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时,参加台北道场例行的工作会报,分别请慈庄、慈惠、慈容向大家报告,分享这一个月来从香港、曼谷、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这一路上的弘法情况,以及美国副总统高尔先生访问西来寺的经过。
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助徒众对在海外弘法的概念,知其不足,而懂得要自我充实。
下午,南下台中,晚上在东海道场和中部地区的苗栗讲堂、头份禅净中心、丰原禅净中心、佛教光明学苑、彰化讲堂、员林讲堂等徒众进行“师徒时间”——
◎讲话,要多讲“中性”的话,不要讲“好”,也不要讲“不好”;赞美的话多说,批评的话少说。
◎有所见就有所感,故有人有事的地方就有意见,有“意见”并不是不好,而是要懂得去“采纳”、“过滤”。
◎化“缘”是无尽意,有缘才会结缘,但是要结善缘、好缘。
◎本身没有佛法,自然说不出有佛法的话,慈悲、热情肯为人服务,比讲经说法更容易度人。
◎如何有佛法?慈悲、关心、祥和、真心、待人亲切、清洁整齐等都是佛法。
◎要常检点自己的心,如果不了解自己,如何去了解信徒的需要?
◎任何团体要健全必须靠青年,故培养青年是每一个团体的希望。
◎一个人若能在尊重与包容下,不比较、不计较、不傲慢,自能快乐。
◎为要做事必须忍耐,为了成功何妨委屈,故身为领导者必须要学习低下、忍耐、吃亏。
◎能忍才能不受伤害,能忍才能兴隆,能忍才能波罗蜜(通过)。
◎对属下要包容其缺失、不足,多关心、爱护,不要太认真,多一份体贴,自会少一分对立。
◎被人嫌没有用的原因,不外是不会做人,或做事掌握不到重点。
◎每一件事要付诸行动时,要先想到做它的最初“动机”,才可以减少错误。
◎修行要“人性化”,不要标新立异或故做神秘;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非不食人间烟火。
◎常有人问我,佛光山有一千多名弟子,我如何领导?徒弟在我心目中,我总是抱着“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心态跟大家相处。
我待人用的是一颗心,所以人人与我接触都会喜欢我。
年轻人对“老人”总是不太喜欢亲近,怕唠叨、怕代沟,但在我印象中,不曾感觉有人嫌我老或不喜欢我。
我的个性,不分年老、年轻、是男、是女,我都能跟他们相处。不仅可以打破年龄界限,且我云游到世界各地都很自在、安住,具有“地球人”的性格。
我不容易记得人家的错误,就算对方真的很坏,只要有一点好处,其他的坏,我也都忘记了。
过去有不少人欺侮我、伤害我,但现在有求于我时,我也会去帮助他,因我没有仇恨的心。
人与人相处,贵在一颗心,我感到大家都不怕我,是我最快乐的事。
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早期跟随我的弟子,都没有嫉妒心、比较心,有肚量肯提拔后学。现在徒众尽管有千人之多,但对常住、对身为师父的我,都不曾有异议,这种印心的感觉,让我发愿来生还要当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