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禅学与净土 §二、禅的内容

那么,禅是什么呢?据青原行思禅师说:禅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心不是分别意识的心,而是指我们心灵深处的“真心”,这颗真心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却又呈现于宇宙万有之中。即使是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到处充满了禅机。

唐朝的百丈禅师最提倡生活化的禅,他说挑柴担水、衣食住行,无一不是禅,所谓翠竹黄花,一切的生活都是禅。可见禅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禅是离不开生活的。

古今禅门公案皆是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的划一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来推敲,往往会发觉“公案”之违背常理。

禅是离语言对待的,是不可说的,一说即不中。虽然,究竟的真理固然不可说,但是对一般人如果不说,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所以,禅宗的语录特别多,就是这个缘故。现就禅的内容特色列举几点,作为入门的契机。

(一)禅与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辅助始得成佛,而禅宗则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如净土法门持诵佛号,密宗持诵真言,都是祈请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后得度。在禅门里有一警语“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方法。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有人问赵州禅师:“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赵州禅师听后,站起来说道:“我要去厕所小便。”

赵州禅师走了两步,停下来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从前有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到那个地方时,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乃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家的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当他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亲告诉他说:“这种功夫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应变的能力、偷的功夫,而这种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这一则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实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禅师们常常将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在禅门中可说是教学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二)禅与知识

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并且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

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着。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他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含义。

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此是何物?”

神会接口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为然,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了,偏偏你又要指一个名相(佛性)出来,这岂不是多余?禅的教学是绝对否定一般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掺杂其中。

佛门中,被人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禅师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藏经,到南阳耕种。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就是药山禅师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禅师的原因。他要让智闲禅师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禅宗特有的。这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此即禅的另一项特色。

(三)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己此身的温饱,可是这个“身”是什么?

禅师说:“拖着死尸的是谁?”

这种问题,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生活,却也常会枯萎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闭锁了本具的智慧。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是现代人类的悲剧。事实上,人们已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有部分改善,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仍无法完全解决。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的萎靡。

禅并不是放弃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有了禅,便能“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圣凡相通的。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坐拥三千大千世界的富有生活!

(四)禅与自然

禅,是自然而然,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是。

今天的人类,与自然站在对立的地位,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日常生活的一切,靠人为的机械操纵,而渐渐走向僵化、机械化。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产生空虚,而感到烦忧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禅,如天上的白云,任运逍遥,不滞不碍。

(五)禅与幽默

悟道的禅师,不是如我们想象中一般的枯木死灰,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更具幽默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因此,纵横上下,随机应化,像春风甘霖一般地滋润世间;有时具威严,有时很幽默,这正是禅门教化的特色。

温州玄机比丘尼,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问她:“从何处来?”

“从大日山来。”

“日出了吗?”

“如果日出,早就溶却了雪峰。”(意思是说,如果我已悟道,那么盛名必定远远超过“雪峰”,哪需向你请教?)

雪峰禅师又问:“叫什么名字?”

“玄机!”

“每日织布多少?”

“寸丝不挂。”

雪峰禅师心想,你真有这个本事吗?于是当玄机比丘尼身走出门时,雪峰禅师随口说道:“你的袈裟拖地了!”

玄机比丘尼一听,猛然回头,雪峰禅师大笑说:“好一个寸丝不挂!”

唐朝代宗时,权震当朝的宦官鱼朝恩,一日,问药山禅师:“《普门品》中说‘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请问什么是黑风?”

禅师并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气地直呼:“鱼朝恩!你这呆子,问这个问题要做什么?”鱼朝恩听了勃然变色,正要大怒,药山禅师笑道:“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另外,灵训禅师参访归宗禅师,问道:“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不可告诉你,因为你不会相信。你如果相信我说的话,过来我这儿,我告诉你……”

然后他细声贴耳地告诉灵训禅师:“你就是佛。”

从这些公案,可以看出禅师弘化教导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里,禅多么活泼!禅多么睿智!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