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2年6月26日,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和学生们亲切对话。在短短的半个多小时内,艾伦反复向学生们传授他获得成功的两大秘诀——怀疑和乐观。
75岁的艾伦教授出生于新西兰的一个贫苦家庭。小时候他有一次去图书馆,看到一本专门写给孩子们的化学故事书,因此大开眼界。他用一年时间做完了书上的各种实验,从此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艾伦教授后来成功地研究出了有机导电聚合技术,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并被评为世界最富创新能力的100位科学家之一。
【扪心自问】
成功的秘诀来自怀疑和乐观,这一点没错。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怀疑和乐观,这是很重要的。然而遗憾的是,有多少科学天才从小就被扼杀在家长的阻挠中?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以上述这位艾伦教授为例,中学时代他最爱问的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家长和老师虽然不能回答他的所有问题,但是都鼓励他提问,从而让他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而在我们周围,最常见的情形是,许多家长也懂得这个道理,可是根本不给孩子以怀疑的机会。
他们通常认为,孩子是父母血脉的传承,应当唯父母的命是从,这叫“听话”,叫“乖”,应当受到表扬。为了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他们信奉“不打不成人”,甚至不惜把孩子打死。例如,青海省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只是在一次考试中发生了小小的失误,其母亲就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他活活打死。后来她在监牢里追悔莫及,可是什么也来不及了。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可是事情没有严重到这种地步的比比皆是。把孩子逼得精神恍惚、自暴自弃、离家出走、自杀、杀死父母的报道就更多了。
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情况?关键问题是这样的父母素质太差。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些人根本没有资格做父母,因为他们不懂得孩子哪怕最小也有自己的尊严。
孩子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培养出来的。就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的那样:“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利的一种刺激。”
以前有一位窈窕淑女,她发现在抛绣球选择夫君的过程中,一位独臂青年也在队伍中。当绣球抛到这位独臂青年面前时,由于人群挤压,独臂青年的裤带断了,裤子直往下掉。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这只手要么去抢绣球,要么只能拉裤带,两者必居其一。在这紧要关头,独臂青年选择了后者。虽然他没有抢到绣球,可是窈窕淑女不惜冒着“背信弃义”的责骂,坚持要嫁给他。因为她觉得,独臂青年虽然没有其他才俊的风流潇洒,可是他把自己的尊严看得比爱情更重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尊严是无价的。孩子的尊严尤其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遗憾的是,一些家长特别是隔代长辈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试图以此维护孩子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也不是尊重,而是溺爱,是放纵。这样教育孩子,不但不能培养起孩子的怀疑和乐观,而且会造成他们唯我独尊、骄横霸道的坏习气。在外部环境刺激下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乐观是一种心态和个性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环境影响最大。试想,在一个夫妻经常吵架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心情烦乱,怎么会有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呢?从这一点看,孩子生活在一个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中,真是一种福气。
当然,仅仅是家庭和睦还远远不够。要纠正孩子的性格缺陷,在他们年龄尚小、性格尚未完全定型时,就要及时向他们灌输健康情绪,使他们变得快乐起来。
灌输健康情绪的方法很多,组织家庭集体活动、全家外出旅游、参加电视台的家庭文娱表演;让孩子帮助做家务、一起逛书店;平时尽量多与孩子相处和沟通,对话时尽量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发现孩子的优点,尽可能给他们创造展示特长的机会;父母以身作则,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等,都是最常见的有效方法。
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家长懂得怎样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怀疑、乐观向上,孩子必定能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落魄低潮的时候,特别是当孩子处于逆境时,这时候最能够体现父母的作用。
有一位青年高考落榜后心情一度十分低落。这时他的父亲什么话也没说,递给他一本《老人与海》,同时轻描淡写地对他说:“孩子,寂寞时看看。”
这位青年接过书,发现封底写着这样一段话:“孩子,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你看,桑地亚哥这位饱经失败的老人都没有绝望、没有向失败低头,因为他输得起!孩子,我相信你也输得起。”
这位青年什么都明白了,一边在家劳动一边刻苦自学,终于在第二年考上了重点大学。
如果这位青年的父亲对他只是一味讽刺、挖苦、埋怨甚至毒打,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后果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