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只有到了王朝的末世,朝廷的官才会滥。官爵之滥,多半是因为财政出了状况,皇帝或者说朝廷没钱花了,卖官鬻爵,弄点银子。正经人说,官爵是朝廷的名器,名器一滥,天下就危了,但末世的皇帝,哪管得那些,混一日算一日。客观地说,名器滥,王朝危,是从长远看的。就眼前利益而言,官爵泛滥,不仅可以得到银子,而且还有争取支持者的好处。买了官爵的人,有哪个乐意王朝倒掉呢?
起事造反的草根们,有长远打算的不多。所以,历代农民造反,拉起队伍,大抵滥封官,丞相将军一大把。但是,这样滥封的农民造反队伍,每每做不大,太平天国是个例外。太平天国的官制,是在永安期间建构的。文武不分,诸王之下,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按道理,这样的官制,应该是金字塔结构,上小下大,但实际却未必。丞相从开始就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设正丞相、又正丞相、副丞相、又副丞相各一人,一共有二十四个丞相。诸王各自开府,每个王之下,都有六官尚书,尚书也是一堆。而后又设平胡丞相、恩赏丞相,以及大批的职同丞相。结果是满朝丞相,尚书更不知有多少。甚至连后来在丞相之上添加的天将一职,也是越添越多,到处都是职同天将。但是,最底层的卒长、两司马、伍长之类却不滥,从不设“又正”“又副”的名义。
洪秀全亲笔书写的《谕答天豫薛之元镇守天浦省诏》。“答天豫”为太平天国的官职名称,1858年9月,洪秀全任命原捻军将领薛之元为天浦守将,并升其为“答天豫”。但最终薛之元在叛将李昭寿的诱降下,于1859年3月献江浦、浦口降清,天京形势重趋紧张。
太平天国开科取士,开国诸王各自开各自的科,于是状元不仅可以好多个同时并存——天王的状元、东王的状元、翼王的状元等等,而且每个应试者可以多次考试,此番名次低,可以下科再考。而开科的人也很凑趣,有的时候,一年几试,结果,状元也是一堆。
当然,太平天国官爵之滥,末期更甚,滥到了没法看的地步。但他们一开国,永安建制之时,官爵就已经开始大撒把,这种现象即使在历代的农民造反的队伍里,也是不多见的。
洪秀全、冯云山和石达开、韦昌辉他们,都是乡村知识分子,是看过古书,有些历史常识的,设计出这么多官职来,显然是有所本的。事实上,这些官爵,虽说《周礼》的分量重一点,其实是历代官职的杂烩。丞相出于秦制,检点出于五代,指挥则出于元明,尚书则清朝就有。而丞相一职,自秦以后,一直到明初,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使有副丞相,也一个,不可能太多。尚书是一部之长,也不能很多。其实,老百姓,别的官衔不知,但丞相是什么,尚书是什么,他们是知道的。从戏文上就能知晓丞相是个什么官职,何等地位。平时看了戏文,只是羡慕,从来没想过,这样的好事能落到自己头上。
现在看来,当初太平天国滥设官职,其实就是人人高升一步甚至几步,明明就是一个高级办事人员,或者一般将领,也可以给一个副丞相或者又副丞相,对外,都叫作丞相。多一个丞相,多一个尚书,就多一个感到万分荣耀的造反农民。过去,在戏文里知道,丞相是天大的官儿,现在这样天大的官儿居然落在自己头上,焉能不万分高兴?尚书如此,检点如此,指挥如此,将军也如此。一大群泥腿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从前在梦里都不敢想的大官儿,梦里掐自己的大腿,都不敢相信。这样的封官拜爵,对于鼓舞士气,的确是有用的。反正已经是造反了,如果不能被招安,唯一的指望,就是创立新朝。一开始就官封得大点,别的不讲,心理安慰总是有的。
太平军的队伍,核心成员是广西来的老战士,一路走来,老战士都有了大官爵,而且活得越长,官爵越高。太平军很特别,两司马以上,都有自己的旗帜,官越大,旗帜越大。打仗的时候,一支队伍,几乎俩人一旗,大大小小的旗帜,旌旗蔽天。核心成员都是高官,每个高官对应一面大旗,在外面的人看来,都意味着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不管每支队伍实际有多少人,但编制肯定看起来很大,编制在旗帜上得以显现,从编制上,就可以吓倒敌人。作战过程中,核心战士分散开来,可以拉来很多老百姓,夹在中间,这些人多半是裹挟来的,但有时人会很多,把虚胖浮肿的编制,落到了实处。从远处看,太平军浩浩荡荡,旌旗招展。事实上,在进军武汉之后,每次交战,太平军都人数众多,单从气势上,就可以压倒对方。很多时候,清军碰到这样的队伍,远远地放几枪,就逃之夭夭。当然,如果对方敢于接战,能打硬仗的,也就只有老战士。这就是为什么湘军每次接战,都是以少敌多,但多数却能取胜的缘故。一个三河之战,太平军十几万人,歼灭湘军李续宾部七千人,已经是了不起的战绩了。实际上太平军的十几万大军,能战的老战士,也不过几千人。但是,如果对手是绿营或者八旗,那么太平军单凭气势,就足以让对方胆寒。
所以,滥封官,也可以说是一种太平天国的策略,一种张大编制的策略,弄假巨人吓唬人的战略,一种让老战士虚荣满满、为之卖命的策略。即使这些广西来的老战士知道他自己显赫的头衔别人也有,但这个头衔本身,已经足以让他们感到荣耀了。为了这个多少辈子梦都不敢梦的荣耀,他们也会为之玩命的。
吴如孝,太平天国将领,参加了1851年的金田起义,后升任为顾王。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策略的成功,让天国的领导人产生了路径依赖,越是处于颓势,越是想要通过这个办法来图谋挽回。天国的爵位,原来诸王之下,是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但很快就泛滥成灾,诸将不得天义,就不满足。升官升得特别快,一岁九迁,一月三迁,犹不知足。天王洪秀全居然在义爵之上,设置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国将等职位,把爵位和官职混淆起来。原来的高官丞相、检点之类,已经成了卑官。最后,连诸王也滥了起来,天国覆灭之际,封王达两千七百余人。但凡有几个兵的将领,新招的土匪、流寇,但凡有点实力的,都成了太平天国诸王。封王封多了,连封号都来不及加,因为很容易重叠。王不值钱了,封王的诱惑就不大了,洪秀全就在王的上面加三个点,造了一个怪字。就这样,也不顶用。末期大规模招降纳叛,拼命封官拜爵,连王帽子也大拍卖。但是,战斗力却每况愈下,滥官的负面效应日趋显现。王爷太多了,谁也指挥不了谁,看上去人多势众,实际上一碰硬,则稀里哗啦。况且招来的土匪流寇,纪律败坏,极大地损害了太平军的声誉。不仅不能成事,反而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