不断接近成功。领导干部是新时代航船的“舵手”,要坚守政治方向不跑偏,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水多的地方挖井。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分析,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鲁迅在日本学医时认识到拯救灵魂远比拯救身体更为重要,于是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最终成为一代文豪。可见,只有选择正确、方向不偏,才能走上命运的快车道。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着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对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形势环境的把握能力,做出有益于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工作的最优选择。

判断要准,决断要明。判断是对事物的认知、对全局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决断是一种快速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并给出长远考量的决策能力。判断是战略性的,需要高瞻远瞩、通盘考虑;决断是战术性的,需要当机立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志曾经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提高决策能力必须提高判断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在形势复杂、情况多变条件下的判断能力。要自觉锤炼政治素养,善于站在战略全局观察和思考问题,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要对过去有全面辩证的了解,也要对当下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还要对未来有客观科学的预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同志指出:“机遇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解放战争期间,***同志果断作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定,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往往会错失良机。对领导干部来说,当主客观条件成熟时,要敢断他人所不敢断,迅速作出决策并立即付诸实施,千万不能患上“选择困难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古人云:“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不仅会贻误时机、影响事业,更会在徘徊不定中做出错误的选择。选择如果不及时,就会落后于机遇、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只有综合分析、快速决断方能获得发展先机。

政无对否,唯用是施。***同志多次强调:“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政策属于主观范畴,是社会上层建筑。政策是否正确,不依赖主观的判断,而需要实践加以检验。一项正确的政策必然符合国情实际,推动发展。反之,罔顾实际、照搬照抄,政策就难以落地实施,或者出现“水土不服”。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查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政策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世界观,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事物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按照实际制定工作方针,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管***,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政策的关键是务实管用,见到实效。我们党始终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纵观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我们都在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中推进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一套套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当前,我们更要立足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实际,紧盯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政策好不好、实不实,要由群众说了算。只有始终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群众纳入政策制定、监督、检验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以政策聚民心、提信心、暖人心。

道路决定结果。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预示着什么样的前途命运,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富强、人民能否幸福生活。***总书记强调:“要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经不起彷徨,也经不起折腾,领导干部要自觉坚定信念、坚定自信、坚定信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总书记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道路之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要充分认识道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择大道而行之。***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根本原因是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新矛盾不断涌现,新任务接踵而来,要坚定道路和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努力排除各种干扰,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坚定道路自信,不忘来时路。道路自信来自于党带领广大人民浴火重生的执着信念,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来自于新时代继往开来、推动改革发展的蓬勃力量,是过去和现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和谐统一。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空前、诱惑繁多,如果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犯颠覆性错误。要始终保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选择决定出路。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关键时刻的选择会影响人的一生,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出路。近代以来,各个阶级都对中国的出路进行过探索,均遭受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找到了社会主义的救亡图存道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不能徘徊犹豫,更不能盲目选择。事实证明,只有创新思维、结合实际、审慎选择、坚定前行,才能找到适合国情的道路,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路。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选择往往是从理念观念的突围开始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从一个非旱即涝,“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小村子变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验田,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有无数个这样的“小岗村”,更有无数个“娄山关”“腊子口”。只有不断打破惯性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枷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因事而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开创发展新格局。方向性的错误是根本错误。***总书记强调,在政治方向上出现偏离,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颠覆性错误,我们对此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关系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如果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最终只能南辕北辙。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大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不但要低头拉车,更要经常抬头看路,不断校正方向,避免走错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选择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新时代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风险挑战,需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攻克。对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既要全面考量,掌握事物发展的全貌,又要从现实需求出发,有所侧重。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牛鼻子”、找到关键点,将看似艰难的工作巧妙转换,急事快办、难事巧办,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以点带面。

形势决定任务。形势,是指强弱盛衰之势和事物的发展状况。古语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社会历史发展的形势决定了个人发展的环境和上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形势就有什么样的任务。认清形势,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正确行动、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的必要条件。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形势,不断推动事业发展。见微知著,因势而谋。***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事物的质变是由量变开始的,形势的变化也是从细微小事开始的。只有增强前瞻意识,善于从细微的征兆中看出事物的真实面目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适应新形势,储备竞争资源,在新形势竞争中赢得先机。随机应变,应势而动。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做任何工作只有顺应时势、因势而变,才能找准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方法。如果习惯于旧式思维,沉浸于传统观念,依赖于惯有路径,势必陷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窘境。进入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勇于冲破陈腐观念的羁绊,敢于破除过时体制的束缚,增强预判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确保面对突发事件处变不惊、心中有数、反应迅速。高瞻远瞩,顺势而为。“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物。”形势是总体局势和局部局势、外部局势和内部局势的总和。当前我国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要清醒地认识这一形势,善于从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把握,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带倾向性的问题,从微观现象中把握宏观发展态势,从已知现象中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先了解后决定。曾国藩曾说过:“先晓事,后办事。”一个人在做事情之前得先明白事理,才能更加全面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把问题解决好。领导决策同样如此,没有审慎的分析和调查就难以作出准确合理的决定。***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审慎决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传家宝”。所有温暖人心的政策、科学有效的决策,无不建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同志一生对调查研究极其重视,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十大关系》等经典调研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城镇乡村。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看家本领,始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自觉拜人民群众为师。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同志曾深刻指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当前,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意识强了、频率高了,但也要防止出现形式主义。领导干部要端正态度,对调研中出现的一些“标准流程”和“经典路线”要保持清醒,注重收集、筛选有效信息,发现新问题、隐形问题、深层问题。不断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使调研不落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调查研究来不得半点花架子。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把调查研究真正作为自觉的经常性活动,听实话、察实情、获真知、收实效,以翔实准确的数据、鲜活的材料为决策奠基,大胆探索、敢于突破,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方法研究问题,用新思路解决问题,确保研究成果质量过硬。

干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此处的“东”是指主人、东道主。毫无疑问,对领导干部来说,人民群众是我们的“东”,中心大局是我们的“东”,形势规律是我们的“东”。要始终坚持思想由东、行动由东,确保干在实处,干出成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崇高理想信念支撑,任何事情都难以做好。“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领导干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内心,无论身处逆境顺境,都能从容面对困难和问题,获得战胜一切的力量和勇气。既要问题导向,又要目标导向。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要胸怀大局,才不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而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和规律;不会陷入多如牛毛的细节中,而是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会因一时一处的成败得失自乱方寸,而是能够冷静研判趋势、顺应趋势,把准方向、保持定力。领导干部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上思考问题,始终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要过程导向,也要结果导向。上下同欲者胜。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领导干部不能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的安慰剂。不正确的努力也会浪费公共资源,甚至影响务实之风。要始终把“功劳”这个目标刻在心里,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以实绩说话。

目标决定努力方向。孔子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树立“取乎其上”的目标,就会高瞻远瞩、志存高远,用高目标激发自己的动力和斗志,并为之努力奋斗。领导干部对自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立志把服务党和人民事业作为人生奋斗目标。目标就是灯塔,要崇高远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力量。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总书记向广大青年提出六点要求,其中第一点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同志自幼就确定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终成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作为新时代航船上的“舵手”,领导干部要涵养“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共同推动新时代的航船朝正确的方向继续航行。目标就是航线,要切实可行。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当的目标是确保方向和取得实效的基础;反之,目标定得太过天方夜谭,效果和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废寝忘食发明永动机,花了十年时间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永动机违背了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注定要失败。要学会在分析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目标;也要学会将目标拆解,在总目标下设置子目标,逐个突破。目标就是力量,要坚定笃行。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领导干部要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树立远大崇高的目标并为之终身努力。

不怕事多,只怕多事。“事多”是指事务庞杂繁琐,“多事”是指没有认真履职越权办事的行为。领导干部是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实施者,要主动增强担当精神、担当本领,不怕事、不多事,敢担当、善作为。立足岗位不“越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多事”就是尽好本职、守好本分,看好自己的门,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自觉守规矩,不存侥幸之心;敬畏规矩,尽职尽责,到位而不越位,真正把讲规矩当作是一种责任,决不逾越章法、蔑视制度,绝不滥用权力、用权无度。主动担当不“缺位”。“***,岂因祸福避趋之。”担当作为始终铭刻在中华人文精神的史柱上。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独立富强而斗争。进入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面对繁重的任务,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政治素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扎扎实实多做和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团结协作善“补位”。“相互搭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必定垮台。”要树立合作共赢和共同出彩的意识,既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又要胸怀“一盘棋”,做到职责分、思想合,工作分、目标合,权限分、力量合。切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而要树立大局意识,及时发现“补位点”,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和问题,相互“补台”不“拆台”,多一些配合,少一些埋怨,做到支持而不包办、监督而不挑剔、担责而不旁观、协调而不掣肘。

独到的眼光比知识更重要。独到的眼光来源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同志在谈到什么叫领导时说:“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需要更多懂得看和看得懂“桅杆”的人,在看“桅杆”中认清前行方向,把握内在规律,更好地赢得主动、抢得先机,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看“桅杆”得有高站位。提高政治站位必须注意从政治上看问题、想事情,善于把纷繁复杂的事物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要跳出地方、部门和个人的局限与利益,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大局的高度上认识现象、把握本质、解决问题。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看“桅杆”得有深的认识。洞察力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牛鼻子”的认知能力。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看法不同,处理的结果就大不一样。要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找到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坚持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努力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分清是利益冲突还是认识分歧,合理确定化解矛盾的先后顺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准确把握矛盾的发展趋势,真正把问题找准、看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看“桅杆”得有强的预见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当前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遇到更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提高创新能力。要善于用时代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分析、思考问题,探索新路子,融入自己的创新智慧,不断提高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做事要先谋划于胸。常言道:“心中有数,遇事不慌。”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增强前瞻意识、风险意识,做到临危不惧、应对有方。有备才能无患。当下的工作,常常会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倘若对可能出现的“变数”,做不到周全的准备、深入的分析,就无法化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要增强工作的预测性和科学性,善于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打无准备之仗。《孙子兵法》中推崇“先胜而后求战”,就是先考虑好风险,计算好胜率才去打。《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干事创业,先要熟悉情况、摸清底数。底数清楚,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综合研判、对症下药;倘若底数不清、情况不了解,再好的构想、再宏伟的目标,都难以落到实处。领导干部只有知形势、明现状、察当下、守底线,才能工作有抓手、破题有办法、为官有底线。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风险挑战。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风险也是多方面的,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黑天鹅”,也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灰犀牛”。领导干部肩上有千钧重担,要居安思危,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防控能力,在风险挑战面前手握胜算、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临事善谋者方能成事。古人云:“善思则善行,善谋则善为。”多谋是善断的前提,多谋方能成事。只有立足本职工作,深入思考、超前谋划,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思路清晰、胸中有谱、心中有底、主动作为。反之,则会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难以成事。坚持先谋后干。面对开局的千头万绪,需要“谋定而后动”,防止“先开枪后瞄准”。要把握住新常态下发展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深化、增长动力转换等标志性特征,做到认识更加清醒,行动更加自觉。要围绕目标和任务,制定出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要做到可量化、可考核、可追责。要突出抓主抓重,先易后难逐步展开,力求开局有力、展局有效、收局有序。坚持早谋快干。现在的市场竞争,既是“大鱼吃小鱼”,也是“快鱼吃慢鱼”。凡事早谋早干早主动,越等越迟越被动,且机遇稍纵即逝、失不再来。必须因势而谋、顺势而动、乘势而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克难而成。对迟早要干的事,要尽早提上日程,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落实,不能议而不决、久拖不决、决而不行,防止“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坚持深谋实干。讲深谋必须讲具体,重视具体问题具体研究,尽可能把形势研究得更透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把措施谋划得更周全,善于将上边的要求、外边的经验和下边的探索结合起来,拿出自己的新招实招。讲大干必须讲精准,对准焦距、集中火力,找准穴位、点中要害。同时,要加强督查、及时纠偏、跟踪问效,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获胜利不收兵。

集思广益,谋定后动。决策是充分研判、综合权衡各项选择利弊得失的结果。要正确认识决策果断不代表决策武断,在决策前掌握充分的信息,多谋而善断、谋定而后动。众人合力,其利断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说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拓宽思路,广开言路,尤其是允许提出质疑,听得进不同意见,才能成为明白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正确的决策。决策前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程序决策、按规矩办事,注意听取不同意见,正确对待少数人意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强化民主意识,善于集思广益,做到总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问计于民,取信于民。《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政治乃众人之事。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开创发展新局面。领导干部要把听取民意、汇集民智当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打破“玻璃门”、冲出“作秀场”、摒弃“风水墙”,多征求民众的意见建议,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尊重百姓愿望、体会百姓感受、维护百姓利益,使决策符合民意、让政策赢得民心。广开言路,广纳良策。“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从古至今,大凡明智的领导者,都能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广纳良策,以此赢得民心、成就事业。***同志曾经指出:“不要怕打开窗户可能吹进沙子来。进来一点尘土,坏处有一点,但并不大,而开窗户透空气的利益却很大。”领导干部要打开广开言路的“窗户”,发扬民主、改进工作、规避失误,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建议征求机制,广纳良策、善治善政。

危机是化了装的机会。所谓危机,就意味着危险和机遇并存。***总书记强调:“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领导干部要善于用辩证的眼光准确捕捉危机中蕴含的机遇,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主动出击、战胜风险、转危为机。辩证看待,视危为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说明危机中蕴含着转机,只有用心捕捉才能真正识别并加以利用。领导干部要辩证看待“险”与“夷”、“危”与“机”的关系,正确认识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坎坷、风险困难。知难而进,临危不惧。“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难”和“危”不容回避。从外部环境看,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反观自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当此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重要关头,抱着“鸵鸟心态”,一味回避是行不通的。只有增强信心、准确判断,既充分估计困难,又乐观面对困难、努力战胜困难,才能变压力为动力,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真抓实干,化危为机。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险”与“夷”、“危”与“机”的相互转化,除了要看有没有辩证思维,还要看实践中敢不敢、能不能担当应对。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就必须防止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向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说不。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掌握时机与善用策略同样重要。成功需要正确的策略,但掌握时机也同样重要,只有在正确的时机采取正确的行动才能收获成功。领导干部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善于掌握时机、抓住机遇,才能实现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顺应时势,借机决策。古语云:“智者顺时而谋。”真正的时机都隐藏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里。领导干部要善于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尤其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善于因势而谋、顺势而变,找准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方法。造势蓄势,待机决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时机可遇不可求,需要待机而动。诸葛亮的功绩离不开刘备的知人善任和三顾茅庐。但试想若非诸葛亮自身具备充足的实力、才华与韬略,又怎能被刘备青睐有加。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抓住时机就要先修炼自身,时刻保持击鼓奋进的士气、奋起直追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创新思维模式,主动迎接挑战。同时,又要把大胆探索和科学务实结合起来,既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又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审时度势,相机决策。在没有时机或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事物发展变化的有利态势没有形成的时候,勉强去做事很有可能受到挫折。如果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有利态势已经形成,就要当机立断,以免坐失良机。领导干部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顺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在多种意见中优选出最接近实际、最趋于科学的方案决断。

可以有过错,但不可以有错过。过错可以弥补,但机遇错过却不会再拥有。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总书记反复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遇往往隐藏在危机中。只有抛下思想包袱,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才能真抓实干迎接机遇挑战。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紧紧抓住机遇,需要我们快干。机遇稍纵即逝,观望等待、畏首畏尾、被动应付、行动缓慢,是不可能抓住机遇的。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是能不能把握住。被野草的锯齿边划破手指的不只鲁班一人,被苹果掉下来砸到脑袋的也不只是牛顿一人,可是为什么机遇只垂青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留心观察、及时把握住机遇。面对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容不得彷徨、犹豫和懈怠,需要以奋进者的姿态披荆斩棘,不断开辟新的局面。要有一种“马上就办、马上就做”的精神,一刻也不能耽误,一会儿也不能停留。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紧紧抓住机遇,需要我们实干。***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容错纠错,为实干者撑腰。紧紧抓住机遇,需要我们会干。改革创新总是风险重重,如同科学实验,没有人能保证每一次的科学实验都是完美的、成功的。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需要一大批敢作为、勇担当的实干者去啃改革创新的“硬骨头”。当此之时,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实干者注入一剂强心针,引导树立勇担当、干实事的正确思想。

没有科学的决策,就没有出色的执行。决策是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执行是对决策的贯彻落实,决策和执行是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没有决策的执行是没有方向的执行,领导者在制定决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以科学性保障决策执行的生命力。决策是执行的基础。事不预则不立。决策直接决定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法。若是没有党中央战略转移的决策,没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红军队伍执行力再强也难以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形成燎原之势。若是没有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一些东南沿海的城市也难以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成为中国开放的前沿阵地。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更要常修为政之科学,不断提高形势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清晰的目标让执行事半功倍。目标是前进的航向,清晰而准确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鼓舞干劲,增强团队合力,提高工作效率。领导干部是政策的制定者,只有练就过硬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感召能力、协调能力、调研能力,才能在干事创业上始终跑在前头,“拨开浮云”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清晰的目标和科学的决策调动每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和执行的坚定性,不断加快事业前进的步伐。变共识为共为。好的决策必定以深入分析调查为基础。组织现有的执行力如何,理应是决策该考虑的重要维度。制定决策之前,要认清形势,对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势和劣势等问题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分清中心问题和边缘问题,形成正确的共识,以共为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感情和无知是错误判断的原因。正确的判断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而认识则受主观感情因素和知识因素的制约。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过度依赖感情会造成认识的偏差;而知识储备不足、见识短浅,也会在判断中举棋不定、迷失方向。新时代面临的挑战空前,对领导干部的判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做情绪的奴隶。曾国藩曾说:“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做得主。”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否则被情绪所牵制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绪对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驱使作用,一个人要想作出理性的判断,就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领导干部身处重要岗位、承担重要角色,要加强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学会清扫情绪垃圾,稳重自持,处变不惊。知之深则行愈达。不注重学习会滋生思想的懒惰,更会动摇信念的根基。无知之人,常常以不知为知,在工作中表现为瞎指挥、乱指挥。***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领导干部更需要加强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用学习来克服本领恐慌,避免“少知”和“无知”。三思而后行。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有两样东西让我心生敬畏,一样是头顶的星空,一样是心中的道德律。”这句铭刻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话语深刻说明只有坚持理性、三思而行,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以党纪国法为准绳,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原则,不为感情和表面现象所蒙蔽。从感性世界剥离出事物的本质,从人民立场出发,以总体利益最大化原则作出选择和判断,使决策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良好的原则是应对现实的有效方法。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美国作家瑞·达利欧在《原则》中强调,形成自己的决策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应当有正确的原则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难困苦,奋勇向前。作为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形成自己的原则,就要善于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前瞻性。遵循规律是最好的原则。科学的决策是在正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基础上的主观作用。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左”倾领导人在苏区中央逐渐掌握控制权,推行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从而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田忌采取孙膑建议,下马对上马、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连胜两场。只有遵循规律,方能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引领集体走向成功。面对现实才能拥抱梦想。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认识只有植根于实际才能对物质发挥正面的作用。当今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充分分析外部实际和内部实际,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想问题、办事情,努力把自身实践融入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以不变应万变。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巨变,只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原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站稳脚跟,不被时代所淘汰。要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面对新情况、面临新问题,善于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用最新的理论来加以解释,以新的实践推动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还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幸福生活。

做人做事不必面面俱到。***总书记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工作中凡事不应求全责备、刻意追求,要抓住重点、抓到关键,懂得抓大放小,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面面俱到,往往面面难顾。“水满则溢,月满则亏。”面面俱到,到头来是什么都顾不过来,想要面面兼顾,最终会失去特色、丢失亮点,陷入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做人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就会失去格局、境界,降低追求卓越的标准,失去本来的个性特点;做事如果贪求面面俱到,无异于撒胡椒面,难以聚焦,更谈不上精准发力,更不会深刻深入,甚至会让人身心疲惫、疲于应付,失去把宏观、观大势、谋大局的时机,贻误机遇,耽误发展。抓住重点,找准症结。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新挑战,要突出重点,聚焦问题,整合有效资源,既善于解决浮在表面的问题,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做到以点带面。既不要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也不要事无巨细、“上下一般粗”,搞“一刀切”“一锅煮”,否则最终将陷入事务主义。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判断制约工作、需要突破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分清主流支流,不断突出优势,凸显特色。牵住“牛鼻子”。领导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必须要有主次之分,既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任务,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关键要害,分清孰轻孰重,有所侧重、集中发力、持续用劲,掌握工作节奏,合理安排人财物,坚持整体利益先于局部利益,公事先于私事,紧急的事先于一般的事,抓住主要问题、紧扣主要矛盾,做到抓大放小、以大兼小,切忌均衡用力、分散兵力。

做对的事情是把事情做对的前提。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说:“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做对的事,是把事情做对的前提和基础,是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耶鲁大学历时20余年做过这样一项调查:研究人员让参与调查的学生写下自己的目标,20年后,当年写下自己的人生目标的那些人,事业发展、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同龄人。人生的目标,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找准目标,沿着既定方向稳步前行,不急躁冒进、不鲁莽草率,多方论证、谨慎决策,把控过程、稳中求进,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就能求得最好的结果,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依法决策是做对的事情的前提。决策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应当时刻绷紧法治这根弦,经常看一看法律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经常问一问所办的事情依不依规、合不合法。每做一项决策,都要做到谨遵法定权限不过界、严守法律规定不越线、遵守法定程序不变通、承担法律责任不推脱,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通过依法决策来保障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升决策效率。权衡利弊是做对的事情的保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利”与“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有一利必有一害。要分清孰优孰劣、孰轻孰重、孰缓孰急,准确判断可不可行、能不能做、要不要做、什么时候做,进而使一项工作、一个决策产生的效益达到最大化。要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不仅要知道利在哪里、害在何处,还要注意利中之害、害中之利,冷静分析、统筹兼顾、扬长避短,作出最为有利的选择。

观念决定行为,思想决定深度。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党中央提出了“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摸着石头过河”,“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在面对“姓社、姓资”的争论中,***同志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由此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这些都是观念调整、观念更新带来行动的变化,是思想认识的深化,是对本质规律把握的升华。观念一变天地宽。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立足自身看自身,跳出自身看自身,敢于突破自我,大胆闯、大胆试,走出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真正做到“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善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强化优势,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善于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我所用,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思想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高度。西方谚语说:不要笃信时运,而应坚信思想。思想水平决定工作水平。领导干部要用科学思想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防止出现遇事总想用已有的办法和经验去解决,习惯于“按套路出牌”,墨守成规,一旦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立即陷入“盲人瞎马”的境地,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只有以深邃的思想、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不断提升新时代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用宽广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务实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巩固提升强项,及时补齐补全短板,既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工作的时代性和创造性。要敢为人先,拿出一股想创新、敢创新的勇气和闯劲,打破思想保守、思路封闭、视野不宽、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等靠要”等思维束缚,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闯出新路子,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