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有一天,他对弟子说:没有才能的人,我不会收留他的。这个时候,有个穿着很土气的客人来求见,但见他穿着粗布衣,腰间用草绳很随便地捆着,头戴一顶没剩多少箬叶的斗笠,简直就是现代版的“犀利哥”。公孙龙问他,你有什么本事呢?该哥很自信地对公孙龙说,我会呼喊。公孙龙一听,这样的人才我这里还真没有,于是就对“犀利哥”说,那你留下来做我的弟子吧。过了几天,公孙龙到燕国去游说国君,来到了黄河边,船却在对岸,公孙龙马上就让“犀利哥”喊船。该哥喉咙真是可以哎,一声过去,气声悠扬而长久,吐字清晰而圆润,信息传递很准确,船家马上就过来了。想想看,几百米的黄河河面,再加上流水汤汤,没有几下子,还真不行。
《淮南子·卷四·道应训》
□昔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之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故《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
说到这样的人才,马上想起了水浒里的一百单八将。鲁达林冲武松李逵这些英雄好汉当然是惊天动地的,可是印象深刻的却是那些有特殊才能的。最有名的时迁,那个机灵劲,真是活灵活现,没有他偷不来的东西。还有神行太保,小时候,我读《水浒》,对他崇拜得不得了,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如果我能像戴宗一样,那么,走十几里地读书,星期日到很远的山上去砍材,都不是问题了。后来,我经常买《吉尼斯记录》这样的书,看得神奇,想知道这些超常人的本事是如何学成的。
也许公孙龙财力雄厚,养得起那么多的门客。否则,他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什么人才都养着,三百六十行,你养得过来吗?到时候要用,人才市场去租赁,又便宜又快捷。但刘安的用意显然不在这,其实,他讲的就是一个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你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招揽什么样的人才。武大郎开店,基本不会用武二那样的人才。我曾经听过一女老板的人才观:她的秘书、和她比较亲近的员工,一般都用比她长得差的又比她胖的,她本身长得就不怎么样,如果招个如花似玉的,那她受不了,而比她差一截的带出去,老板的优势马上就显示出来了,陪衬也挺好啊。有这样人才观的肯定不少。
识人是最难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下面我们看一下孔子的标准。在我眼里,孔子是一个很称职的组织部长。他和学生的谈话里,经常谈论谁谁可以做什么的。现在,我们以《侍坐》为例。
《论语·卷十一·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路拍着胸脯很牛叉地对孔子说:老师,您如果派我去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做第一把手,这个国家的财政状况非常不好,金融危机,差不多要破产了,就是这样的国家我也不怕。不用三年,我一定可以使人民振奋精神,精神文明也上一个台阶。振奋精神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人人安居乐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呢。
冉有面对子路的气势,笑笑说:假如让我去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乡镇去做第一把手,我想用三年的时间,让那里的人民丰衣足食,有吃的,有穿的,家家还有点小存款,这点我不吹牛,至于精神文明搞得怎么样,那要等比我有水平的人来做了。
公西华面对子路和冉有的志向,不好意思地说,我不能保证我能干成什么事,只是我比较愿意学习,对于不懂的事情,我会通过学习的方法尽量去完成。比如,在我们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者有重要的外交活动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晳这时候正在专心地弹瑟,听到孔先生问他的志向,他就让瑟声缓和下来,然后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曾晳说:我没有什么理想哎,我能不说吗?孔老师和蔼地笑笑说:没关系的,各言其志嘛。曾晳就说了:我最大的理想是,暮春的季节,穿上散发着棉花气息的新春装,和我的一些大朋友小朋友们一起,到清澈的沂水河中去沐浴。然后,到舞雩台上去沐浴春风。最好还弄点儿酒,带点儿花生米茴香豆,一边喝酒一边赋诗。高兴时,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抒发心志,尽兴了才回家。
看看老师孔子的态度,他长叹一声说,曾晳的想法和我一样啊。
孔子为什么独独赞叹曾晳的想法呢?那就需要再解读一下曾晳的理想了。第一,喜欢新事物。他喜欢春天,喜欢在春天穿着新衣服出去玩。喜欢新事物就表示创新能力强,时时想到创新的人,一定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第二,亲近大自然。他要到河里去沐浴,他要到高山去呼喊。大自然中具有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你看那些画家诗人还有什么什么的各种家,有时写不出东西了,只要走进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鲜气息,就一定有了精神,不说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至少他会说,找到了感觉。第三,和群众打成一片。不管大朋友小朋友,他总能与他们和谐相处,这样的人具备很好的领导素质,能团结群众,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有很强的号召力,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第四,懂得劳逸结合。喝酒赋诗,唱歌跳舞,样样在行,不会整天死板地工作又工作,能喝半斤绝不喝四两!
因此,孔子没有看错人,像子路这样,好表现,不成熟,一般不会成为好领导的;冉有又太谦虚,明明有本事,他却不怎么尽力;公西华更加了,他自以为是大知识分子,不屑于基层工作,只想抛头露面(你看他不是想频频出现在外交场合吗)。
孔老师继续教育他们说:我的老师老子说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结合曾晳的理想,我老师这句话意义更深刻了:不争其实需要我们平时主动地谦让。但是,不争不意味着放弃,而是要积极地充实自己。当前面两个方面深深地融入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并浸入你的为人处事中,你就可能达到下面的结果:战胜对手而不见争斗!这是多高明的人才啊,不知不觉就达到了自己的宏大目标,心平气和的。
曾晳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这样的人必定有大作为。
我一直佩服曾国藩,都说他观人极其历害,有些书上甚至有些神化。
有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给曾老师考察,刚好曾老师出去散步了。那三人于是就候着。等曾老师回来,李学生向他汇报的时候,曾老师说,这三个人我已经看过了,我现在就可以分派他们工作:面向门庭、站立左边的那个人为人忠厚、办事小心,让人放心,让他去负责后勤军需;中间那个人有些阳奉阴违,心口不一,难以信任,不宜重任;右边那位颇有将才气质,将来定可独当一面。
曾老师的依据是什么呢?刚才我从他们身边走过,左边那个一直低着头不敢仰视,应是一个老实和谨慎的人;中间那个看似毕恭毕敬,却左顾右盼,似有心机,心机太重的人不可重用;右边那个始终挺拔站立,目视前方,不卑不亢,神情专注,应该是个大将之才。
日后的事实,果真证实了曾老师的眼力。
那么,曾老师这套相人术是那里学来的呢?他肯定看了不少书,相了不少人,但最重要的是积累。他常常把对人的印象记在日记里。这里可以看几则。
王春发:口方鼻正,眼有清光,色丰美,有些出息。
李廷銮:目动面歪,心术不正,打仗或可。
周惠堂:东晚坪人,充水营口官。颧骨好,方口好,面有昏浊气,色浮。不甚可靠。
毛钱陛:鼻梁正,中有断纹。目小,睛无神光。口小。不可恃。
如此看来,曾老师的相人之术来自于平时的细心观察。
当然了,一眼就把人看死,看穿,不会有错吗?肯定有错,绝对有错,但曾老师毕竟不是神仙。说不定神仙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呢。
回到前题《柔弱是生命的本质》,它从不主动出击,在被动中争取主动。《精神是智慧的池塘》,把精神池塘贮满并让他充满活力,就会达到《积羽沉舟》的力量,这就是有呼喊能力这一类人才必须具备的底蕴。
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何事不能成功呢?可惜的是,作者,淮南王刘安功亏一篑,五十九岁以谋反罪自杀身亡,封国被取消,那些宾客门人都被诛杀,牵连而死的有上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