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天国梦魇 大天堂与小天堂

投身太平天国的人,最初当然多数是出于避灾避劫的本能。在大乱将至之时,任何一个民间教门争取民众,都是这套路数,所谓入教避劫。但是,一旦进到里面,真正跟官府开战,仅仅有避灾劫的动力,就远远不够了。这时,天堂的愿景,就比较重要了。

基督教对于天堂,没有清晰明确的描绘。好,是肯定的,但怎么个好法,没人说得明白。在某些地区,传教士会凭三寸不烂之舌,具体描绘一番,但这样的描绘,并没有载入传教的文字。而基督教的神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学理的气息,不屑于描绘天堂的图景。总体而言,彼岸的理想之地,在基督教里,还是比较含混的。也许,越是不清晰,越能激发人们的自由想象。但是,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具象神的崇拜、具体好处的获得的宗教活动的人们,这样的抽象而含混的天堂,显然是不够的。对于需要玩命造反的人来说,不仅不够,而且不行。所以,在拜上帝教的视野里,天堂是具体而清晰的。

洪天王对于天堂的描绘,不强调清水绿洲,但一样的实在。进了天堂,就有吃有喝有穿,能过上好日子,即使是最卑下之人,也可以绫罗绸缎,山珍海味。只要放胆杀妖,即使人死了,也一定能进入天堂享福。这一点,符合中国人的心理。

洪天王创作的“原道三部典”

然而,这种死后方能进入的天堂,对于中国人的诱惑力不大。当年佛教进入中土,对佛国净土的描绘,超越了任何一种宗教的彼岸设想,但是,吸引中国人向佛的动力,却并非这种彼岸世界的美好,而是佛家高僧们的法术,以及各种现世的、具有现实利益的道场轨仪。正是由于高僧们通俗的讲道,具体而微的发财、求子和升官道场对应着种种可以兑现的诱惑,才使得佛教在中国站住了脚。

所以,太平天国有了小天堂的说法。小天堂是相对于原来的天堂而言的,小天堂一出,原来的天堂就成了大天堂。大天堂在天上,小天堂在地下。大天堂是彼岸的,小天堂是现实的。小天堂在哪儿?按洪天王的说法,哪里有天国的朝廷,哪里就是小天堂。“神国在地,是上帝的小天堂,天朝是也。”显然,他太一厢情愿了,也太理想化了,连杨秀清都不能认同。小天堂,在太平天国的老战士眼里,就是传说中富裕的江南地区。这就是为何洪秀全按照书本的说法,要逐鹿中原,想进军河南,在开封建都。但是太平军实际上却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攻克南京,把南京当作天京,做了天国朝廷的首都。这个六朝古都,繁华胜地,才是多数来自广西老战士以及众多两湖的参加者想要去的地方。

农民起事造反,的确有被逼无奈的成分,受到情势、地缘纷争、权力压迫等多重推动。迈出这一步,其实不容易。但是,一旦真的做起来,而且做大,则必有真金白银在里面起作用。没有现实的好处,谁肯卖命?在这方面,农民都是短视的,他们要的是眼前的好处,哪怕得到这个好处之后,洪水滔天。历史上,农民造反的队伍,只有士大夫进入,而且能主导方向了之后,才会有长远的打算。但是,太平天国却始终只是童生这个阶层的小读书人和流民在主导。作为天国的君主,洪秀全也就是表示了一下逐鹿中原的意思而已,一旦遭人反对,也就放弃了。所以,所谓的开封建都,只是后来研究者们的遗憾。其实在当时,太平天国的多数领导者,根本就不可能看上那个早已破落的中原故都。建都开封,在太平天国,仅仅是一种说法,昙花一现的说法;一点无关紧要的争议,而且有幸留存下来了而已。其实,真心要打天下,定都南京也未尝不可。当年朱元璋,就是凭借南京夺的天下。北宋之后,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还选择开封定都,从经济上就不占理,粮食都得靠南方漕运,在战时,大局未定,这个漕运怎么个运法?

但是,定都南京之后,北伐却无论如何都是要做的一件大事。不这样,就无法“驱逐鞑虏”,推翻满清、作为新朝,这是应有之义。当年朱元璋北伐,动用主力25万余人,而当时的元人,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此时的清朝,明显力量要远远大于当年的残元,它毕竟还能调动全国的力量,太平天国的南北东西几个方面的清朝官员,都还听命于满清朝廷。如果太平军能以主力北伐,胜算虽说大一点,但也不能说一定会取胜。但无论如何,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带领的两万余人的一介偏师,显然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朝的主力军队虽然不中用,但预备队蒙古骑兵尚在。北方的地方团练,也有战斗力,整体上,这几方面力量,加起来大大超过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怎么看,林凤祥他们都悬。

当然,如果按杨秀清的算计,北伐的两万多人就够多了,其中广西的老战士,多达3000余人。当初他们全军从广西突围,能打仗的也就是两万人。如果进军顺利的话,北伐军可以沿途招人,一路过去,就成大军了。当然,太平军北伐,如果经苏北进入山东,而后再扑京师,也许会有这样的效果,就像太平军永安突围北上,进入两湖那样,恰巧进入了一个流民特多,动荡最甚的地区。苏北和山东,就是这样地方,当地的捻子,早成地方之患。可是,太平天国的北伐军,鬼使神差,偏偏从安徽进入河南,然后在山西和直隶来回拉锯。北伐军在这几个地区,除了皖北有少量捻军加入之外,兵员收获不大,北伐军扩军的幅度有限。河南、山西和直隶,恰好是清朝统治相对安定的地方。又加上南北方的口音习俗的差距,北伐军跟当地居民沟通有困难。一路打过去,还不幸困于怀庆府坚城之下,将近两个月,等打到天津独流附近,已经挨到严冬了。南方人就是南方人,乍到北方,水土不服不说,赶上严冬,的确受不了。精锐耗尽的北伐军,于自己不习惯的严寒里,在蒙古骑兵和地方团练的合围下,也就只有全军覆灭之一途了。

在今天看来,开封与南京建都之争,似乎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命运。南京的选择,出于东王杨秀清帐下一个湖南老水手的建议,说南京城坚粮多,而开封城小无粮。其实,这个老水手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开封虽说是北宋的古都,但此时已经不适宜做国都了,粮食需要依赖漕运,在地理上,也没有什么优势。从唐宋到元明,政治中心东移,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从情势上讲,在开封与南京之间,选择南京其实是对的。问题不是建都在哪儿,问题的核心是北伐。以当时的情势而言,北伐必须要全力进行,当年朱元璋也是定都南京,然后兴师北伐,不是一样得了天下?太平军拿下南京,气势正盛,此时湘军还没有影儿,清朝政府捉襟见肘,拿不出可战之兵。如果太平军能在此时倾全力北伐,一口气打到北京城下,从来没有守城经历的满人皇帝,多半要走路。如果满人皇帝真的逃出关外,那么关内的人心就会为之大大动摇。到了这种时候,太平天国就真的有机会了。

杨秀清的错,不在听湖南老水手的建议,不北上而东进,定都南京,而是错在没有倾力北伐,把主力都放在了西征上。而所谓的西征,就是为了巩固以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事实上,杨秀清等一大批天国将士,的确把江南当成了他们的小天堂。也许潜意识里,就有一个偏安的格局。广西跟江南相比,富庶程度,的确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日子差得不是一般地大。一群穷惯了的农民,到了江南,就盯死了江南,不思进取,再正常不过了。事实上,北伐失败后,太平军并没有再图北进,这种唯一能取代清朝的战略选择,居然被这样轻易放弃了。洪杨二人,都接受了偏安长江中下游的现实。后来崛起的湘军统帅曾国藩,看穿了太平天国的小算盘,坚持从中游开始打,顺流而下,一步一步,一城一城地攻取,牵住了太平天国的牛鼻子,而太平天国,却只能被动挨打,太平天国整体上陷于战略被动。失败,只是早晚的事了。

小天堂,最终坏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