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这首诗是描写唐朝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问赵州禅师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人’?”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
赵州禅师回答:“会坏。”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如果‘这个人’会坏,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
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
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觉得非常怀疑。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回答的话是否恰当,因此终日惴惴不安,无法安心。于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赵州禅师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为了心中的一个问题不能明白,无法释然,80岁的赵州禅师不怕路途颠簸,四处寻找真切的答案。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向外界追求,无须到心外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我们迷乱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很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佛门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的确,一个人必须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辱毁誉,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束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
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更需具备求真的热忱。好比赵州禅师为了一句话,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答案;这种求真的精神,正可作为世人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