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风中黄叶树——关于逆境的随想

逆境往往突然袭来。

渐来的逆境,有个临界点,事态逼近并越过临界点时,虽有许多精神准备,也仍会有电闪雷击般的突然降临之感——如金钱的匮乏发展到身无分文;等待中终于接到不录取通知;经过多方查验确定为癌症;一再追挽而无效,恋人确已投入他人怀抱……

逆境的面貌不仅冷酷无情,甚而丑陋狰狞。

逆境陡降时,首要的一条是承认现实。承认包围自己的逆境。承认逆境中陷于被动的自我。

“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这是许多陡陷险逆境中的人最容易犯下的心理错误。事实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接受与不接受为转移。不接受事实,严重起来,非疯即死,是一条绝路。必须接受事实,越早接受越好,越彻底地全面地接受越好,接受逆境便是突破逆境的开始。

承认现实,接受逆境,其心理标志是达于冷静。处变不惊,抑止激动,尤忌情绪化地立即做出不理智的反应。

面对逆境,要勇于自省。

逆境的出现,虽不一定必有自我招引的因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总与自我的弱点、缺点、失误、舛错相连。在逆境中的压力下检查自己的弱点、缺点、失误、舛错是痛苦的,往往也是难堪的——然而必须迈出这一步。

迈出了这一步,方可领悟出,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酿成这一境况的,或者换句话说,内因为外因提供了怎样的缝隙与机会,才导致了这糟糕局面的出现。

不迈出这一步,总想着自己如何无辜,如何不幸,如何罪不应得,如何命运不济,便会在逆境的黑浪中,很快地沉没下去。

但在迈出这一步时,如果不控制好心理张力,变得夸张,失去自尊与自信,则又会陷于自怨自艾,甚而自虐自辱、自暴自弃,那么,也会在逆境的恶浪中,很快地沉没下去。

逆境的出现,当然与外因外力有关。在检验自我的同时,冷静分析估量造成逆境的外因外力,自然也非常重要。

外因外力不一定都是恶。也许引出那外因外力的倒是我们自身的恶,外因外力不过是对我们自身的恶的一种排拒,从而造成我们的难堪与逆境。例如因为我对恋人撒过一个谎,恋人拆破这个谎后对我的人格产生怀疑或竟至鄙弃,从而断然中止同我的恋情,乃至投向了别人的怀抱,陷我于失恋的痛苦之中,这一失恋又招致了家族、同事乃至邻里对我的嫌怨与鄙夷,构成我个人感情生活中的一大逆境;在这逆境中,外因外力对我的冲击首先是由我的谎言而引出的,尽管我当时以为那只是个无关宏旨的谎言,并且万不想以谎言相处为常事,我仍是深爱恋人,愿与她长相守共白头的,但我的一次谎言,哪怕小小,终究也还是我人性中恶的流露。

外因外力又很可能含有恶。恶总是乘虚而入,我们的弱点是它最乐于入的空隙,我们的缺点是它最喜爱的温床,我们的失误舛错等于是开门揖盗,恶会欢蹦乱跳地登堂入室,从而作弄、蹂躏我们心灵中的良知和善。

当我们对外因外力的分析估量导致第二种感受时,我们仍要保持冷静。

是恶造成了我们的逆境,当这一意识确立时,如何冷静得了?

要有一套冷静术。

首先是物理方式的排遣术。

例如,在自己家中,把橱柜中一些早已用旧的瓷盘瓷碗,集中一处,然后找一适当地点例如室内相对空旷的一角,或阳台之上,将它们逐一高举掷下,在砸碎瓷盘瓷碗的过程中,以泄心头的怨怒。

又例如,到户外,昂首挺胸,快步行走于人行道上,遇对面来人迅速绕过,或以咄咄气势使来人主动闪开,一路上不必用脑,只图痛痛快快前行如飞,行至一定距离折回,方式如初,待回到家中时,略做体操再加舒展,则心中郁闷,必得锐减。

莫以上述物理方式的排遣术为浅陋。初坠逆境,此种排遣术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使自我不至于在正式的社会活动中陷于狂躁或抑郁,得以冷静地处事待人,以渡难关。

比这类方式高一级的可称为化学式排遣术。

这包括吃好、睡好和玩好三个方面。吃可补养身体,睡可平衡精神,吃、睡中自然都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玩则是把良性的化学反应导向一个高潮,文静式玩法如去公园赏花钓鱼,活泼型玩法如登山游泳,如能在玩中引发出微笑、嬉笑乃至大笑,则体内的化学反应必将更趋活跃而激发出勃勃的生机,正是逆境中最宝贵的避暗求明之利剑。

有人在逆境中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玩又没有条件,笑不出来只想哭,那么,找个无人在旁的机会,大哭一场,哭个号啕淋漓,也能激活体内化学反应,导致良性的调节效应,痛哭之后,人就会心理松弛而归于冷静理智。

人在逆境中,最令他痛苦的,往往倒不在那袭向他的恶,而是受恶影响、控制的人群。

一位老资格的电影明星告诉我,在“文革”中,***点了她的名,造成了她一生中最险恶的逆境,她深知***底细,且已看透她的心理,所以对江青之恶,只是心中鄙夷,倒并不怎么感到痛苦,然而,许许多多本是善良乃至懦弱的同行和群众,或出于对***的迷信,或慑于***的淫威,或迷惘而无从自主,都来参与对她的批斗、侮辱、惩罚,却使她万分地痛苦。

有的亲人,与她划清界限,所言闻之惊心,所为令人狼狈。

有那过去的朋友,包括堪称密友的人,不仅对她视若瘟疫而远避,更做出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的事情,有的还自以为乃革命义举,沾沾自喜,津津乐道。

有许多本不相干的人,奔着她的知名度而来,似乎是在欣赏她的沦落与苦难,也许其中不乏怀有同情与不平者,但都无从显露,在那肃杀的环境中,人人要戴上一个冷酷无情的假面,看得多了,也就搞不清那面具究竟是否已融入了人的皮肉心灵。

逆境逆境,“逆”还可受,“境”却难熬!

熬过逆境,需有一种观照意识。

拉开与恶的距离,拉开被恶所控制的人与事的距离,并且拉开与逆境中的我的距离,跳出圈外,且作壁上观。

这是真正的冷静,彻底的冷静。

读过杨绛女士的《干校六记》么?所记全系逆境,然而保持着一种适度的距离,于是成为一种超然的观照,在观照中透露出一种对恶的审判与鄙弃,显示出人性与理智的光辉。

最严酷的逆境,会使人丧失最起码的反抗前提——没有道理好讲,没有法规可循,没有信息来源也没有沟通渠道,完全是一种孤立无援、悲苦无告的处境,例如陷于希特勒的纳粹集中营,或落到“文革”中的“群众专政”,那时,一切的信念和行为,必围绕着“活下去”三个字而旋转。但当“活下去”必须付出人格尊严时,有人就毅然地迈出了以自杀为反抗的一步,如“文革”中的老舍、傅雷,那也是一种对逆境的突破,也是一种对逆境的超越,使造成逆境的恶,背负上巨大的、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老舍、傅雷他们以个体的宝贵生命为沉重的砝码,衡出了那恶的深重的达于怎样的程度,从而警醒着继续存活着的人们,应怎样坚持与恶势力搏斗,并应怎样通过艰辛的努力,达到除恶务尽的目标。

许多从逆境中咬牙挺过来的人士,回忆出若干逆境中降临到或寻觅出的光明,例如在“文革”中仍有***那样的有一定发言权的上层人物的关怀,例如本应是来实行审查和处治的“革命左派”中天良发现者给予的庇护与拯救,再例如在过激假面下显露出的人间正义,以及最底层的老百姓那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一派温情……

在重重阴霾中努力捕捉住哪怕仅只一线的暖光,当然是渡过逆境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不过切不可对阴霾中的光缕产生依恋之情,更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光明。能从逆境中打熬过来的人,毕竟主要依赖着灵魂中的熠熠光束,那犹如不会熄灭的火把,始终照亮着生命的前程。

逆境有种种,各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政治逆境:例如“反右”中被错划,“反右倾”中被打击,“文革”中被迫害,等等。此种逆境往往来势汹汹,且株连亲友,极为险恶,然而此种逆境又往往是群体逆境,即“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因此在社会群体的共同承受中,有时又比较易于挺过。

经济逆境:不一定都是政治逆境的派生物,例如天灾、车祸、疾病、被盗、被骗、赌博、挥霍等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经济上的困窘,更不消说即使是相当精明的生意人也难免遭逢亏损乃至破产的境遇。此种逆境往往并不给人一种群体共承的感受,当事人内心中会有一种“为什么偏轮到我”的巨痛,所以,有时此种逆境比政治逆境更难挺过。

人际逆境:常伴随政治逆境和经济逆境出现,遭人白眼,受人排挤,刺痛自尊心,产生孤独感;但在政治、经济状况并不坏时,也有可能出现,或因自身的狂傲不羁,或因不善为人处事,或因有人造谣中伤、挑拨离间;此种逆境对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产生的效应很不一致,但一个人一旦感受到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出现较大问题时,那一定是陷于此种逆境相当之深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缓解以至消除,否则,越陷越深后,亦可能引出悲剧。

以上三种逆境经常纠缠在一起,袭向人生。这样的逆境最磨砺人的灵魂。鲁迅先生少时曾处于此类逆境之中,他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是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其实当年的曹雪芹,也正是其家族和个人遭遇了政治上、经济上和人际上最浓黑的逆境,“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才“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写成“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的。

除以上三种逆境外,还有:

感情逆境:例如失恋,就是一种对个体而言相当严重的逆境;当然也还包括婚姻破裂、婆媳不和、公婿冲撞、妇姑勃谿、叔嫂斗法、朋友反目、父母失尊等等因素所造成的感情创伤;在伤感情的逆境中,人内心的痛苦往往也会达于断裂点,所以对克服这类逆境,亦不可等闲视之。

心理逆境:如总是无端地生疑,或无端地恐惧,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乃至杯弓蛇影,杞人忧天,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神经质的状况如不及时得到纠正,则有可能发展为癔病及精神病,所以亦不可对这类心理逆境掉以轻心。

健康逆境:如被医生确定为已患不治之症,虽自我心理状态尚属坚强乐观,但毕竟面临着死亡的逼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逆境,战胜这一逆境,往往需要精神上的高度升华;在形而上的探求中,辅以各种治疗及补养,将死亡逼近的逆境击退,乃至终于康复的例子,也是有的。

算来已归纳出六种逆境了,但还必须开列出第七种逆境——事业逆境。以上六种逆境,均可导致事业逆境。这里所说的事业有着宽泛的含义,从工厂车间里一个普通工人希望能逐级升为一级工,到一位科学家希望能有轰动世界的发明;从公共汽车上的一位售票员希望能得到乘客的表扬,到一位作家希望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事业好比一片黑土,事业心好比一粒充满生命力的种子,事业心在黑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本不成问题,但人生中难免风雨袭来,乃至冰雪顿降,又有严寒霜冻,酷暑骄阳,因而人的事业心很可能会受到挫伤,人在事业上因而很可能无成乃至失败,以至陷于严峻的逆境。从这一逆境中挣扎出来,自强不息,奋力精进,当是人一生中最可宝贵的篇章,最足自豪的乐曲。

逆境,也就是人生危机。据说美国前总统***对汉语“危机”一词的构成很表赞赏,危机=危险+机会,危险人人惧怕,机会人人乐得,“危机”是在危险中促人寻觅把握机会,既惊心动魄,又前景无穷。

记得鲁迅先生写过这样的句子:“在危险中漫游,是很好的……”我想,他是深知唯其在危险中,才能调动起自我的全部生命力,从而捕捉住那通向璀璨未来的机会!

《红楼梦》第二回写到,贾雨村到智通寺去,见门旁有一副破旧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他因而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其意则深……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

贾雨村所见到的智通寺对联,是中国人一种典型的“防逆境”告诫,也就是说,为防陷于逆境,凡事应留有余地,万不可求满,“满则溢”,“登高必跌重”,需自觉地收敛、回缩、抑制、中止。不过人在顺境中,欲望又是很难收敛、回缩、抑制、中止的,所以“翻筋斗”又很难避免,但“翻过筋斗来”,则有可能“吃一堑,长一智”,从而做到“身后有余早缩手,眼前有路亦回头”。

人当然没必要自我寻衅,吃饱了撑的似的往逆境里扑腾,即使是正当的欲望,适度地加以抑制,以及勿以完美为尺度,知足常乐,见好就收,都是处世度生的良策。不过,一些中国人往往过度地自我收敛,把唯求苟活奉为在世的圭臬,以致有“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好死不如赖活着”等等想法产生,弄得不仅丧失了终极追求,也失却了最低限度的正义感、同情心和自我尊严,我以为那是一种可怕的犬儒主义、可悲的活命哲学、可鄙的人生态度、可恨的良知沦丧。人不应因为惧怕身陷逆境,便以出卖乃至奉送自我灵魂来求得“安全”;人一旦陷于逆境之中,更不应什么道义、什么责任都不愿承担,唯求自保以苟延性命。

逆境逆到头,无非一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类志士仁人的豪语,昭示着我们“曲生何乐,直死何悲”的真理。在逆境中我们当然要珍惜生命,钟爱自己,怀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志向,但万不可为留皮囊,出卖灵魂,万不可为捱时日,自丧尊严。

要勇于在逆境的火中炼成真金,但也不惧怕在逆境的抗争中玉碎。

人在逆境中,万不可堕入自虐的状态。

自虐首先是一种畸形的心态。一种是群体自虐。如“文革”中,广大知识分子普遍遭到迫害打击,绝大多数遭受迫害打击者,互相是同情相怜的,但也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如两个知识分子在街上相见了,甲惊讶于乙的境况:“怎么?你还没有被揪出来?”甲从理性上当然并不认为自己是敌人该“揪”,以此推理当然也不认为与自己相似的乙是敌人该“揪”,但他的心理架构已经扭曲,所以把乙的尚未“揪出”视为“不正常”;再如过了几时乙与甲街头相遇又感到意外:“怎么?你还有心思买条鱼回去烧着吃?”乙从理性上当然并不认为甲被贬抑后便该过另一种非人的生活,但他的心理架构也已经扭曲,所以把甲的遭贬抑后仍“大摇大摆”、“乐乐呵呵”地买鱼烧着吃视为“奇观”——这种被不公正地置于逆境中的知识分子间的互为畸视畸思,就是一种群体自虐。当然,更有发展到互相违心地揭发、批判乃至于真诚地反目、斗争的,那就超出我所说的自虐而成为帮凶了。

另一种是个体自虐。如一个人事业上失败后,便躲起来不愿见人,甚至觉得自己吃好些、穿好些都成了“恬不知耻”,不仅把自己的物质享受压缩到自罚自禁的状态,还从精神上折磨自己,自己诅咒自己为“低能”、“白痴”、“饭桶”、“废物”……或走另一极端,故意到人群中“展览自己的失败”,恣肆吃喝玩乐,纵欲求欢,使精神陷于亢奋以至麻木,自己视自己为“痞子”、“流氓”、“赌棍”、“无赖”……

逆境中的群体自虐,是延续恶势力的无形助力,它往往给本来还有所顾忌的恶势力一种启发和鼓舞——原来还可以“揪”更多的人,并且可以把压制扩展到更不留缝隙的地步!逆境中的个体自虐,不消说更是一种导致毁灭的行为。

禁绝自虐!一个染上自虐症的群体是没有出息的群体!一个患有自虐症的个体是没有前途的个体!

为免于陷入逆境,有一种人甘心助纣为虐,成为所谓“二丑”。

鲁迅先生曾为文剖析过“二丑艺术”。现在戏曲舞台上仍常有“二丑”出现,例如拿着一把大折扇,跟在大丑——恶人——身后屁颠屁颠地去帮凶,但他会在行至舞台正中时忽然煞住脚,将折扇一甩甩成屏障,挡在自己与大丑之间,面朝观众,指指大丑背影,挤眉弄眼地对观众说:“你们瞧他那个德性!”说完,又把折扇“哗”地一收,接着跟在大丑身后,依旧屁颠屁颠地帮着大丑去干抢掠良家妇女之类的坏事。

在好人面前,“二丑”希望好人体谅他的“不得已”——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大丑面前,“二丑”对自己朝好人眉来眼去的行径,则解释为帮大丑“缓解矛盾”,他是“拳拳之心无可疑”。他深信有朝一日好人战胜了大丑,定会“首恶必究,胁从不问”;他并不相信大丑会永立不败之地,但乐得用此法免吃“眼前亏”,还可分一杯唾余——他有时也苦恼,因为在扇子一甩开之时,并不是那么好掌握面对好人戳指大丑脊梁的分寸;他有时也有牢骚,因为他感到“两面受压,受夹板气”;他有时也颇惶恐,因为明知无耻但已“无退路可走”;他有时也颇惆怅,能发出“瘦影自临春永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一类的感叹,所以“二丑”不像大丑那样除了一味作恶全无“正经创作”,他也能吟诗作画,也能才华横溢——例如明末南明小朝廷的阮大铖,便是如此。谁说他在追随马士英等佞臣迫害爱国知识分子之余所写的《燕子笺》、《风筝误》等剧本不是典雅精致之作呢?他自己也是知识分子,是文人,是艺术家啊,因此他又常常在这一角度上,把自己与被他胁从迫害的知识分子视为“同行”,同时把自己与那些所追随的卖国官僚“严格地区别开来”——“瞧他们那副德性!”

“二丑”也许确能免于他们害怕的逆境吧,但,一、他们选择的那个“境”,难道美妙吗?二、他能免于一时,但能经久如此吗?阮大铖的下场可为殷鉴,详情可查史书,读起来怕是要脊梁骨发凉打颤的。

逆境中,亲情和友情固然是重要的感情支撑,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自己的钟爱。

要自爱。

要善于自爱。

例如,当你失恋后处于感情逆境时,单靠身边亲友的安慰是无法疗治自己的心灵创伤的,这时你万万不能自己也抛弃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蜷缩起来,藏匿起来。你要想方设法来填补心灵上感情空间的虚无:

去逛商店,精心为自己选购一件礼品,回到家细细地欣赏。

给久未通信的亲戚、老同学、旧相识写信,不必倾诉你失恋的痛苦,但可向他们报告你事业和生活中的进展和乐趣,报告你的居住地的奇闻趣事,同时希望他们给你来信,告知你他们的近况和他们那边的种种趣闻;信寄出后不必等候回信。

去一处几年没去过的公园,在那被你长久遗忘和忽略的地方,寻找意外的美感;不必为所看到的爱侣双双的甜情蜜意感伤,要多注意单独的游览者,从他们当中那悠悠自乐者的神态中捕捉人生的真趣,条件具备时可与那样的单打一游览者攀谈,但亦不必希望从中获得建立长久关系的人物——人生中可有许多的露水情谊,让晶莹单纯的露珠点缀你的生活,滋润你那干渴的心。

去你从未光顾过的街区,漫步于那些你从未钻进去过的小巷,你可细细体味“人们到处生活”这句话中所包蕴的真谛,从而悟出你的逆境在众生相中其实远非特殊与不可忍受。

买一束鲜花或采一束野花,带回家中插入瓶中,摆在书案或床头,细细观赏它们的美丽,吮嗅它们的馨香。

去看一场你以前不可能入场观看的电影或舞台演出,如果你购票时已经开演一阵,那更好,进去后你可以最宽容的态度对待那使你觉得毫无趣味的场面,当你觉得实在难以奉陪时,便提前翩然退场,并在退场后微笑地联想到,既然将生活加以艺术化的演出尚且可以如此失败,那么,生活本身的缺憾又何以令我们痛不欲生?

……

在这般温馨细腻的自爱自慰中,你定能安渡感情逆境,达到一个新的彼岸。

“人们到处生活。”

这是一句字义浅显而意蕴很深的话。

在逆境中,这类朴实无华的自我判断是实现心理平衡的瑰宝,还可举出:

“这个世界不是单为我一个而存在的。”

“没有一个上帝规定我必须成功。也没有一个上帝规定我必定失败。”

“别人怎么看我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问题。问题是我自己究竟怎么看自己。”

“当我以为人人都在注意我的时候,其实几乎没有哪一个人在特别地注意我。我不必为那么多别人来注意我自己。”

“不要总觉得全世界的不幸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倘真是那样的话,自己可就太幸运了。”

“不要总觉得自己受骗,自己被抛弃。也许问题出在自己过分自信和过分依赖别人这两点上。”

“为什么总希望别人都来同情自己?我们何尝有那么多工夫和精力、感情和理智去同情别人?人类需要同情,然而我们无权独享。”

“如果有时幸福是从天而降,那么为什么灾难非得先同我们预约?”

“轮到我了。不仅排队购买一件惬意的商品会终于轮到我买,想尽办法预防的流行感冒也终于会轮到我得。”

“事实并没有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对事实其实完全用不着想象。事实就是事实,面对它,不要想象它。”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没有道理让他们与自己平均承受逆境的压力。”

“多听别人对你的逆境的分析,少向别人倾诉你在逆境中的感受。”

“认为逆境对你是一桩大好事这类的话,倘说得太夸张,便同认为逆境对你是罪有应得等义。”

“不必为体现所谓的勇气徒使自己陷入更险恶的逆境。尤其不必为勇气观赏者去进行无益的表演。他们的怂恿和喝彩随时可能会转身离去与不吭一声。”

“那些对你说‘我早就跟你讲过,不要如何如何……’的人,他们现在的话你简直一句也不要听。那些对你说‘我早就想到了,可一直没好意思跟你讲……’的人,他们现在的话听不听两可。那些直接针对你现状提出建议的人,他们的话才值得倾听。”

“使你处于逆境的人,他们可能正处于另一种逆境。”

“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走出逆境后得意忘形,便可能迅即陷入另一逆境。逆境消除后缩手缩脚,便等于没有走出逆境。”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接受这样的安慰:人生的逆境比人生的顺境美好。或:人生在世的义务便是经受逆境。”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便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自然是好话,可作为座右铭。

但,那种“只有历尽人生坎坷的作家,才能写出优秀作品”的说法,显然是片面的。德国大文豪歌德,一生物质生活优裕,生活状态平稳,却写下了一系列传世之作;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契诃夫,在动荡的社会中一直过着相对安定的小康生活,无论小说还是戏剧都硕果累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自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也一直安居乐业,斯大林的大规模“肃反”也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也好,***时代以后的政局变换也好,都未对他造成什么坎坷,然而他却写出了一系列文学精品,并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过度的坎坷,只能扼杀创作灵感,压抑甚至消除创作欲望,如胡风的坎坷,“胡风集团”重要“成员”路翎的坎坷,都使他们后来几无作品产生。因此,我呼吁,那种“人生坎坷有利创作论”发挥到一定程度后便应适可而止,否则,制造别人坎坷遭遇的势力似乎倒成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恩人了,例如沙皇判处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刑,到了绞刑台上又改判为流放,这以后的一系列遭遇,自然使陀氏的一系列创作有了特异的发展和特有的内涵,但我们总不能因此感谢沙皇,颂扬他对陀氏的迫害,或认定非如此陀氏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在他“坎坷”以前,《穷人》就写得很好。

不要颂扬逆境,颂扬坎坷,颂扬磨难,颂扬含冤,那样激励不了逆境中、坎坷中、磨难中和被冤屈、被损害的人。要做的只应是帮助逆境中的人走出逆境,只应是尽量减少社会给予人生的坎坷,只应是消除不公正给予人的磨难,只应是尽快为含冤者申冤。

当然,逆境的含义有三个层次。

一种,是大含义。按基督教的“原罪”说,人生而有罪,人生即赎罪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无人不逆境、无时不逆境。中国也很早就流行“人生识字忧患始”、“不如意事常八九”等人生哲学,所以除了不能解事的孩童,也近乎无人不逆境,无时不逆境。我对逆境的讨论,不取此意。

另一种,是细微含义。即如上面提到的歌德,也有过“少年维特之烦恼”那类的感情深处的逆境;契诃夫,也有过其剧作《海鸥》首演失败的逆境;肖洛霍夫,也遭际过有人诬他的《静静的顿河》乃抄袭的逆境——但这些逆境不仅不能同陀思妥耶夫斯基遭遇死刑、流放那样的逆境相比,就是以他们的失恋、首演失败和被人中伤同别人失恋、创作失败和遭人诬陷相比,也都属于损伤较轻、不危及他们原有的生存和创作状态的遭际,实际上是遇“逆”而并不陷于“境”——歌德并不面临维特式的轻生抉择;契诃夫一剧暂不成功,却依然保有稳定的名誉;对肖氏的中伤,从来不曾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所以我把类似状况称为细微含义上的逆境。我对逆境的讨论,有时包含这一层面的意义,但基本上亦不针对此种情况。

第三种,是介乎上述二者之间的准确含义上的逆境,是与顺境相对的一种倒霉、失败、遭难、被弃、困窘的局面,此局面大体上覆盖了一个人那一时期的整个生存状态,不是枝节而是整体,不仅触及表层而且浸入深层。

说明了这一点,再体味我们进行过的讨论,当不至于再有误解。

中唐诗人司空曙在一首《喜见外弟卢仝》的五律中有两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明朝诗评家谢榛在其《四溟诗话》中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自古文人多逆境,逆境中咏诗,多此种凄清之句。我读此诗,常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灯下白头人”,固然令人扼腕不止,因为人寿几何,而岁月悠悠,既已白头,所余无多;但“雨中黄叶树”,却未必只引发出关于艰辛和苦难的慨叹,因为雨过必有天晴,树落黄叶乃至满树枯枝之后,逢春必有绿芽蹿生,而终究还会有绿叶满枝、树冠浓绿之时,也许还会有芬芳的花儿开放,结出丰满光灿的果实……所以,我常以“雨中黄叶树”来象征某种逆境,又因为觉得无风之雨未免没劲,而风雨交加中更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还是那呼啸的风,所以又愿将此诗句中的头一字改换,成为“风中黄叶树”,我认为“风中黄叶树”能更准确地体现出既充满危险又蕴含无限机会的逆境,足可填满意象的空间,所以,当逆境降临时,我便常以“风中黄叶树”自喻,也借以自勉。

人生终究是波诡云谲,难以预料的。“风中黄叶树”般的逆境后,很可能是“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悲剧结局。

然而,勇者必将在逆境中奋争,尽管是不免“白了少年头”,但那前景,却更可能是“老树春深更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