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磨耳朵”到底有用没用
“磨耳朵”是这几年非常流行的英语启蒙概念。不少家长觉得,反正是磨耳朵嘛,只要宝宝在听就行,哪怕是作为背景声音。于是,为宝宝选择听原版故事、看原版动漫、听英文儿歌来磨耳朵,培养听力,以期达到“说”的目的。手机上、电脑里没有几十g的资源,都不好意思说在给娃做英语启蒙。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听多了,不一定会说,关键还要看听什么,怎么听。
有的时候,“听”一辈子,也不会“说”,比如,让刚出生的宝宝听电视里的《新闻联播》,看《股市风云》,哪怕宝宝每时每刻都浸泡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宝宝“听”一辈子,也没法开口“说”。因为,任何不可理解的输入,都是无效输入。
此外,让宝宝听从外国引进的原版绘本、看原版动漫、听英文歌谣,这些英语材料虽然语言原汁原味,画面有趣,配音也很生动,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些故事和歌谣都是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幼儿编写的,他们的听说能力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获得高度发展,完全能够理解故事、歌谣的内容。但是,对于英语基础为零的中国儿童来说,虽然有故事场景的帮忙,但大部分句子还是听不懂、不可理解的。所以,用这些材料的时候,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合孩子认知的,符合孩子实际水平的读物,二是要注意提问和观察,通过反馈,看孩子是否理解。
我们来想一下,在宝宝初学母语的时候,如果妈妈通过让宝宝看《葫芦娃》《喜洋洋》等动画片,或唱《两只老虎》等儿歌,来发展宝宝的听说能力,那么,宝宝开口说母语的时间一定会被大大地延后。脱离实际意义和理解的声音,或者作为背景音乐播放的声音,就是噪音。
当然,实际上没有一个妈妈会那么傻啦!妈妈们总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帮助宝宝积累词汇,练习听说能力。等宝宝到了3岁左右,词汇量、听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让宝宝看故事书、看动画片,或唱中文儿歌的。
那么,宝宝的英语学习,也是一样的。有一种输入,“听”完了,很快就会“说”,比如,让幼儿反反复复地听类似下面的句子:
it's milk time. 该喝奶了。
i want a drink. 我想喝点东西。
i want a sticker. 我想要小贴画。
it's book time. 该看书了。
it's
time. 该做游戏了。
i want to go pee pee. 我要尿尿。
will you peel it for me? 你能替我把皮剥了吗?
这些句子和宝宝生活密切相关,在真实的场景中,通过实物、动作等的配合,宝宝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一旦听熟了,马上就能原封不动地在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宝宝安排日常活动,喝饮料、吃水果都可以用到它们啦!
由此可见,宝宝学语言的启蒙阶段,最生动、最有效的语言环境,不是故事所提供的虚拟场景,而是宝宝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
英语“磨耳朵”也应该从日常生活开始,听力材料和宝宝的生活关联性越强,宝宝就越容易理解,越能真切感受到。
我和emma在启蒙时是怎么“磨耳朵”的呢?首先,我很注重在平时生活中跟她讲英语,从开始的两人都觉得有点别扭,到现在我俩都能随时在中文英文间顺畅地切换。
其次,我给emma看的动画片都是严格挑选过的、适合她年龄段的。最开始她看的是dora the explorer或者《路易小兔子》这样的片子,不光情节一目了然,里面的互动部分也非常吸引她,后来逐渐过渡到情节更复杂的《托马斯》《玛德琳》等。并且在开始阶段,我或者会陪她看,或者会问她能否看懂,甚至假装饶有兴趣状让她把故事讲给我听。
在听儿歌的时候,我也是有泛有精。泛就是随便什么放给她听就好。精则是用包括睡前唱给她听、打印出歌词一起唱等方式,让她对有些儿歌印象更深。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磨耳朵”固然重要,但日常对话或者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是没办法用其他途径代替的。我们应该重视在实际生活中跟孩子讲英语,这是非常重要的启蒙途径。
2 两岁之前不要看视频
尽量不要让两岁之前的宝宝看视频。脑科学家梅迪纳研究发现:让婴幼儿看语言学习方面的dvd,对孩子的语言习得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减少孩子的词汇量。而与宝宝交谈时所使用的词汇数量和丰富程度,才会实实在在影响孩子的词汇量和智商。孩子更容易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时掌握词汇。(参见《让孩子的大脑自由》)
3 不知道用法,背单词等于没背
背单词我自己就不喜欢,也从没让emma背过。她的词汇,几乎全部来自听和读。有些词她能用得很顺畅,比如absolutely,可当我问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时,她却说不出确切的意思。我觉得无所谓,她又不是去当翻译,知道所有单词的中文意思干什么呢?孩子学习语言的方法跟成人不一样。背单词根本就不是孩子学英语的一个选项。
不知道用法,背单词等于没背。
语言的目的在于输出,即能说能写。
4 神奇的“自然拼读”要不要学,何时学
我学英语那会儿,按照国内的英语教学方式,是不知道自然拼读的,也没学过。用的是专门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设计的“国际音标”。相信很多爸妈也有跟我一样的学习经历。音标只是为单词标上音,有了音标就知道单词怎么读。没有就不会读,或者只能瞎猜。
随着1999年前后,国内经过一大批英语学习先行者的探索、自然习得理念的普及,“自然拼读”这个概念日渐火热,这其中也不乏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甚至宣扬“看字读音,听音拼字”,“看词能读,听词能拼”,似乎只要掌握了这个方法,英语学习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自然拼读就是一个辅助阅读的工具,而且要建立在大量的听说基础之上,否则只是机械地读出来,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像我们学习汉语拼音,如果我只拼读出来,不理解意思,那也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什么是自然拼读法?
英语自然拼读法即phonics,又称字母拼音教学,是一种美国及很多英语国家的孩子学习自己母语的方法,是进行阅读和拼写教学的一种模式,目标在于帮助儿童在看到一个单词时,就可以根据英文字母在单词里的发音规律把这个单词读出来。一般在英语国家的幼儿园里,孩子们从三岁起,就开始接受自然拼读法的学习了。(来源网络)
上面这段话我们在很多场合都看到过,但一般的家长如果不深入了解、思考的话,会忽略下面这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自然拼读本来是为母语为英语国家的孩子,连接听力和阅读的工具,拼出来后,对应日常的听说积累,就理解意思了(道理类似我们国家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汉语拼音,不会认字会拼,知道发音后,就理解语义了)。尽管,自然拼读最显性的收益是认读能力和拼写能力的提高,但主要目标是阅读能力提升。(所以你让孩子学之前,要知道,学来是做什么的,孩子到这个程度没有?)
第二,学习自然拼读有个前提:学习者听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大家可以去网站上看看,母语是英语的三岁孩子,他们的英语水平,估计可以秒杀国内大部分英语学习者了。
那么,非母语孩子要不要学,怎么学?
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孩子而言,只要孩子掌握自然拼读规律,遇到生词读出来,即能理解意思,而中国孩子即使知道读音,拼出来了,也可能不知其意义。试问,把一句完全不懂意思的话正确地读出来,有什么意义吗?
自然拼读的核心是音形对应规则,所以前提是“已知(读)音,未知(字)形”,掌握规则能实现二者的匹配。然而,对于中国孩子这两项全部为未知。因此,应首先学会说,然后进行技能延伸,即学习自然拼读规则辅助阅读。
搞清楚上面的问题后,家长让孩子学自然拼读之前,要知道学来是做什么的,孩子到这个程度没有?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学习自然拼读呢?
1.首先要进行大量听说训练,使孩子在未真正学习规则前头脑中已经储备了一定量的英文词汇和情境对话,使自然拼读学习接近母语习得规律,同时降低规则学习的压力。
2.初级阶段教材尽量做到音、形(拼写)、画(单词图片或句子情景图片)对应。这样,学习和运用规则的同时孩子即可掌握该词的意思或应用情景。
3.学习自然拼读,需进行大量听说练习而不是单纯的读写练习,在巩固拼读规则的同时强化听说能力。例如在学习“a”的基本发音时,讲授了基本发音后,可以首先展示一些图片,如猫(cat)、老鼠(rat)、爸爸(dad)。在图片单词和“a”发音认读后,展示老鼠的图片时用动作告诉孩子很喜欢这只老鼠并说“i love the rat.”。
听,还是阅读的基础,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的。试想,听不懂句子的孩子,即使教会他每个单词的意思,他也不见得能进行正确的阅读理解。而如果本来这些词你就知道,当利用phonics原则拼出来之后,你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emma在4岁半的时候开始学习phonics,在机构学了半年,之后我又继续教了她大半年。大部分phonics 法则她都掌握了。但掌握自然拼读的法则并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大量阅读的开始。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阅读中,才是真正的会读。我发现,一些phonics法则随着时间推移她也忘了。但随着词汇量的积累和听说能力的发展,她也渐渐不需要通过phonics 法则来读词,而是和这些单词成了好朋友,见面就能叫出人家的名字了。
所以,自然拼读是让孩子进入阅读领域的一块基石。一旦进入了自主阅读阶段,孩子可能就不需要这块基石了。自然拼读把音和形连接在一起,但词汇的积累,仍然几乎全部来自听和读。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在第一章,我们主要分享了英语启蒙中的一些原则与准备。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实战环节,谈谈在具体的说、唱、读等过程中该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