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这就是社会学 §09 孤独的群众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如何判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呢?我们因为害怕被周围人说成是不懂得察言观色的人,所以总是在察言观色,努力配合他人。

美国的社会学者大卫·理斯曼把在意他人看法,努力去迎合各种意见和他人价值观的社会性格命名为“外部导向”。

小知识

大卫·理斯曼(david riesman,1909—2002):美国社会学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理斯曼将被动的美国中间层的社会性格看作“他人导向型”。他主张通过乌托邦恢复自主性。另外,他在批评凡勃伦的制度主义的同时,提出了新个人主义。

大卫·理斯曼认为,在近代工业社会中,外部导向是大众阶层的典型性格。也就是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外部导向性格。我们常常会对周围人的期待过于敏感,却没有“我想这样做、这样生活”的自身判断标准。理斯曼指出,社交型人群实际上对面子有很强的意识,他们如果展示出真实的自己则会产生不安、孤独等情绪。那么,这种过于迎合的外部导向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理斯曼将在产业化过程中,随着人口变化而不断改变的社会性格分为三种类型,并对其一一说明。

首先,在将人口水平控制在一定水准的共同体社会中,社会构成人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生存下去,人们普遍都遵守传统与习俗,具有顺从适应性。在这种社会中生活的人群,他们的社会性格被称为“传统导向”。这种人群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努力地去服从传统,因此难以在共同体社会的内部发生变化。但是,如果他们进入工业化进步、社会活跃的初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就会接触到很多机会,能够使他们过上与以往不同的生活。例如,进入大城市能够找到赚钱的好工作。但是,在熟人较少的大城市中,忍受孤独,不受传统束缚、遵从自己的内心采取行动就变成了收获成功的关键。像这样,在内心中坚持自我、保持自律的社会性格被称为“内部导向”。

进入已经成熟的消费主义社会时,比起生产和制造行业,管理和销售这类处理人际关系的职业增加趋势更加明显。喜欢迎合他人,对周围人的期待反应敏感反而变成了成功的秘诀。于是,人们形成了过于迎合的他人导向型社会性格。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