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忆有三种。
红色记忆——那些给予我们强烈刺激、曾引起过我们兴奋的人和事、场面和细节。
黄色记忆——那些厚实而平淡一如黄土地的人生流程。
蓝色记忆——那些隐秘的、浪漫的,不可告人而绝非邪恶的露珠般晶莹的鲜活体验。
三种记忆交相融会时,便开放出姹紫嫣红、化黄幻绿的思绪之花。
2
我不喜欢舞台上的三种舞姿:
男人像女人般柔曼,
女人像儿童般天真,
儿童像木偶般滑稽。
我不喜欢人生中的三种表现:
少年时如老年般沉稳,
壮年时如少年般幼稚,
老年时如壮年般鲁莽。
我不喜欢情感中的三种变化:
悲伤时忽然发笑,
忧郁时突然暴跳,
愤怒时猛然恐惧。
3
一个人牙齿的清洁程度,与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成正比。
一个地方公共厕所的清洁程度,与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成正比。
一个人能不能准确地将手中的废物投进垃圾桶,标志着一个人的教养达到怎样的程度。
一个地方的排水系统是否完善,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现代化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4
我们的眼睛从来不曾直接看到我们的后脑,我们的左耳从来不曾与我们的右耳会面。
在我们的生命流程中,这类的终生遗憾是一定会有,无可避免的。
5
在灰的胡同小院里,人情如一杯搅匀的蜂蜜水。
在拔地而起的高层公寓中,人情如一杯凉白开水。
总喝蜂蜜水也会生厌。总喝凉白开水会感到舌胃寡淡。
据说正在修筑一种院宇式的公寓楼,那里的人情将如清茶,浓沏淡饮总相宜。
在保证私有空间的前提下,共用空间的宽阔与人情的浓度是成正比的。
6
长期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有时甚至在很高的楼层上,从阳台、窗口望出去,也仍然望不见地平线——天际是另外一些建筑物的轮廓线。
长期居住在内陆的人,有时甚至登上很高的山巅,极目望去,也仍然望不见海平线。
长期不见地平线、海平线的人,会失落某种难以解说难以命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构成一个美好的生命所不应欠缺的。
请抓紧一切机会,冲出城市,奔向田野;冲出内陆,奔向大海。
在宽阔的地平线面前,
在辽远的海平线面前,
寻找那使我们灵魂充实的东西!
7
蹲下去,请蹲下去,细细观察一棵草,哪怕是一棵最平常最弱小的草。
草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与生命相对。你不再是观察,而是面对着另一生命,交流,领悟。
草也不再是观察你,草面对着你这庞大而复杂的另一生命,将自豪地显示出自己的全部尊严、活力与憧憬。
蹲下去,请蹲下去……
8
一片叶子落到你的肩膀上,如一只手将你轻拍。
落叶是刚刚结束的生命。它以变化了的色泽、正在失去的柔软,以及开始蜷曲的形体,向你展示着一个生命那最后阶段的依恋与惆怅。
落叶跌在你的肩上,如轻拍轻抚,提醒着你:请珍惜!
9
在我们书架上,总有一些书,我们买来很久了,却总未读过它。
在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我们与他们长期乃至朝夕相处,却总不清楚他们的灵魂。
10
《红楼梦》是一部颂赞青春女子的书。那里面的男子汉太少!
贾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眼若秋波”,又说是“面如傅粉,唇若施脂”;
贾蓉是“面目清秀,身材夭矫”;
秦钟是“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
贾芸是“长容脸面,长挑身材……生得着实斯文清秀”;
蒋玉菡则是“妩媚温柔”;
柳湘莲是“一个标致人”,“年纪又轻,生得又美”,“最爱串戏,且都串的是生旦风月戏文”;
你看,这些书中的重要青春男角,哪一个具有阳刚之气?说他们美,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容貌气质靠近青春女子。
……
晚清达到繁荣的京剧,小生这一行当把那一时代对于青春男性的美凝练成了那样的一个符号系统:“眉清目秀,粉面朱唇”,“举止风流,妩媚温柔”,尖细的嗓音,雅致的动作,文小生大多“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武小生也“着实斯文清秀”,总之,全都“如春晓之花”,是一种阴柔之美。
整部《红楼梦》中,也许只有焦大、醉金刚倪二,以及贾雨村多少有点男子气概,第一回写到甄士隐家的丫环“掐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衣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方腮”,这样的男子汉肖像,在整部书中竟非常之罕见。可是,在《红楼梦》中,贾雨村又只是个“奸雄”,阳刚之气,并未成为讴歌的对象。
时代更迭,不敢说我们民族中的男子汉阳刚之气未得到舒张,然而,把阴柔之美也施之于男性,至今却依然小成风气。
我厌恶如女子般美丽的男子。
我不能承受如女子般“妩媚温柔”的男子情谊。
11
每一片圣洁的雪花都有一个赖以凝结的核心,那核心必是一粒灰尘。
每一个伟大的胸怀都有一个出发点,那出发点必是凡人的需求。
12
除却医生和护士,你问一位成年人:嘴里一共有多少颗牙齿?他很可能答不出来。或者立即用舌尖去舔数,以期做出正确回答。人就是常常如此不能自知。
13
人不能接受蓝色的食物。
试想这样的一桌菜肴:宝蓝色肘子,蔚蓝色的烤全鸭,紫蓝色的炮羊肉,靛蓝色的烧鲤鱼,湖蓝色的酸辣汤……
已有心理学家,对人类拒绝“蓝食”做出一些解释。然而,鲜有能解释透的。
人类的心理,真奥秘重重。
14
牌戏中,对手不按牌理出牌,却又不能中止牌局;
比赛中,裁判既聋且哑,而球还必须踢下去,直至锣响;
演出中,观众早已走散,而幕仍未落,还必须把戏唱完;
人生中常有这类困境。
15
在万千种颜色中,黑、白、灰三种颜色最美。
在奇诡瑰丽的人生中,出生、事业成功、死亡这三个场面最壮观。
16
人类是唯一能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一论断受到了特例的挑战:水獭能够用石块作为工具击碎贝壳以吮食里面的软体。
人类是唯一懂得羞耻的动物——这一论断也似乎并不那么严密,因为有人发觉马戏团的猩猩在表演失败遭到倒彩时,面部脱毛部分也会陡然变得绯红。
人类是唯一居然同类相残的动物——这一论断也许在哺乳类动物中完全适用,然而我们都知道,至少在昆虫中,蜘蛛交尾后,母蜘蛛就会将公蜘蛛吃掉。
人类是唯一具有幽默感的动物——这一论断,难道仍会遭到挑战么?
17
弱者的典型心理,是怀疑情况的不正常——为什么恶人的欺凌还没有降临?
弱者所津津乐道的,是恶人欺凌另外弱者的情况。因为他觉得恶人的精力乃一常数,欺凌其他弱者的次数越多、程度越烈,则轮到自己的几率便越小。
弱者所引以自豪的,是恶人对他的欺凌,毕竟比施之于其他弱者的为轻。
弱者所悲痛欲绝的,是恶人不承认他乃一弱者。
18
女人爱在家中照镜子。
男人爱在公共场合照镜子。
男人比女人更爱照镜子。
女人在家中照镜子时很坦然。男人在公共场合照镜子很不自然。如偷窃一般,短暂如闪电,然而又难以抑制,常常照上不止一次。
男人常说女人爱虚荣。
男人往往比女人更爱虚荣。
19
当人想去同邻居交往时,那便是他最孤独的时候。
20
世事如草,绿了又枯,枯了又绿。
人生如草,绿了易枯,枯了难绿。
21
人一生中要从居室里扔出多少垃圾!然而,人却往往不能从心灵中清除垃圾。倘若人永不从居室里扔出垃圾,该是怎样的情景!然而,人却往往不能为心灵中垃圾的淤塞而惊骇。
22
常常凝想宇宙的浩渺无际,时间的茫无头尾,会使心灵在重负下受伤。
永不意识到宇宙的浩渺无际,时间的茫无头尾,会使心灵永远轻浮浅薄。
23
问一位百岁老人:“您的养生之道是——?”
“不养生!”他应声而答。
刻意养生的,总处在一种怀疑自己健康的不安全感中。
不养生,则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力的高度信任。
自然生存,胜过雕琢生存。
24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世人看。诚然。
科学家居里过马路时为车辆撞死,这当然是个悲剧的场面。
不过,这并非正宗的悲剧。
正宗的悲剧,还得是表现人内心中的痛苦挣扎——人把自己的灵魂撕来扯去:“活着,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倘若一个人过马路时,内心中不断斗争:“要不要滚卧到轮下,了此一生?”而最后竟做出了滚卧的抉择,被碾得血肉淋漓,那便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也还有超越这之上的悲剧。
内心的挣扎,并未导致一种痛快的解脱,求死不成,求生不欲,活着如死,死难酬愿,所谓“此恨绵绵无绝期”,“千古艰难惟一死”,那方是悲剧的极致。
极致的极致,是连挣扎的痕迹亦渐渐模糊,终于寂静无声。
一口古井——最深最黑的悲剧。
25
意志坚强的人,是那有自嘲能力的人。
生命力旺健的民族,是那有自嘲能力的民族。
自嘲防癌。自嘲克癌。
26
我年轻的朋友g君,他——
不抽烟,不喝酒;
不吃肉,忌荤油;
不喝茶,只喝白开水;
不吃零食,只吃三餐饭;
吃饭每餐只吃一两粮;
与和尚不同的是他吃鸡蛋;
不恋爱,不结婚,不接近女人;
不看小说,不听音乐,不进剧场;
偶尔看看电视;
偶尔翻翻报纸;
不旅游,不游泳,不溜冰;
不打球,不打牌,不做游戏;
不交朋友,不聊天,不侃山;
只读关于《易经》、河图、洛书、太极、八卦、气功、占卜、诺查丹马斯预言、外星人来访遁去一类的书刊;
只练气功,不练武术,不做体操,不跳迪斯科和霹雳舞;
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在班上恪守规章,下班后守法遵纪;挣的工资除了吃饭、买上述书刊及缴纳进气功班听功的学费外,全部存在自家抽屉中——不去银行储蓄,不谋求利息;
不问别人借钱,也不借别人钱;
不和家里人谈心,也不同家里人冲突;
身体变得精瘦,但据说人全靠精、气、神活着,肉多无益;
表情总那么平静,据说喜、怒、哀、乐都泄精、伤气、耗神,所以要永保无动于衷;
不讲究穿戴,不经常洗澡,不爱洗衣服,不爱打扫房间,总喜欢一个人坐在那里琢磨“气感”;
不爱接电话,从不打电话;不写信,也基本上没信可收;从未拍发过电报;
怕坐飞机,因为飞机可能摔下来;怕坐火车,因为火车可能出轨;怕坐汽车,因为汽车可能撞翻;怕骑自行车,因为自行车可能被汽车撞倒;走路相比最安全,所以他尽量步行;
不爱花鸟虫鱼,不喜亭台楼阁,不向往高山大海,不仰慕名胜古迹,只愿到离家不远的公园一角去“接气”……
我曾问g君:你这样生活,为的是什么?
可是出于某种宗教信仰?他虽看了不少论道谈禅的书,却既非道教徒也非佛教徒。他并无宗教信仰。
可是出于韬晦之计,以图某种终极追求的推进和实现?他却又并无哲学层面上的、政治层面上的、社会层面上的、人生层面上的、科学层面上的以及其他层面上的任何终极追求。
一再追问下,他说他这样是为了活得长久,活得安全。
可是,舍弃了那么多人生乐趣,又并未架构出超越人生乐趣的终极追求,活得久又有什么意义呢?本不在危险中,又没有冒险的欲望,安全并不存在问题,通过拼命抑制和收缩去寻求安全,所寻求到的那种“安全”并不比危险中的处境舒适,又意义何在呢?
像g君这样的人,目下社会上不乏其例。
也许,是一种时代病。
愿这仅是一种局部的病态,也仅是一种短期流行的疾患。
27
真理的碎片绝不是真理。
谎言撕碎后仍是谎言。
28
西方过去与建筑物相配的往往是人造喷泉。
西方现在与建筑物相配的往往是人造瀑布。
中国近年修建的豪华饭店,与建筑物相配的瀑布亦已明显突出于喷泉。
人造喷泉是精神飞扬的一种外化。
人造瀑布是精神舒泄的一种象征。
中国仍需修建更多的人造喷泉。
29
一个男人应当记住父母、妻子、儿女和自己的生日。除自己的生日外,母亲和妻子的生日最不该忘记。因为母亲生下了我们,妻子与我们共同创造了更新的生命——并在这过程中单独承受了痛苦。
30
市面上出售着若干《世界人体艺术画册》、《人体艺术摄影》、《中国人体艺术展览作品集》……翻开一看,里面全是女体。
我并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我纳闷,为何一到供人欣赏,人体便仅只等于女体,男体难道不是人体么?
据说当北京中国美术馆进行“人体艺术作品展览”时,一位年轻的女观众走完一圈后愤懑地问:“为什么没有一幅男裸体的画像?”我想有她这个问题的观众一定不少,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不大声表达罢了。
建议只收女体的画册和摄影集,再印行时都正名为《世界女体艺术画册》、《女体艺术摄影》……
可能印行《男体艺术画册》或同时收有男体和女体形象的《人体艺术画册》,还太不现实。但我想,只将女体作为人们——而且主要是男士——欣赏对象的做法,无论如何是不公正的!
31
一本书不曾出版的知名作家的存在,是文坛的不幸;
出版过一百本书而仍不知名的作家的存在,则是他个人的不幸。
32
在公共浴室里,赤条条的人们坦然相处。
一本成功的著作,使作者和读者如在公共浴室里邂逅一般。
33
迷路时,胡乱的指引比自我判断的偏差更可怕。
34
窗户敞着,一只鸟飞来落在窗台上。
有人立即想去捉住它。
有人屏气凝神欣赏它。
有人蹑手蹑脚想去接近它——看它是否受了伤。
有人立即挥手跺脚轰开它。
有人无动于衷不理它。
有人立即琢磨上了:是凶兆,还是吉兆?
有人幻想着:它要不再飞走有多好……
你是哪种人?
35
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有人想到该去查字典,恰好屋里有字典,他便取出字典来查;
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有人想到该去查字典,但身边并没有字典,他便记住这个字,待回到有字典的地方时,立即去查;
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有人想到该去查字典,但身边并没有字典,他便放过了这个字,待回到有字典的地方时,也没有去查;
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有人想到该去查字典,但即使屋子里有字典,他也终于并不去查;
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有人根本不想去查字典,他就根据偏旁或与其字形相似的字的发音去读那个字,并想当然地去解释那个字的字义,再遇到时,他就以为自己认得了那个字;
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有人根本不想去查字典,也懒得多想,他便跳过那个字去继续他的阅读;
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你会怎么样?
36
雨后马路上的水洼映照着晴空,显得无比深邃。
一知半解的人引述着最新学说的只言片语,正如雨后晴空下的水洼。
37
一个谣言,人们明知是谣言仍固执地加以传布,则体现出一种群体的潜在愿望,有可能使那谣言化为活的现实。
38
辟谣的最佳方案是绝对地对之沉默。
39
造谣者的法宝是似是。
传谣者的法宝是吞吞吐吐。
信谣者的法宝是宁信其有。
40
妻子就是那个永远要我们对她的发型和衣着鞋袜表态的人。
一离开孩童期,儿女就成为绝不希望我们对他们的发型和衣着鞋袜表态的人。
41
在公园、饭馆和百货公司,我们最不乐于遇上同事和邻居。
无论是在台上表演还是领奖,我们最乐于从台下的观众席中发现同事和邻居。
42
石头有时看去很温柔。
湖水有时看去很冷酷。
43
假如你有了一大笔来路光明的金钱,你打算用其中一部分报答昔日对你有恩的人,你却可能又犹豫起来。
因为你可能想到,用金钱来报答别人的感情,是庸俗的;
因为你可能想到,人家虽曾从物质上援助过你,但你以金钱回报,便无异于给双方的情谊画了个“两清”的句号;
因为你可能想到,纵使把整笔钱转赠给人家,也并不能报答人家的恩情;而整笔的转移无论在你在他都是难以实行的;
因为你可能想到,还可以寻找另外的报答方式;
因为你可能想到,人家施恩是绝不图报的,现在给予露骨的报答乃是对人家人格的一种不尊重;
因为你可能想到,即使以金钱回报,也还不必如此着急,待你有了更多的收入,你将更厚重地报答他;
因为你可能想到,总而言之,这笔钱是你自己挣来的。你可以用之对另外的人施恩,却不必一定用来报答恩主。
于是你打消了最初的念头。
是这样吗?或者不是?
44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无耻是无耻者的墓志铭。”
这两句诗很被人称道。
其实,
“无耻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卑鄙是无耻者的墓志铭。”
这才准确。
卑鄙者活着时绝不承认自己卑鄙,他们闯入他人生活损害他人时,总打着“正义”或“真理”一类旗号,支撑他们的是厚颜无耻。
卑鄙者往往要到死后才令世人看清他们的脸皮有多厚;无耻的厚颜会迅即腐烂,而卑鄙的名声却尸臭仍存。
45
“处女作”的说法不知自何时始。
其实,既“作”,则已非“处女”。倘仍为“处女”,则应尚未有“作”。
第一篇作品的印行,应是灵魂为所爱献出的童贞。
46
一个人在一生中,连一次满怀喜悦地等待和欣赏日出的体验也未曾有过,该是多么不幸!
一个人在一生中,连一次满怀惆怅地面对和品味日落的经历也未曾有过,该是多么不幸!
47
最贴近皮肉的内衣,破损得最快,最早地被我们抛弃。
最贴近我们的朋友,知道我们最多的隐私,往往也早于那些同我们保持一定距离的朋友离去。
我们最好的朋友往往如同我们最喜欢的外衣——并不紧贴我们的皮肉,但以使我们更加光彩而赢得我们的心。
48
我们记不清一生中究竟穿过多少双鞋,就如同我们记不清一生中有多少人扶助过我们在生活中前行一样。
我们只大略记得目前自己究竟有哪些鞋可穿,我们会迅即做出决定:平时上班穿哪双,下雨时穿哪双,跑步锻炼时穿哪双,上街买菜穿哪双,去亲友家做客穿哪双,出席高级社交活动时穿哪双……
我们很少为穿破的鞋保持久远的怀念,如同我们很少为曾利用过而且不能再利用的关系保持久远的感激一样。
49
卡式录音带的发明,并没有完全取代放唱盘的留声机;
激光唱片的发明,并没有完全取代常规的针走唱片;
电视艺术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电影艺术;
彩色胶片和相纸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黑白胶片和相纸;
激光视盘的发明,并没有取代电影胶片和录像磁带;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并不一定预示着老事物的灭亡。长期并存,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常态。
50
在拍摄了许许多多的相片之后,我们一定会从中至少发现一张——就连我们自己看去,也实在不像!
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坎坷之后,我们一定会至少憬悟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永不完全,在某一瞬间,自我会变得那么陌生!
51
最难以筹划设计的,是梦境。
如果你筹划设计,那就不该是出于对梦的追求。
梦往往求而不得,不求自来。
谁为我们筹划设计了梦境,并使之浮现?
梦境也许是无需筹划设计的。
你筹划设计,要超越梦境。
超越无梦。超越即是清醒。
你筹划设计,清醒地为一个具体得如同你双脚踏地般的目标。
无数具体而微的目标重叠在一起,也许会近似于一个美丽的梦。
52
当爱神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要立刻告诉他,更要紧的是给你的意中人去电话,你应恳求他不要忘记,并且最好立刻就打。
当死神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要正告他,他拨错了电话号码!
当凶神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一听出他的声音便应沉默,待听完他的主要意思以后,你就轻轻地挂上电话。
当懒神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根本不要听他的唠叨,你要立刻给他唱一首快乐活泼的歌曲。
53
当文思涌来而一叠纸平铺在你面前,你手中握着笔时,你要毫不犹豫地开始写作。
也许你会写得很糟。但没有哪个上帝有权限定你必须写得出色。
也许你写的会被编辑部退回。然而被编辑部退回过的世界名著还少吗?一个编辑部没有通过,另一个编辑部也没有采用,但是,也许就会遇上那么一个编辑部,他们将很得意地把它刊出。纵使所有的编辑部全都拒绝采用,你也没有白写,因为你会铭心刻骨地懂得什么是当今的时尚,从而下决心:或者迎上去决一雌雄,或者退下来以待转机。
也许你写的发表后会被批评家们置之不理。但你原本就不是为他们而写,如果他们跑来说三道四,置之不理的应当是你。
也许你写的发表后喜欢的读者很少。但细想想你的爱子或爱女也不见得都那么惹老师、邻居们喜欢,重要的是他们是你生命的延续,哪怕只有一两个路人对你的爱子或爱女投来仅为一瞥的赞肯,你都应心满意足、其乐融融。
也许你写的东西根本不能传世。但你过去、现在、将来都不必有那种大而不当的抱负。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疯般地写作是为了还债;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根本没想到镌版刊行;鲁迅写《阿q正传》是为报纸上的“开心话”专栏供稿……你甚至根本不必把自己同他们哪怕是谦虚地联想到一起,你写,是因为你想写;传世不传世是时间老人的活计,与你无关。
也许你以后再写能写得更好——没有比这更愚蠢的想法了。也许你以后再生活比现在能生活得更好——但难道你现在就中止自己的生活吗?你现在想写就一定要写,因为你不可中止你灵魂的颤动。
54
一个人下意识地哼着什么歌曲戏文,最能反映他或她的性格,亦最表露他的心情。
一个人在“卡拉ok”中的演唱,则往往只是他或她潜在的扮演欲望的实现,他或她的心绪很可能与唱出来的不符甚或相反。
55
宣布超越善恶而中立,其实是助恶。
宣布对区分善恶无兴趣因而中立,其实也是助恶。
任何中立都是助恶吗?不。心中有数,但无力助善,所以不介入善恶间的直接斗争,但绝不与恶发生关系;采取人道主义立场和行动,救护援助受害的善者;这才是中立。
最令人厌恶的“中立者”是:凑拢到恶一边,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跟谁发生关系是我个人的事。”
56
幸福温馨的童年是一杯已吃完而回味不尽的冰淇淋。
痛苦不幸的童年是一笔心灵的财富,如能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将大大地促进青壮年期事业上的精进。
平淡无味的童年是人一生中无可弥补的损失。
57
与其竭尽全力地耗费大量光阴和精力练气功以开眉间的“天眼”,不如以等量的光阴和精力去掌握一门外国语。
学会一门外国语便是多了一只眼睛。
58
一位苦练气功的朋友走进门来便上上下下打量我,又伸出手掌捕捉气感,连连告诫我说:“别的地方都没有什么,唯独腹腔左下侧……”
我颇不悦。
我总怀疑有些苦练气功的人为的是能窥破别人的隐私。
一个人的病患,也是一种隐私。没有主动求医问诊时,别人不好轻率地对他以“天眼”透视,或伸掌以气感检验。
中国有句成语叫“讳疾忌医”,是贬义词。讳疾且不论,我以为一个人是有“忌医”之权的——起码他有选择在何时何处找何医生以何种方式查病治病的权利。
59
镜子反映出的是一个同我们左右相反的人,但我们总认为那就是我们自己。
录音机录出的明明是我们真实的声音,但我们乍听时总觉得那是另一个人的声音。
即使是电影演员,据说也还是搞不清自己严格意义上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
我们最真实的形象,存在于他人的肉眼中。
60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其实,有时,“他人即天堂”。
即使同我们最亲近的人,也往往不知道我们心底最隐秘的记忆与思绪,他们以“地狱”的眼光审视,往往仍是“天堂”的效果。
我们那心底最隐秘的记忆与思绪,既是自我的“地狱”,也是自我的“天堂”。
“地狱”与“天堂”是一对双胞胎。它们实际上无处不并陈。
61
一本书最值得读的部分是版权页和目录,其次是序或跋。
没有比把任何一本到手的书都逐页逐行读完更愚蠢的事了。
任何人都有一目十行的能力。问题是你把这种潜力挖掘出来了没有。
妨碍一目十行地阅读的不是生理原因而是心理原因,去掉那样的心理障碍——如果我读得太快太潦草,那是不认真的表现——你就能飞快地鸟瞰一本书,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许多书,读过它能获得一个印象就行了。获得一个模糊的印象也挺不错。
要懂得,一个清朝的学者,他是有可能“把书读完”的——即凡正式刊印的经史子集(“闲书”及指导应考的八股文选等除外),都逐册读过或至少是翻检过。那个时代用一辈子时间翻阅《四库全书》是能够翻完的。但,现今的任何一大学者,都不可能“把书读完”了——即使只读中文书而不计外文书,即使只读本学科及相邻几个学科的书,也不可能“读竟”了。这就促使当代人不但要学会读书,而且要学会不读书。
不读有的书,不过细读许多书,不认真读太多的书,是最善读书的表现。
指导别人读书,最高的水平体现在断然地告诉别人,什么书根本不要去读。
62
经常产生自我渺小感的人,也许客观上达到伟大。
经常产生自我伟大感的人,大半客观上恰恰渺小。
当着别人特别是当着大庭广众声称自己渺小的,他心中未必真有渺小感。
当着别人特别是当着大庭广众声称自己伟大的,他心中也未必真有伟大感。
经常测量自己在渺小和伟大之间的位置,并冷静得出恰切结论的人,是必能有所成就的人。
63
一个少年问我:“为什么只提‘保护野生动物’的口号,不提‘保卫动物’的口号?”
我自然耐心解答:“保护野生动物是为了保护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而非野生的人饲动物,其中大部分如猪、鸡、鸭、鹅、鱼以及肉牛、肉羊等等,都是为了宰杀以作肴馔的,怎能笼统地提出‘保卫动物’的口号呢?”
他说:“那么,我要是脱离社会脱离人类,跑到大自然中去野生,你们是不是也就会对我格外珍爱、格外加以保护呢?”
我不禁哈哈大笑。
笑完了,却发现那少年人一脸的认真。
面对着少年的纯真,我的心发紧了。
是呀,我们为什么只保护“野生”?
64
我问一位居士朋友:“佛教主张不杀生,因此和尚尼姑都吃素。但本世纪以来的生物细胞学的发展,证实植物的细胞和动物的细胞在可称生命这一点上并无质的区别,因此,吃素即吃植物,实质上也还是杀生。看来还是道教的道士‘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比较的高明——干脆只吃无机物,吃泥土和矿石;当然这大概也很难坚持,到头来也还得吃植物,起码吃低等植物,如藻类菌类蕨类植物……所以,人要生存下去,恐怕是不能绝对不杀生的,您说是吗?”
他微笑了:“的确,任何事情都会遇到一个‘边际困境’,比如,究竟什么是死亡?心脏停跳,呼吸停止,瞳孔放大,但身体还温软,算不算死亡?身体僵了,体内许多细胞还未完全停止活动,算不算死亡?时下谁能算准一具尸体所有细胞都完全熄灭的那一刹那?……还有谋杀,谋杀一个已生出娘胎的人,固然罪大恶极,谋杀一个母腹中的婴儿,算不算同等的大罪?一个人把一个孕妇粗暴地推倒在地,致使那孕妇流产,胎儿生出后死亡,那人算不算杀人犯?倘若那流产的死婴尚不成形,是不是罪便轻些?……如此等等,都说明人类常常面临‘边际困境’——就是找不到定义上的、理论上的、道德上的、法律上的最准确的界限。”
他没有解答我的疑难,却提供了一个“边际困境”的概念。
的确,人类需要不断地从“边际困境”中挣脱出来。而化解了原有的“边际困境”,必将又出现新的“边际困境”。人类也许就是在将“边际”不断推向精微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聪敏的。
65
一个求学的人,中学时代对他或她最具永难磨灭的光彩。中学时代的老师印象最深,中学时代的同学友情最笃——常可以终其一生,中学时代唱过的歌永远还能唱,中学时代看过的电影总觉得最好,中学时代崇拜的影星、歌星、球星和文星(作家与诗人)在心灵的天空永不陨落,中学时代朦胧而失落的初恋沉淀到心底成为个人最珍贵的隐私……
中学时代,是在青春的门槛两边——一只脚在门槛外,而一只脚已迈进门槛内。
珍惜你的中学时代!
一个中学时代度过得充实、美丽而常无端烦恼却又不断憬悟的人,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可望得以自持并有所成就。
一个中学时代度过得荒芜、丑陋而并无自知陷于混浊颟顸的人,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可能会遇上很多麻烦并可能给社会带来麻烦,他当然还可能有所转变,但那一定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
好好上中学!
66
抽香烟抽到最后,剩下的那小小一截,中国人或称之为“烟头”,或称之为“烟屁股”(简称“烟屁”)。
在这个特指中,
头=屁股
中国人是尊头而抑屁股的。对头之尊又尤其体现在对口之尊——倒不是尊口才,而是崇“口福”。
吃——口腔的物质和感性享受是至高无上的。
10年前,有一回我千里迢迢到一座城市,是应邀前往,甫下火车便被接到了该市一处最豪华的饭店——直接被带到了一桌酒宴前,主人的热情,令我感动;坐下没多久,便大盘小盘络绎不绝地端上来许多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确是口福不浅。但我这人不争气——实在也是旅途劳乏,吃喝都不能与主人同兴,却又提出来一个不雅的要求——希望能到卫生间去方便方便。
谁知那装潢豪华的饭店,竟没有卫生间,“内部使用”的也没有,经理一指窗外——“我们也都是去那儿方便。”
那是一座公厕。只好前往。倒很近,就在马路对面。一进去,我便不禁倒胃。不在这里形容,相信许多读者都有同类经验。
回到饭店,我实在难以再吃什么喝什么,勉强支撑到散席。
我想,豪华饭店而不设卫生间,当然不是为节约造价,而是心内没有那样的要求。
这也是一种文化——重口腔享受而轻肛门享受。
其实,卫生间、抽水马桶,其意义同厨房、餐厅是不相伯仲的。
中国人对一个人美不美的评价,往往也集中在对面庞的检验上,偶尔说到身材,但都比较粗疏,至于屁股即臀部,那是坚决回避的;但西方人论美人,身材往往放在比面庞更重要的地位,而在所谓“三围”——胸围、腰围、臀围之中,臀围是一点也容不得忽视的。
这也许都正在成为过去。
如今中国新修建的饭店、宾馆及其他公众设施,都设有卫生间了;对美人的品评,也渐及面庞以下;对抽水马桶的重视,也渐渐与对灶盘的重视平齐。所以,当现在我们发现“烟头”又称“烟屁股”因而“头=屁股”时,大概不会觉得好笑了。
头和屁股都在我们一个身体之上,哪样也不能缺。口腔和肛门是消化道的两端,更是哪头也不能出问题。让我们平等对待自己身上的所有器官。
67
抽水马桶即恭桶,在国外一般都叫toilet,据说源于法文,在英美有叫成commode的,我曾问一美国人,为何叫commode?他没从字头、字尾的构成上对我解释,却说:“也许是从它的发明者康明斯的名字转化来的吧。”康明斯(cummings)于1775年获抽水马桶的发明专利,自那以后的二百多年里,抽水马桶基本上没改变根本的原理和结构。
抽水马桶的发明,对人类的意义并不亚于火箭、导弹的发明,真用发明者的名字称呼,也并不可笑。
这还不是“莫以善小而不为”的意思。在我们的观念中,应将排泄一类的事情提升到与制造美酒佳肴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例如城市的地下排水设施,应与城市表面的栽花种草同等重视;工厂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应与其产品的高质优美包装同等重视;居民楼的垃圾倾倒、集中与运走的功能,应与其供水、供电、供暖功能同等重视……凡此种种,都兹事体大,善莫大焉!
68
儿童怕鬼。
少年怕强盗。
中年怕“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笑面狼”。
老年怕孤独。
69
儿童怕天黑。
少年怕噩梦。
中年怕夜短。
老年怕夜长。
70
无聊才读书。
无聊才去看画展。
无聊才进电影院、剧场。
无聊才听音乐。
无聊才自奏或自唱或自奏加自唱。
无聊才同亲朋聊天、侃大山。
无聊才外出旅游。
无聊才同旅途中的陌生人搭话交谈。
无聊才怀旧,才想办法与久不联系的老同学、老相识重建联系。
无聊才画画,才练习书法。
无聊才在工余写诗、写小说、写散文或其他忽然想写的文字。
无聊才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无聊才去串门。
“无聊”并不是个坏东西——除非你不想将它化解。
71
作为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总是要从富裕的地方朝比较不那么富裕的地方流动。
比方,由于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以后比较早而且比较普遍地富裕起来,因此,粤菜开始在北方大行其道,原本北京人是不怎么赏识粤菜的,除了鲁菜和川菜,连淮扬菜都不大吃得开,街上只有很少数量的粤菜馆,如今呢,却几乎每条街上都有不止一家标榜“特请广州名厨主理”的经营“游水海鲜”的粤菜馆,而豪华型的高档粤菜馆的数目似乎也已超过了烤鸭店;许多并不专卖粤菜的饭馆也学着广东饭馆的做派,顾客一坐下来先上茶,而且送上的第一道热菜必是羹汤。
原来,北京街上只有理发店,如今到处是粤式的发廊、美发屋,标榜的都是“特请广州技师”,“蒸汽油,七彩享受”。
t恤原非北京人所惯穿的衣衫,以往的北京人包括年轻人亦很少有名牌意识,如今一入夏季几乎满街t恤,而且年轻人都懂得“梦特娇”、“稻草人”、“彪马”、“鳄鱼”等等牌号,有的还很能辨别真货和水货。
1949年以前和那以后好长一段时间,起码穿衣方面的时髦标准,是朝上海方面看齐;80年代以后连许多上海人也甩头朝广东看了;有人说其实时髦标准来自香港,是香港文化流向广东再朝北浸润,不仅穿衣如此,吃饭如此,美发如此,像歌厅舞榭的兴起,都是这样一个源头和流向。
但时下北京多到令人瞠目的豪华饭店和“卡拉ok”,则绝非香港文化,我去过香港,进过香港的半岛酒家、香格里拉饭店等豪华饭店,感觉不仅数量上远比不上北京,其超豪华的气派也在若干北京拔地而起的饭店之下;“卡拉ok”在香港我简直就没见到过,那是从日本流过来的一种大众娱乐的俗文化,1981年去日本,进过东京的“卡拉ok”,不过印象中似乎也未必有如今北京这样多,在欧洲和美国,据说简直并没有“卡拉ok”这种东西。
这真是奇观:从富裕的地方流向不那么富裕的地方的生活方式,如超豪华饭店,如“卡拉ok”,竟不仅“水流平”,而且这边反倒比那边浪头高。
还有可口可乐和雪碧、肯德基、星球大战玩具、牛仔衫裤、洗水衫裤等等美国文化,也汪洋恣肆地流进了北京;美国肯德基在全世界有数千家以上的连锁店,最大的一家在北京,而且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往南一箭之地,自开张以来,生意一直兴隆不衰。还有一家“加州牛肉面大王”,想来该是华侨在美国加州卖中国牛肉面发了家,现在“外转内”,排队吃那牛肉面的顾客很有享受到阳光普照的加利福尼亚风味的“洋感觉”。
这确乎是超出好不好、行不行、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的一条规律:除非你不开放,只要你开放,就生活方式而言,富裕处的那种俗文化便会率先朝你这里流淌过来。
72
当我们批判一个人,说他不爱国的时候,常常从这个角度说——看,外国人在什么报纸什么刊物什么书本上夸他了,资产阶级的舆论工具怪声叫好,问题还不严重么?
当我们表扬一个人,说他如何为国争光时,也常常从这个角度说——看,外国人把他的成绩载入权威性的《世界名人录》了,给他颁了奖或授予什么学位什么称号了,在什么报纸什么刊物什么书本上给他好评了,他为祖国赢得了声誉,多么光荣啊!
其实,前面批判某人时所指出那些西方舆论工具固然属资产阶级性质,后面表彰某人时所列举的那些标志,又何尝是西方无产阶级或马克思主义者所授予呢?即如我们报纸新闻中多次提到的英、美几种《世界名人录》,就我所知,编撰都相当严谨,但你要究其性质,那么,对不起,当然都是资产阶级性质,而且是正宗老牌。
西方同一份报纸,我们一会儿引其中一篇文章,说他表扬某中国人是“怪声叫好”,以证明此人糟糕;一会儿引另一篇文章,说他讽刺抨击某中国人,“连外国人都说他不好”,亦可见该人之差劲。而我们引出文字说明某中国人为国争光争气的例子,往往又也出现在同一份西方报纸上。
一个中国人该批判你就直接批判,一个中国人该表扬你就直接表扬,除非有特别的原因,我以为不但不必引西方人的话为立论依据,就是作为旁证,也大可不必。
73
一个中国人被西方权威的《世界名人录》收入,我们的报纸当然可以并应当报道。这是一桩中外文化系统中值得一提的事。这说明西方在注意我们,在搜集有关我们的资料。但不必在报道中给人这样的印象:似乎这一收入就意味着达到了“世界水平”,或一定比未收入的同一行业的中国人成就高名气大。这不应成为一个了不得的标志。并且,据我所知,由于长期缺乏交流和了解的历史原因,由于搜集资料方面存在的种种技术困难,西方编撰《世界名人录》的人士尽管心存良善且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对中国以及其他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各行业人士成就的了解,仍不免相当地片面与主观,所以不仅挂一漏万,而且往往不甚准确。
一定要同西方交流。
一定要破除对西方的迷信。
74
年年临近诺贝尔文学奖公布获奖者名单时,都有中国人——不仅是文学界的人士和文学爱好者——叨念:这一回会不会授予一位中国作家呢?颁奖快颁满一个世纪了,该授予一位中国作家了吧?
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小国,人口还不到1000万,我们差不多有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每年秋季竟翘首以盼他们的一项文学奖,细想起来,多少有些气短。
诺贝尔文学奖,确是一项殊荣。历届获奖作家中,大多数确是经得起推敲的优秀作家。我们当然应对这项颁奖抱尊重的态度。
但应化解掉“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什么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作家,翘首以盼我们中国的一项世界文学奖呢?
75
人类发明、制造出了电视机,电视机已开始宰制人类。
一个即使是最不喜欢看电视的人,他的住宅里也总买一台电视机摆在那里;有几个人能够完完全全做到不在电视机前“浪费时间”?
想想我们的一生统共能有多少时间,而我们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竟已占去了多少?还将占去多少!
当代最勇敢的人,便是那家里毅然不买电视机的人。
谁有此等气魄?
76
当今世界上,大概只剩很少的国家和地区,电视上和大街上没有商业广告。
年纪稍大的中国人,都曾在没有广告的环境中生活过。那时候没有商业广告,但有大字报,有大批判。那味道同现在很不相同。
现在广告真不少。电视上的广告有时一连数十条,不少人投书报刊对此加以抨击,但电视台几无改进,照播不误。
有广告的环境,意味着有竞争机会,也有选择余地。广告是诱惑,也常常成为陷阱。人们对广告常常是又恨又爱,又厌又喜,又信又疑,又惊又怕,又嫌其多而滥,又恐其少而无。不管怎么说,广告总比大字报好,广告词总比大批判听来顺耳。
“不要相信广告!”人们互相告诫,但当人们走进商店,到头来还是选购了那从广告上获得过深刻印象的商品。
广告是社会怪物。人们制造了这个怪物,让这个怪物吞噬自己。
当代最勇敢的人,便是那绝对不照广告购买物品的人。
但你也许会说:那是愚勇!
77
30年前,参观过一个轻工业展览会,会场上布置出了一个房间,里面一切物品都是塑料制成:从墙壁、窗框、窗帘,到桌椅、茶杯、茶壶、饭碗、面盆、水桶、糖缸、烟碟、灯罩……当时不仅是我,几乎所有围观的人都啧啧称奇,无比艳羡;我回到家里,还津津乐道地对大人说:“……那些东西全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制造的,神了!要是有一天,咱们家用的也都达到那个水平,该多美呀!”
前些时候,有幸到一家豪华饭店赴宴,去之前,就听说宴请将在一间西方客最欣赏的特殊房间里进行,我走进去一看,原来整个房间的六个立面都用原木镶成的,桌椅也都用原木制成,保其纹理,并不刻意修饰,桌上的餐巾全是手织粗布,盘碗筷子都用真的松木刨剜而成,其他餐器或粗釉陶器,或竹筒截割,餐厅里的装饰品,或藤编图腾,或稻草工艺品,乃至蓑衣蓑帽、瓦釜土瓶……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人告诉我,30年前西方正处在工业化社会的盛期,所以把享受工业技术最新成果作为最高时髦,而如今西方已经处在“后工业化社会”,人们反把享受原始的、质朴的、未经工业化“污染”的、手工艺的自然材料制成的东西,当作最高档的时髦做派。
中国似乎还未进入到“后工业化”状态,但中国实行开放,因而西方最新的时髦浪潮也涌进了中国,不少中国人也激赏从非洲木雕到湖南傩戏面具等一系列的原始味的手工艺品,也总对塑料制品提心吊胆怕用久了中毒,也懂得在挑选罐装饮料时注意它是否标明了“不加添加剂”,懂得吃药最好吃用纯生物制剂制成的药而尽量避免化学合成的药品,也开始鄙弃一度视为高档物品的“的确良”而追求百分之一百“康申”(全棉)的衣衫,也开始理解混纺的毛衫尽管华丽多彩终归还是不如有全羊毛标志的单色毛衫高贵……
工业化社会消费的时髦心理是:“别人已有了,我也得有!”中国大体而言尚处在此状态中。许多中国人购买21英寸以上的直角平面电视机以及多功能的录像机,并不一定是自我的实际需求,而是因为“人家都买了”……
“后工业化社会”消费的时髦心理是:“我要尽量同别人区别开来,我要买到跟别人不重样的东西,最好是‘只有这一件’的东西。”难怪非批量生产的时装和“只此一件”的手工艺品标价令人咋舌。
再过30年,“后后工业社会”又将如何呢?不知道。也许绕一圈,又回到前30年的某种趣味上。
尽管很难,我以为一个中国人应当不受上述所谓“世界性消费潮流”的宰制,而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状况和实际需求以及自己的真实趣味,去选择自己的消费品。
78
据说西方某国破世界纪录获金牌的游泳运动员的教练自己并不会游泳。
又据说西方某国高薪聘请的足球教练能训练出夺金杯的球队,自己却简直不会踢球。
这说明世界上各种行业各个学科都已走向分支化、精微化、尖端化,游泳教练与游泳运动员是两种职业,足球教练与足球运动员也又是两种行当,再不要把他们混为一谈。如今医院里一位临床经验很丰富的内科大夫,他可能就完全不能操纵b超机或ct机给人查验,检验与治疗已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医学部门。
过去人们常常嘲笑一个知识分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个大学生分不清麦苗和韭菜会被视为天大的笑话和不能原谅的耻辱。那是因为过去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社会,一切知识都围绕着农本位旋转运作,在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不懂农耕,分不清麦苗韭菜兰草,当然是个昏蛋。但现今的中国,农业固然仍是基础,却已全方位地进行着快速的发展,就是农业本身,也日渐机械化、科学化,一个专门研究作物学的知识分子分不清麦苗韭菜固然不应该,一个专门研究机械铸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无妨分不清,一个专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科学家只要他在那研究项目上有所推进,他就是再分不清更多的农作物,我们也不必讶怪更不应责备。
倒是懂不懂英语,会不会操纵电脑、编制电脑程序,渐渐成为替代“分不分得清麦苗韭菜”的新标志,以衡量一个知识分子“够不够格”了。面对这一新的现实,无论我们有何感想,乃至反感和愤懑,却也不得不——尽量攻下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尽早熟悉电脑!
79
没有珠走玉盘般的华贵思绪,只有宛如干豆荚裂开后蹦出豆粒那样的一些零星感想,灯下拾豆,居然也成一钵,敝帚自珍,存以备用——或煮食,差可强身;或播布于土中,则生根发芽,蹿藤举荚,再生鲜豆,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