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字字锦 §叁 积羽沉舟论

这里,作者又向我们不厌其烦地阐述了另一个观点:不要轻看细微,积累得多了,就会变成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淮南子·卷十·缪称训》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壹快不足以成善,积快而为德;壹恨不足以成非,积恨而成怨。故三代之称,千岁之积誉也;桀、纣之谤,千岁之积毁也。

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所以,君子每天都会孜孜不倦地做这样的事,最终成就了辉煌。文王听到善行,唯恐落后,不善的事情停留一夜,就好像自己睡在不吉利的床上一样。君子不认为小的善事不值得做就放弃它,小善积累起来就成为大善。不认为小的不善没有危害就去做,小不善积累起来就成为大不善。

所以,积累羽毛,能够压沉舟船;积累轻物,能够压断车轴。

所以,君子必须时时警惕细微的地方。

所以,一次快乐还不足以成为美好,积累愉悦方能成为美德;一次遗憾还不足以铸成错误,积累遗憾就造成了怨恨。

所以,三代的美名,是上千年的赞誉积累起来的;桀纣的恶名,也是上千年的非议积累起来的。

所以,福气是自己带来的,灾祸也是自己造成的。

我们可以将这个“所以”一直“所以”下去。

如果我们把这个当做一个论文标题,就会发现,虽然它讲事情的角度是非常的单一,但细细检索文献,就会发现,这样的论点浩如烟海。可以这样说,几乎有思想的人都会讲到这个话题,虽然讲的场合背景不一样,但道理基本一样。大家都认识到,渐变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可以说,生命的孕育也是渐变而来的。这也成了许多哲学家研究的源头问题,因为,他们看到了太多的历史,太多的历史都在不断重复地证明这样的论点。

荀子只知道大海,而不知道大海的厉害。所以,他认为积土成山是风雨兴焉的原因,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罢了。大的强的风雨不是从山里来的,而是从海上洋上刮来的。

大自然一直让你惊叹。美国常发飓风,别的地方就少见,该飓风的威力,真是比电影中的特技来得猛烈多了。新奥尔良那场,就让美国人好几年翻不过身来。还有我们每年都要见到的一些熟悉的名字: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等,这些台风是如何形成的?我只知道它一定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太平洋大西洋或者别的什么洋中的一个热带漩涡开始。这个热带漩涡很有号召力,向着一定的方向,慢慢地移动。起初,人们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不就是强一点的风嘛?怕什么,大洋中一年四季都有风。不料想的是,由于该漩涡像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一样,队伍越来越壮大,贫困农民参加得越来越多,这样的阵势,就如同大洋中也有很多受压迫和迫害的热带漩涡啊!这些漩涡们心心相印,齐心协力,卷成卷,团成团,涡多力量大,然后,一路攻城掠地,气场大得很,弄得满球风雨。如果再加上几股像项羽、刘邦那样的强大力量,那么,翻天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气象学家当然有更科学的运动力学、地球引力等等解释,可是,在我眼里,台风就是这么由弱到强生成的。

袁了凡《了凡四训》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400多年前,袁了凡积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诫儿子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如果用积极的态度解释就是,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有前提,那就是积善累德。

了凡15岁的时候,算了一次命,命中说他几岁考童生,得第几名;几岁府考,得第几名;几岁补廪,几岁到哪做官;做什么官;命中没有儿子,几岁去世,一一都安排好了。他前二十年的经历,无不得到准确的验证,于是他懈怠了,反正命运就这样。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云谷禅师。云谷告诉他,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的,与别人不相关,福报是要自己去求来的。了凡如雷贯耳。

云谷要求了凡记“功过格”,将自己的行为分别善恶逐日记录以考查功过,善言善行记“功格”,恶言恶行记“过格”。

善和德,重在积和累。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做一点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看看“功”“过”的具体要求就知道有多难了。

“功”有准百功、准五十功、准三十功、准十功、准五功、准三功、准一功。其中“准一功”的具体内容是:赞一人善,掩一人恶,劝息一人争,见杀不食,闻杀不食,为已杀不食,阻人一非为事,葬一自死禽类,济一人饥,留无归人一宿,救一人寒,救一细微湿化之属命,作功课荐沉魂,放一生,散钱粟衣帛济人,施药一服,饶人债负,施行劝济人文书,还人遗物,诵经一卷,不义之财不取,礼忏百拜,代完纳债负,诵佛号千声,让地让产,讲演善法谕及十人,劝人出财作种种功德,兴事利及十人,拾得遗字一千,饭一僧,护持众僧一人,不拒乞人,接济人畜一时疲顿,见人有忧善为解慰,不负托财物,建仓平,修造路桥,疏河掘井,修置三宝寺院,造三宝尊像及施香烛灯油等物,施茶、施棺等一切方便事,下俱以百钱为一功。

“过”有准百过、准五十过、准三十过、准十过、准五过、准三过、准一过,其中“准一过”为:没人一善,役人畜不怜疲顿,唆人一斗,不告人取人一针一草,见人忧惊不慰,心中暗举恶意害人,遗弃字纸,助人为非一事,暴弃五谷天物,见人盗细物不阻,负一约,醉犯一人,见一人饥寒不救济,诵经差漏一字句,僧人乞食不与,拒一乞人,食肉五辛诵经登三宝地,食一报人之畜等肉及杀一细微湿化属命,覆巢破卵,背众受利伤用他钱,负贷,负遗,负寄托财物,因公恃势乞巧索取人一切财物,废坏三宝尊像及殿宇器用等物,小出大入,贩卖屠刀渔网等物,下俱以百钱为一过。

有人会问,如果按照这样的功过标准,我们是不是都不要活了?我说,纵然有很多的不合时宜,但你说哪一条很难做到?“功”是由很细很细的细节组成的,“过”也是由很碎很碎的细节累积的。说人好话是要被记功的;葬一自死禽类,这是很好的疾病防疫法啊,还能有效防止奸商恶商;不义之财不取,这是廉政大纲的首条呢;见人有忧善为解慰,这不是有效的心理疏导,倡导和谐社会吗?负一约,告诫我们要诚信;醉犯一人,禁酒驾车的规则老早就从严从重了。

可是袁了凡却做到了,他以前是悠游放任,自从接了云谷的功过格后,则是战战兢兢,时刻警惕,做好事也有压力啊,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的。据说从1569年到1579年的十一年间,他做了三千件善事,儿子于是有了,这个儿子是没有安排给他的,但他求来了。后来,他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又做了三千件善事(看来做好事并不难,只要有心,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得做),于是高中进士,这个进士也是没有安排的。后来,他又发愿,要做一万件善事(他想用毕生的精力去践行,此前的经历也使他有了足够的信心),这个时候,朝廷派他去做京都附近的知县,他原本命中算定是要到偏远的四川去做县长的,现在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麻烦事也来了,做县官,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像以前一样到处有行善的机会,于是他就很忧愁,这一万件善事估计有困难了。但他上任就做了一件事,将前任每亩二分三厘七毫的田赋减至一分四厘六毫。正当他焦虑之时,神明托示他说,减粮的举措,惠济众生,意义非凡,一件抵一万件。最终他多活了二十年。

儿子。进士。多活二十年。有子万事足。进士就能做官。二十年多少钱也换不来。哪一样都很让人羡慕啊。

我们可以把袁了凡的经历当成个案。我们也尽可以把袁了凡说的当成迷信。少年时的算命本来就是一种巧合,只不过是这种巧合巧多了而已,而儿子与进士和二十年时间,本来就是有的。一种理解是,那算命的不准,或者说前半段准后半段不准,还有一种理解是,他努力而获得的本来就是他命运中安排的。所谓命运,也就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命运。

因此,我们不能随随便便把有些促人向上向善的东西当成糟粕。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基本道德的判断标准并不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失效。

我用袁了凡这么长的篇幅来证明这个“积”字,其实就如前述,福气和灾祸全是由自己带来的,只要利人就会利己。不仅如此,还要让利人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如果仅仅是利己,最终仍然不会利己,儿子、进士、多活二十年,全是白扯。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