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有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要纸上谈人我,笔影蘸干洞庭湖。”禅是需要去实践的,而不是在嘴上谈论的,古代禅师的棒喝,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是在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是在修禅。这些典型,都留给后人很大启示,现分叙几点,让大家透过这些方法,真实去力行,与禅心相应。
(一)用疑探禅
世界上大部分宗教,重视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怀疑的态度探究教义,但是修禅在入门时,首先需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禅门,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没有疑情,则无所用心,绝不会有开悟的时候。疑情不破,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毫厘失念,一切结果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故先提起疑情,再破疑情,就能彻悟禅的真谛了,“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学禅的人去找资料写论文,它只不过是要提起禅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用思参禅
疑情起了以后,要进一步用心去参,所谓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随时随地,用全副精神去参,并不是在打坐时才用心参禅,这么追本溯源的怀疑下去,追问下去,一直到打破砂锅问到底,则豁然大悟。这种开悟的境界很难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就如念佛法门不用思想,只要专心一念,念持佛号。而禅门所设的“公案”、“话头”,都是为了让参禅者提起疑情而设的,用疑来启悟,让修禅的人,努力去参究,等到机缘成熟,自然能发出悟道的火光!
(三)用问学禅
在参究话头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追问下去,好比擒贼穷追不放,自然能抓到头目,获得开悟。或者师徒之间的相互问答,也能够触发禅机,自己参禅时,也可一直追问下去。例如问念佛是谁?是心念吗?心又是谁呢?如果心是我,那念佛的口就不是我了?如果说口是我,则礼佛的身就不是我了?你说身也是我,则瞻望佛像的眼就不是我了?如果这样追问下去,眼也是我,口也是我,身也是我,心也是我,那究竟有几个我呢?……如此追“问”下去,必能入禅。
(四)用证悟禅
禅,虽然从“疑”、“思”、“问”入手,但是最后的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仍然需要我们亲自去体证。禅,不是口上说,不是心里思,不是意中想,而是这一切的完全放下。那时候的境界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好比我们饮水,自知冷暖。这“疑”、“思”、“问”所得到的禅意,好比初一微明的月牙,而实证所得到的禅意,好比十五皎洁无亏的月亮,通体光明。从这方面看,禅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超越世界。
用疑心参禅,用体会参禅,用问道参禅,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我们在世间生活,其实均在矛盾妄想之中,所谓随生死之流而不息,如能明白洞水逆流,那即是平常显现,千疑万问,倒不如持有一颗平常心。
总之,流动的溪水,是禅的音声;青青的杨柳,是禅的颜色;莲花的心蕊,是禅的心。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可以说,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无一不是禅。
1976年10月讲于高雄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