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朝山会馆左边的建筑物,名为“信徒服务中心”,早年是为了避免信徒来到山上,分不清东南西北方向,能有个询问的地方而设立的,这里也备有简单的茶水服务。
后来到佛光山的人越来越多,我认为有必要为信徒建造一个更大的房子,以便提供更多的服务,可是当初佛光山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建筑,因为西山有一条水沟,于是我就在水沟上填土建了一栋房子,如同宝桥横跨两座山丘,这栋房子也是跨越了此岸和彼岸。建好之后,我就将这栋房子命名为“檀信楼”。
檀信楼,信徒活动的场所,一九九一年九月建
“檀”,就是信徒,过去佛教称信徒为“檀家”、“施主”、“檀那”。佛光山的“檀信楼”,顾名思义,就是一座专门提供信徒使用的大楼,里面有千人的集会堂、可容纳五百人的斋堂,地下室有十几间教室,可作为小型座谈、会议、谈法论道、禅坐之用,举凡信徒来到山上,都可以使用这些设施。
檀信楼发挥了很大的度众功能。尤其佛光山开山之后,海内外信徒经常都是集体上山参加活动,我们在户外没有太多的座位可以让他们休憩,再加上天气有时阴晴不定,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之后,也就有一个室内集众的地方了。
说到信徒聚会,早期,因为年轻、体力好,只要有团体愿意听闻佛法,我都会满足大家的需要,几乎是来者不拒。对方是工程师,我就和他讲建设;是文学家,我就和他讲中国文学;是音乐家,我就和他讲佛教的梵呗音乐;是雕塑家,我就和他讲佛像的雕塑。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来,我都愿意为他们介绍佛经里有关士农工商的道理,大部分的人听了,也都是欢喜而归。
当然,为了常常要给人欢喜,我就必须想出很多的方法,把佛法推展出去。所以,我很感谢海内外的信徒们,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是他们助长了我的进步,增加了我的人缘。我生长在贫穷的家庭里,没有读过书,但是仰仗佛陀的光明,也能有因缘和这些优秀的人在一起谈论佛法;因此,我的愿望就是让佛法普及于世界各个角落,让大家都能打开心门,增加信心,丰富人生。
现在檀信楼除了接待信徒以外,机关团体来山,也可以借用场地播放影片、表演、举行游艺聚会等等。我觉得,佛光山虽不是极乐世界,但是大家确实都很努力地做到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