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给大学生创业泼点冷水 §四、无商不艰,无艰不商

常言道:“无商不奸,无奸不商”。这倒不是说所有商人都是坏人,起码至少在他们经商之前不可能全都是坏人,所谓“人之初性本善”。那为什么经商以后就“变坏”了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环境改造人。

反过来,如果你还是好人,答案也只有一个,能不能赚钱要靠运气。也就是说,你想创业可以,但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成功不是你说了算。

1996年,王晓庆读重庆商学院(现重庆工商大学)二年级时,就在校园里创办了第一家书店,后来又一连做了3个项目。他的体会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想“空手套白狼”是不可能的。针对过去人们常说的“无奸不商,无商不奸”,他把它改成了“无艰不商,无商不艰”,甚至把自己的网名就取为“无艰不商”。并且他认为,不仅是创业过程无比艰难,即使创业成功了也要付出更多努力,决不是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喝玩乐的。

王晓庆如今是北京视得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拥有几十项专利技术,业余时间经常到北京的大学校园里去讲课,与大学生们一起探讨自主创业的心得体会。所以,他的建议非常有参考价值。

他认为,目前创办的企业已经不太可能形成垄断行业,大家都在夹缝中生存,盈利是企业存在的根本。而要想盈利,一开始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满足客户的某种需求,而这又涉及到技术、团队、市场、资金等各方面,包罗万象,缺一不可。

回想当年创办书店,他说是逼出来的。大学生年轻气盛,自己又是学生干部,有人鼓动他说,你这么辛苦地工作,可以当“优秀学生干部”了。所以,他大一时就去报名参加优秀学生干部评比,结果妨碍了高年级学生干部的利益,说他这是“争权夺利”。他很不服气,说,这算是什么“利”呢?真正的“利”应该是通过做生意赚来。那么,又怎么来证明自己呢?于是他就想要创办一个实业,来告诉别人什么叫真正的“利”。为此他整天冥思苦想,一个月内瘦了10多公斤。[1]

但显而易见,即使创办一个小小的书店也很不容易。因为当时校园里除了图书馆,就没有其他书刊报纸提供者了,所以他很自然地就想到开书店,于是就向院长、团委打申请报告。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他也不懂什么叫商业计划书,只是觉得这里为什么要建一个书店、有什么好处,想到什么都一古脑儿写上去,一下子写了17页。

最初他想把书店建在通往食堂的马路旁,这地段人流量大。可是院长说不行,于是重写。又选了一个地方,说还是不行。就这样,从大一的第二个学期一直修改到学期结束,一共改了12次,每次都是从头到尾地重写,并且当时还都是手写。写到最后院长都不愿意看见他了,看到他就躲,于是他就主动围追堵截院长。最后一次,他在楼梯口堵到了院长,院长就随意指着一个楼角说,干脆你就开在这个地方得了。就这样,王晓庆把自己的书店开在了这样一片空地上。

接下来就是筹集资金。王晓庆没有钱,于是找到团委要求贷款勤工俭学,但团委说这种事情没有先例。后来通过他几十天的游说,终于拿到了1万元贷款,这可是学校有史以来的一个破例。

可是又怎么建房子呢?砖头从哪里来呢?简单算一算就知道,仅仅是买砖头,这1万元就不够。后来听人说,学校旁边有一条水沟,那里有砖头,并且还是很大的那种古城砖。于是为了省钱,他就自己亲自去搬,结果一次只能搬三块砖,很远,很费力,最终只好请重庆的“棒棒军”,四个人挑了一整天才搬完,花了100元工钱。

有了砖头,水泥又从哪里来呢?他想方设法去学校食堂借了一辆平板车,冒着47度的高温,跑到学校3公里外的一个地方买了一车水泥。因为路上很陡,所以拉了不到一半路的时候就拉不动了,不得不停下来坐在地上,用后背顶着板车不让它滑下来,浑身上下全是水泥。当时从身旁经过的老师,连看都不愿意看他一眼。他心里只感觉到一个字,那就是“惨”!

有了砖头、水泥,还需要黄沙。于是,他就去学校旁边的一个工地上,寻找别人已经不用了的黄沙,然后请“棒棒军”帮助修建书店。因为新装铝合金窗很费钱,所以他找到卖铝合金的老板说,你便宜一点卖给我,我可以给你当下手。

就这样,王晓庆历尽艰辛,从拿到贷款到建成这个12平方米的书店,前后忙了一个暑假,花了2000多元,省下整整1万元。结果没想到,当天夜里书店的玻璃窗就被人砸了,他满腹委屈,还没地方诉苦,只好默默地重新安装玻璃窗,至多是发誓一定要把书店干好而已。

书店有了,卖什么?怎么卖?去哪里进货?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什么都不懂。于是他到外面的报摊上去讨教该从哪里进报纸?别人不肯告诉他,所以他就只能从别的报摊上进货,然后摆在自己的书店里。因为上课时间他要去上课,只有下课铃响后才能匆匆忙忙地跑到书店里去营业,所以常常是一天只能卖出一两份报纸。后来报摊老板和他熟悉了,要和他一起喝酒,混熟了,才肯告诉他到哪里去进货。

这么大的书店光卖报纸不行,主体应该是卖书呀。于是王晓庆就到处转悠,发现食堂那边有巡展卖书的,就对他们说,你们干脆把书放在我店里好了,卖完了我再把钱给你们。对方觉得这挺好,就把1000多本书放在他的店里,场面总算摆足了。

当初申请开书店是4个人一起申请的,可是等到8个月后申请批下来时,就只剩下了他1个人了。王晓庆毕竟是学生,每天要上课的,这样频繁地去开门、关门,营业时间太短,雇人又雇不起,于是他把其他有勤工俭学意愿的同学组织起来,排班执勤,并讲好价钱。这样虽然很麻烦,但总算可以连续运转了。但大凡学生都要上课,所以这办法还是不行,最终找了一个专职的人看店。这样,就不但可以卖书报,还可以卖牛奶面包、邮票并代办照片冲印了,每天的营业额高达一两万元。

有一天,当他去书店准备结账时,发现书店没有开门,那个小伙子也没有来。后来才了解到,那个人已经带着几万元营业款跑了。因为对方用的是假身份证,所以就连报案也报不成。他说,都怪自己年轻没经验,根本就没想到社会上还有这样的事,只能吃一堑长一智了。

在卖邮票时,有一天一伙人抓起他的邮票就走,他的第一反应是遇到抢劫了,马上拎着一根棍子追出去,与他们打了起来。对方说自己是“城管”的,可是王晓庆才不管这些。他说,你一没有出示证件,二没有说明身份;而我是一个勤工俭学的学生,你凭什么没收我的邮票?!这件事情惊动了学校保卫部门,后来他才知道,销售邮票是要经过特别许可的,这才发生了这种不该有的冲突。

另外就是,作为学企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王晓庆觉得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并行不通。尤其是像书上说的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方法,用到他这个小书店里根本就不靠谱,或许用在上了规模的企业还行。就好比说,你用ibm的制度去管理一个柜台,肯定是不合适的。

王晓庆说,当年他创办的这个书店现在还在,由学校团委作为学生勤工俭学的一个场所了。

顺便一提的是,王晓庆虽然在大学里就创业了,可是却没有一毕业就创业,而是到处找工作。他的理由是,“觉得自己的能力经验还差得很多”。有意思的是,当年他在北京投了无数份求职简历,都没什么效果,后来他在路上看到一家公司,就进去问“你们要人吗?”对方说“我们要啊”。就这样,偶然的一次上门求职,居然成功了。由此他告诫大学生们,招聘会上当然信息很多,但当大家都挤在一座独木桥上的时候,自己登门拜访、毛遂自荐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他强调说,“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没有毕业的时候就被灌输了太多的毕业就是做老板的思想,这个想法很不现实,也是一种严重误导。很多职业指导师从来没有过经商经历,都是书本知识,这样的老师去传授如何步入社会,是很不现实的。大学我的经历算是丰富了,但是经历越多才越知道自己欠缺太多,越需要从零开始磨练。”

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王晓庆认为:“我赞成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训,而不是单独开公司,因为精力和时间都不允许。而且关键是目前的学校并不能教给你如何去创业,用别人说的一句话叫‘老板不是教出来的’。也就是说,创业者不可能在学校里面学到如何创业,那些都是书本上的;更多地我建议,现在的学生走出校门,零收益去其他企业实习,不建议大量的学生去肯德基等这些快餐厅实习,而是要去和自己爱好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实习。”

他也不赞成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他说:“我们的教学本身就是脱离社会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面临社会。如果一个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充其量是为别人埋单,被别人骗。所以我绝对不赞成大学生毕业就创业,最少要3年以后才考虑创业。这3年间还是要先就业,哪怕是零薪酬也要就业。”

案例

可以共患难,难以同安乐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无艰不商、无商不艰”体现在很多方面。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创业团体中缺乏权威,所以如何处理团体中的内部关系是一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可以共患难,难以同安乐。”

原风车网首席执行官陈晓峰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创业了,做电信设备供应商。当时的一台系统能卖到38万至45万元,而成本只有两三万元,所以一度发展得很不错。后来,很多厂家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也都进入了这个领域。

可是没想到,当初看似很有前途的创业,却最终垮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例如,公司的几个创始人中,首席执行官陪电信客户去欧洲一路吃喝嫖赌,并没有单子引进来;首席技术官一下子卖出两台系统,就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完全可以单干,所以分出去了;另一位负责硬件的创始人觉得你们这样做迟早要完蛋,所以赶紧退股变现。不用说,最后不但公司黄了,而且原本很好的几个小兄弟也都反目为仇。

想当初大家出来一起创业时热情很高,纷纷表示自己可以不要工资,也可以不要职位,并且自己掏钱买股份,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可是由于年轻,缺乏经验,也不懂得“先小人后君子”的道理,所以当公司有了一点点起色后,便开始算计和相互算计了。教训在哪里呢?就是一开始别太相信口头承诺,应该多争取写下一些书面的东西才行。

他深有体会地说:“我一直认同这样一些道理:创业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必然;成功的企业有它的共性,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从别人失败的创业中学不到太多有用的东西,只有自己在刻骨铭心的失败后才能明白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2]

1 水风:《创业达人王晓庆与您分享他的创业艰辛故事》,创牛网,2012年3月17日。

2 陈晓峰:《选择大于努力,活下去是创业的关键》,载《新商务周刊》,2012年8月9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