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同意刘操南同志这一论点,即认为妙玉所续的“凹晶馆联诗”乃是一篇自述。我们不妨回溯一下当时的情况。其时正为中秋佳节,月明风清,人间万户分饼剖瓜,这就难免要引起桂荫仙子的乡情思恋。偏贾母有这般雅兴:
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眼看着近在咫尺的尘世乐趣与己无缘,妙玉大概是在蒲团上有些坐不住了。
妙玉笑道:“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顺脚走到这里,忽然听见你两个(湘云黛玉)联诗,更觉清雅异常……”
可见我的看法不错。别人赏月,她也难耐寂寞,更哪堪“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一个清夜独自步月的畸零人,一个被尘世抛弃和忘却了的人,像幽灵一样在洒满银辉的大观园林间曲径上踟蹰,听到另外两位即将被痛苦毁灭掉的不祥哀音(请参看拙文《史湘云是禄蠹吗?》,见《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四辑)——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样的绝唱,使妙玉联想到自己的惨痛身世和难以告诉的幽怨,当然是很自然的。
她平时没有这样的权利和机会,适逢此时,焉肯放过?此情发之于心,如骨鲠在喉,不吐便会闷煞这位被埋没了的才女,这被无情的现实扼杀了自由、幸福、爱情和理想的人!于是她开口续诗了:
香篆锁金鼎,脂冰腻玉盆。
篆被闭锁在黄金鼎炉中,肌肤上冰雪一样的膏脂涂抹在白玉盆上[似有三重意味:(1)为湘黛凄苦颓败的诗句翻新作引;(2)写自己昔年的尊荣华贵;(3)亦有栊翠庵中金鼎玉盆幽禁丽质的“闷气”]。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暗咽的箫声(这是作诗,箫自可代笛)在夜空中回荡,更使人增添了莫名的凄楚,(从沉思中醒来)我的被褥还由侍儿在温着,绣着文凤的床帐空落落的,画着鸳鸟的彩屏是那样寂寥!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萤行沼,还登寂历原。
再也无法保持蒲团上的清静,我踏着露湿苔滑的林间小道,冒着深夜的寒凉,漫步绕过流萤飞动(中秋时此景仍有)的池沿,登上被死一样的寂空笼罩了的高地。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呀!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嶙峋古怪的奇石像一群狰狞的鬼神在格斗,千姿百态的古藤老树仿佛蹲伏着要扑上来啮人的猛兽!
赑□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但也不能说到处都是令人颤栗的恐怖)那托碑的石龟、庙檐角的蛛网上都已能看到曙光的微明,树上的鸟儿扰攘鸣晨,哀猿在为秋雨引吭长啸呢!(似暗含湘黛联诗)
岐熟宁忘径?泉知不问原(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唉!还是归去罢!(这些都不属于我)我哪能忘记自己的来路?我知道自己的归宿!你听,寺里的晨钟在召唤我,它和稻香村的鸡鸣声在唱和呢!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你们二位诗人啊(湘黛),兴致既然这么高,为什么曲终竟以悲结?如果没有深沉的忧思,又何必这样烦恼?但我呢?郁结的芳情只有用自己的柔肠去消化,即便有雅趣,又去向谁诉说?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一夜就这样过去了,不必说什么倦劳,把茶烹起来,我们细细品论一下自己的诗罢。”
妙玉续诗这样译法似乎比较恰当。
诚如是言,岂不连我自己也承认妙玉是个“嫠妇”了么?这是有必要说明一下的。尽管这段续诗屡隐屡显进行寡妇兴比,申述寡妇感情,我以为它的全部涵义在于妙玉竭力要说明的并不是“我是个孀妇”,而是“像孀妇一样的我”。这是一位貌似神仙清高的怨女在表述她的恨心。她品味着本来是用于启发人的宗教觉悟的晨钟,联想到的却是住着寡妇大嫂李纨的稻香村鸡鸣,稻香村尚有生活的乐趣,而妙玉却只能像嫦娥一样被“栊”在碧海青天的月宫里消磨无穷无尽的长夜。
妙玉的续诗与林黛玉史湘云的联诗在格调上是不协调的。内容与形式、感情和理智上的突然变化,引起整首诗布局构思的突变,因而读起来有点“怪腔怪调”。这不奇怪,她既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想替别人的不祥之语翻兴,又无法遏止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比别人还要深的愁思的欲望,这个难度大大超过了她的才力。这样,黛玉湘云自然流畅顺势而下的诗,犹如小溪中突然放进了一块大石头,漫无边际地横溢起来,不免给读者造成“怪谲”的印象。至少妙玉诗句的意境与所思维的形象,我看不能不说与楚辞《招魂》《招隐士》等篇有极其相似之处,其中自也不能排除劝讽湘黛二人的动机。即以《招隐士》篇,中有:
嵚岑埼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霏;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羆咆,禽兽骇兮亡其曹。
这还不是“石奇鬼神搏,木怪虎狼蹲”的一幅详细写照?紧接着的是什么呢?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对妙玉的续诗,以我之力只能暂谈至此了。
刘操南同志在《身世》一文中为了将姑娘变成寡妇,使他的“很少这样理解”的观点不至于只有妙玉续诗这一孤证,不惜屈正枉法,竟将脂本“芳情只自遣”擅自改为“苦情只自遣”。这本来就有点过分,更令人惊讶的,他又以程乙本“为乞孀娥槛外梅”为据,反过来证明脂本“为乞嫦娥槛外梅”的不宜。这种用谬误来证明真理的“谬误”的论证方法,真乃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