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时,继续今天的徒众讲习会。谈论的话题如下——
文教是佛法的慧命。佛光山以文教起家,创办了许多佛学院、大学、出版社等,为续佛法慧命,投注许多人力和心力。为推动佛教国际化的工作,应该发展国际翻译中心,做长远的计划,统一出版的规格和纸样;设立外文图书馆和视听中心,便利美籍人士来使用;统一编制英文教材,有系统地教授英文佛学课程;收集美国佛教发展的资讯,知己知彼,“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佛光山的徒众要肯定文化传播的价值。文化千古事,其影响力超越时空,无远弗届。对文化的传播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担当弘法的重责大任。
许多徒众为了常住的发展,喜欢报告,以便能改善情况,但常被误解为“打小报告”。过去忠臣对皇上谏言,虽然忠言逆耳,甚至要冒生命的危险,但是仍然直言不讳。希望佛光山好,要多提建议,贡献智慧。
谈到佛光会与佛光山的关系,有如人之手足,鸟之两翼,相辅相成。指示徒众以下注意事项——
1.多支持佛光会的活动。
2.客气、尊重地辅导各协、分会的活动。
3.重视会长和干部的重要性。
4.提供资源帮助佛光会务的推展。
5.和佛光会员的往来、应对要得体。
6.提供五部《佛教》丛书给各道场,给有潜力的檀讲师。
7.帮助佛光会发展分会。
8.授权给佛光会,令其自立自强。
9.不可赚佛光会的钱,只可以接受捐款。
我特地要求辅导法师不可以有官僚的作风。有一则故事:过去,有一位盛气凌人的将军。有一天,他气焰高涨,要去见太虚大师。一到寺院,就大声嚷嚷:“太虚呢?太虚是哪一位?”当他遇见一位个子矮小,有点胖的法师,就问:“请问太虚大师是哪一位?”法师答道:“嗯——我就是。”轻轻的一句,却震摄住那位将军。只要自己有德有能,何患别人不尊重自己?
为了国际佛光会的发展,有必要成立国际佛教青年团,和举办檀讲师的巡回演讲。我到各地讲演或成立佛光会,都能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青年人到道场发心,如果能组织他们,结合他们的力量,必能带给佛光会一股蓬勃的朝气。檀讲师的巡回讲座,让檀讲师加入弘法的行列,发挥所长,必能让更多的人同沾法益。
接着,我们谈到看病的分寸和医疗保险。在美国和台湾等地,常住都为徒众投保医疗保险。出了家,“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出家众,全心全意的为佛法奉献,常住有义务为住众提供医疗保险。但是有些徒众虽然保了险,却喜欢去看推拿师、接骨师,让常住额外付费,实在吃不消。出家众应当具备医务常识,自己做自己的医师,才能当大众的心理医师,为众生排难解纷。
一谈到金钱的问题,钱,是人之所欲的,用之得当,则能做很多善事,用之不当,则会造很多的罪业。我主张出家众不要拥有太多的金钱,才不会生起无明烦恼,也才能安心向道。心中不受金钱左右,也不贪心积聚,“以无为有”,才能扩大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精神层面,过着随缘放旷的生活。
我想到过去,心平、慧龙到台北学焰口,半个月后,他们就回来了,我以为他们偷懒,正想责怪时,他们说:“师父,每放一堂焰口,就可以收入五百元,放了两个月之后,就会不想回来了,真可怕,所以我们决定回来。”对于他们为道不为财的志气,深为感佩。希望年轻一代的徒众也能效法这两位师兄的榜样。
徒众问我寺院的活动很多,如何向信徒化缘?
人与人来往有许多不同的情况——
1.有金钱的来往
2.有事务的来往
3.有感情的来往
4.有道业的来往
5.有超越的来往
希望徒众都能提升自己,和信众做超越的来往,而不是金钱的往来。
也有徒众谈到人事的问题,我认为师兄弟之间要相互“添油香”。“若要佛法兴,必须僧赞僧。”大家要有“同体与共生”的共识,彼此相互“尊重与包容”,必能“欢喜与融和”。
讲习会后看到报载《拍案集》,内容如下——
周世斌将军任“中央警官学校”校长时,有某君以电话访谈。
某君:“请找周将军。”
校长:“我是世斌呀。”
某君:“我不是找‘士兵’,我要找将军。”
校长:“……”
想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经验。有一次,我到别分院,看到一位新出家的徒众,因为记不得他的名字,就问旁边的人:
“他叫什么名字?”
他以闽南语答道:“依是法师(他是法师)。”
我说:“我知道他是法师,他叫什么名字?”
他一样以闽南语答道:“依是法师(他是法师)。”
我又说:“我知道他是法师,到底他叫什么名字?”
另一位徒众开口道:“师父,他已经回答了您的问题。他是‘依是’法师。”我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