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做空中国,与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有关。初看起来这有点牵强附会,但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因为特别爱面子,所以在推出有些措施时犹犹豫豫,白白错失良机,还美其名曰“吃亏是福”,打马虎眼。
中国对外资的做空过于麻痹大意
一般认为,任何对冲基金的力量都没有一个国家的力量强大。其实不然。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模糊认识,才导致我国对全球对冲基金的冲击力重视不够,导致对做空中国的力量重视不够。在这其中,就有面子因素在内。如果因为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就因此忽略对冲基金做空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正常轨迹的不良影响,实在要不得。请记住“富可敌国”这个成语。
2011年9月26日,英国伦敦金融交易员阿莱西奥(alessio rastani)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采访时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全球对冲基金几乎所有交易员都知道“股市要完蛋了”,“欧元区领导人到底在折腾什么,我们一点也不关心。他们到底要砸多少钱?到底要怎么救经济,我们根本不care(在乎),因为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趁着这个混乱的局面,能捞多少是多少。就我个人来说,我三年前就在梦想着这样的时刻了。我必须得忏悔,因为我每天晚上上床时都在祈祷:赶紧再来一场衰退吧。” 1
据说,英国广播公司主播一听此言,简直被吓傻了。这时候,34岁的阿莱西奥干脆继续爆料说:“统治这个世界的不是各国政府,高盛才是。不过高盛才不在乎那些救市方案,也不在乎什么纾困基金。”
电视访谈内容播出后,英国媒体当即炸开了锅,而阿莱西奥也因此一夜走红。当记者就此采访美国高盛集团时,高盛集团发言人表示,他们不愿意对此发表评论。
阿莱西奥在随后接受《雪梨晨锋报》采访时回应称:“人们不应该把我当成敌人,应该视我为朋友。我很乐意为他们指点迷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和我一样从市场动荡中大赚一笔。”
他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他绝对没有说谎。他说,2008年和2009年早些时候是他最成功的时候,当时的市场真是棒极了,至于他究竟赚了多少钱,只有他自己和税务局知道。
无论阿莱西奥在这里是一不小心说漏了嘴还是夸大其词,面对做空中国的对冲基金,我国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才是。小心驶得万年船。
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国际舆论在纷纷制造“中国经济缺陷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金融部门“尽管现有结构促成了高储蓄和高流动性,但它也带来了资本配置不当和产生泡沫的风险,特别是在房地产业”的观点,更是成为它们滔滔不绝的谈资;另一方面,全球对冲基金云集香港,美国华尔街也在蠢蠢欲动,香港经济又在逐步走向衰退,国内“温州贷款风波”也与对冲基金狙击中国有关。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冲基金做空中国正在进入做空人民币阶段,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害怕被做空的实质是信息不对称
全球对冲基金虽然在全面做空中国,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从中看到这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意气用事、满腹牢骚,否则就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我国公司从中吸取教训。遗憾的是因为爱面子,使得我国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一般认为,在对冲基金做空中国的背后,反映了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是,就在中国概念股“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表示“美国市场真是令人无法理解”时,就有不少人愿意从更深层次上来思考问题的实质和我国应当吸取的教训。
例如,同样有过被做空经历的“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就认为,不能对遭遇做空说“难以理解”,这样的心态无法让中国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融资平台。天马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康晓阳则认为,做空实际上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市场交易方向,不能称之为“邪恶”。他认为,“资本的属性是逐利,如果这也称为邪恶的话,那什么才是正义?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市场,不是教堂,多与空的分别,只是方向不同,无所谓正或邪,更没必要上纲上线。”事实证明,上述观点得到多数人赞同 2。
有人认为,这次对冲基金做空中国之所以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股市中缺乏做空文化造成的。从道理上说,如果投资者不看好一家上市公司,就应当通过“看空”、“做空”这种更加直接、更加对等的操作手段来加以应对;可是在我国股市中,这种操作手法却得不到制度的支持。更不用说,即使我国股市中对看空的批评,也是含蓄而隐忍的,根本看不到像“浑水研究”、“香橼研究”这样发布质疑报告,让人感到面临的是一种“死亡之吻”。
除此以外,有些市场操作行为是不是属于“做空”乃至“恶意做空”,首先应该从如何界定“做空”中引申开来。如果连“做空”和“恶意做空”都无法得到很好的界定,就称这些机构在编造谎言扰乱市场,就未免过于武断和情绪化,也不会达到应有效果。
对此,美国华尔街著名分析师乔恩·奥格就针对“浑水研究”的行为认为,“只要所陈述的内容不存在故意扭曲事实,只要该机构对其仓位的披露坦诚真实,从技术上来讲,就不存在严格的违法违规。”
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公司雪球财经分析师ricky也同样认为,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监管权力主要是交给市场的。除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交易所,媒体、调研机构、对冲基金、律师事务所、分析师、个人投资者等等都能参与。一旦发现有上市公司在弄虚作假,市场就会用脚来投票,而这种完善的做空机制也给打假者提供了利益动力。
也就是说,无论这种行为是不是做空,如果没有充分证据驳倒对方,单靠“唱空”和“做空”是做不空的,真理在市场手里。
那么既然如此,又怎么来判断现实中存在的市场操纵行为呢?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认为,国内投资者与其说反对做空,不如说是他们更担心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不公平。因为虽然有许多公众对于对冲基金做空中国概念股表示愤慨,但同时他们更希望国内股市也能推行这种做空机制,以便自己也能用脚投票。
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这种做空是不是“邪恶”并不是最重要;投资者时时受制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庄家通过释放谣言来操纵市场,才是更可恶的。普通投资者之所以对做空和做多机构颇有怨言,实际上恰恰反映这些散户投资者对信息不对称的忧虑。
值得一提的是,做空常常会操纵市场,可是做多的操纵作用就被有些人忽略了。正如温莎资本合伙人简毅所说:“发布利空致使股价暴跌就定性为恶意操纵股价,那发布利好、强化粉饰预期致股价暴涨是否也算是操纵股价呢,进行道德层面评价难道这就不算是恶意?”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国内投资者之所以对“浑水研究”、“香橼研究”这样的外资机构以及它们的商业模式存在非议,一定程度上来自我们面对“批评”时的心态不同。
而一些呼吁在我国建立做空机制的声音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上同样需要更加严谨和勇敢的质疑精神,需要更有效的监管、更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更高素质的投资者,需要更加开放宽容的证券文化。
美国或许从来没把做空中国当回事
就在我们今天讨论对冲基金或者美国立体做空中国时,或许对方只是把这种做空行为作为一种试探工具。当然,这种试探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一直就存在。美国人最擅长“打一巴掌揉三揉”,这样的把戏在他们身上运用得恰到好处。长期以来,美国就摸透了中国人的脾气——只要面子上还过得去,即使自我感觉亏大了,也还最终没什么问题。
遗憾的是,我国把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感受看得太重了,以至于有些不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内功”在哪里。
例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被看作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国政府作出了许多让步。从1986年7月10日我国递交复关照会开始,到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历时1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对此感慨说:“我们已经谈了15年……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 3
可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得到的又是什么呢?2011年12月11日,国家主席***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透露,在这10年间我国对外提供各类援助款项1700多亿元人民币,免除债务300亿元 4。
当年促成中美建交的有功之臣、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2011年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从来就不认为中国是个威胁,在中美合作面前,汇率之类的争端微不足道。” 5请注意,吉米·卡特的这种观点在美国很有代表性,说明美国人从来就没把中国当威胁;他们口口声声称威胁,只是为了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已。
而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则发表文章,用略带欢呼的口吻评论说,应该客观地看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错”——从国际贸易方面来说,各国消费者都从廉价的中国产品中获得了巨大收益;中国的经济增长为其它国家的出口创造了巨大市场;中国现存的贸易壁垒,也往往被人为夸大——“让我们庆祝中国入世10年吧:由于中国的加入,我们更加富有。” 6
依然回到国家利益上来说。虽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创伤,可是美国各方面的基础依然扎实,依然是全球科技实力最强、最富裕、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在这次危机中可以看到,美国在拼命地储备石油、森林以及各种矿物资源,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却越来越依赖于泡沫越吹越大的房地产业……这样的经济增长,除了面子好看一些以外,实在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具体到眼下的做空中国来说,无论对冲基金如何做空中国,对于我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对冲基金从房地产业中撤走,那就将房地产价格降下来,降到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都能住上舒适的住房为止,这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届时对冲基金再杀回来抄底,我国只要把篱笆墙扎紧就行了。
想当年,日本、阿根廷等国都因为资产泡沫被对冲基金做空,但归根到底“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被做空,并不是做空力量如何强大产生了危机,而是自身国内出现了问题,是国内危机的一种转嫁。
再说了,仅仅半年之前西方各国还在千方百计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就坚决不要因为暂时的做空人民币、迫使人民币汇率贬值就被搞得晕头转向,否则就正好上了对方的当。抛弃一切虚荣心,专心致志地搞好国内建设,就不用过多担心被做空,也就更不必发这么多牢骚话。
1 《全球市场将崩溃!世界领导人阻止不了这个局面》,环球通讯社,2011年9月29日。下同。
2 李勇:《分众传媒遭遇浑水:不道德的做空?》,证券时报,2011年11月25日。下同。
3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15年“黑发人谈成白发人”》,中央电视台,2009年9月15日。
4 《中国近10年对外援助1700亿》,新华社,2011年12月12日。
5 曾颂、刘薇等:《美前总统:汇率争端微不足道,从不认为中国是威胁》,羊城晚报,2011年12月11日。
6 《英媒:西方因中国入世而更富有》,新华网,2011年12月12日。原文题为《灰度》,刊于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201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