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银行就是对外发放贷款的;可是,小微企业要想从银行得到贷款会难上加难。为什么?因为你“小”。银行最喜欢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所以能看到,有些企业因为想得到银行贷款,为什么会专门给银行提供假报表了,实属无奈。
2011年的调查表明,浙江省小微企业中向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传统金融机构贷到款的只有21%,其他78%的企业均无法从银行贷到自己需要的款项。在这78%的企业中,有7%只能向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贷款,50%只能向亲朋好友和民间借贷,另外22%因为贷不到款所以干脆就不贷了,所以从来没有发生过借贷行为。[1]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3%,对全国gdp的贡献率达到65%,税收贡献率超过50%,出口占比超过68%,创造的就业机会达到80%。可是所有这些“功劳”,都无法构成资金紧缺时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充足理由。为什么?就是因为你这个企业规模小、缺乏担保(可矛盾的是,想贷款的小微企业本来就很缺钱,又能拿什么值钱的东西出来担保呢),再加上经营不稳定、管理水平差。说穿了就是,银行把钱贷给你不放心,所以干脆不贷。
正如一位银行信贷员所说,银行的钱就是要贷出去赚利息的,贷给谁都有风险,但贷给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大不一样。如果贷给大中型企业,到时候出现了风险(还不上了),还可以寻找种种理由;可是如果贷给小微企业还不出来,领导只要一句话“明知……你还……”,那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一些大企业可以很顺利地在银行得到贷款,银行明知该企业已负债累累,还是愿意借给它;可是作为小企业来说,要想从银行得到贷款就要苛刻得多,难乎其难。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基本上都是向老板的亲朋好友和员工集资而来,不够再向民间借高利贷;从银行得到贷款的很少,不是不想借,而是借不到。
尤其是2010年之后,小微企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三大压力比过去要增加许多。这表明,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大大加剧,老板们的日子更难受了。
2011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通过对浙江省7个城市的94家小微企业、5家专业市场、12家当地银行走访,同时,对浙江各地2313家小微企业进行网上调研形成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认为,这三项压力系数2010年前分别为52.10%、55.56%、32.95%,2010年后分别达到81.67%、81.43%、48.11%,[2]增加不是一点点。其中,81%
的老板认为,原材料成本上升是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而这是很难依靠企业自身克服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必然会推动销售价格提高,从而抑制市场需求,靠企业内部消化也不可能。除此以外,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用工荒、融资成本高等,企业也都是一筹莫展。相反,有人认为小微企业的经营困境是国家宏观调控造成的,则缺乏依据。想一想这也很好理解:既然是宏观调控,那就是整个社会的事,对所有企业至少是某个行业的影响应该是一视同仁的。
有人也许会说,遇到这样的困境,企业可以通过挖潜改造、产业升级来克服呀?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对于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来说,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尤其是资金无法支持这样的支出和扩张需求。研究表明,63%的小微企业都有银行贷款需求,并且其中76%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8%)贷款需求规模不超过100万元。可是,正如俗话所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资金困难时不要说100万,哪怕就是缺少1万也会令老板焦头烂额的。
千万不要以为“凡是老板都有钱”,如果你这样想,就说明你还不了解企业。你越是了解企业就越会发现,“越是老板还就越缺钱”。
通常理解的老板有钱,是指资产;而这种资产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资产、股权、厂房和汽车,老板个人不一定有多少现金,即使老板这个企业也不一定有多少流动资金可供周转。
甚至可以说,有些大老板虽然身上备有多张信用卡,可里面的现金还不一定超得过你这个打工仔。所以他们需要到处签字。在你看来,这种签字动作很潇洒,好像用的不是自己的钱;而实际上,这些老板完全有可能是有苦说不出,因为他不签字(赊欠)就无法消费了。
相比之下,打工仔身上的钱通常是用于消费的,所以总会带着或多或少的备用金。即使是普通百姓,家中有几万乃至几十万现金(存款)也很正常。可是老板不是这样的思维,他们总想以小博大,身上有50万,就会想着怎么去借个200万,再上一个新项目;身上有500万,就会想着怎么去筹个1000万,再办个实体。偶尔你看到他汽车里放着几十万元现金,也很可能不是“多出来”的,或许马上要去采购什么东西,或者赶快去付掉某笔债务,别人已经催了好几回,再也拖不过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又怎么可能随便把钱借给你呢?银行在放贷之前是要进行资信调查的,他们对老板们的这种内情清楚得很。
案例
跑断腿才拿到10万元
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银行贷款的门槛之高,简直高不可攀。
举个例子来说,在深圳大学创业园第一批的22家创业企业中,只有一家科技公司成功申请到了1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请记住,22家企业中只有1家最终得到银行贷款,比率不到5%!
而就是这家有幸得到银行担保贷款的公司回忆说,申请银行贷款的门槛对大学生来说非常不现实,一般刚出校门的学生根本就不可能得到贷款。该公司之所以能贷到款,全靠有人提供房产证和合格信用记录的担保人。可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是在自己家乡创业,或者自己家里又拿不出房产证或找到符合要求的担保人,亲戚朋友也帮不上忙,又怎么办呢?那就麻烦了。
并且,该公司介绍,到银行去办理贷款手续非常非常繁琐。该公司创业初期人手本身就很紧张,可是为了跑这10万元贷款,最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实在太高了。他们说:“费那么大力气才有10万贷款,觉得有点不值得。”[3]
1 郭清鉴:《发布》,载《青岛财经日报》,2011年8月1日。
2 郭清鉴:《发布》,载《青岛财经日报》,2011年8月1日。
3 罗莎、张菁菁等:《大学毕业生创业难在哪?创业遭遇两大问题》,载《南方日报》,2010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