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全局性、长远性、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思维能力,是决定其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总书记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既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地担当统揽“四个伟大”时代使命、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战略的失败是最彻底的失败
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是顶层设计,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胜负结局,战略一旦错误,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战略误判,不战自败。我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战略谋划问题,“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等思想,无一不在强调战略谋划的极端重要性。诸葛亮“未出茅庐,知三分天下”的战略远见,为世人称道;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战略失当,令人惋惜。这些都启示人们,做好战略谋划,事关事业成败。我们党历来重视战略思维,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准确判断内外形势,及时抓住战略机遇,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明确提出战略任务,适时实现战略转变,成就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丰功伟绩。回顾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每一次决定命运的关键转折,无不源于科学准确的战略判断;每一项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无不让曲折的改革进程迎来柳暗花明。正如有的学者所总结的:“战略思维是中国发展奇迹的精髓。”当前,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要维护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和安全环境,在激烈竞争特别是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更需要党员干部运用战略思维来思考问题、把握大势。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将之道,谋为首。”作决策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增强决策的前瞻性、学科性、全面性,就必须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新时代党员干部熟练掌握了战略思维的思想方法,就具备了深谋远虑、指挥若定的工作本领,就能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增强“识势”之明、提高“布局”之能、掌握“干事”之道,牢牢把握谋划和推进工作的前进方向,从而指挥得当、协调有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从时间维度上长远考虑,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从空间维度上全局谋划,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从系统维度上的整体布局,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从而真正成为所分管工作的“战略家”和“战术家”。如果不注重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做工作往往就会“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吃败仗、受损失。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总书记在西安考察时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大者”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而“国之大者”则事关方向方位、关系关键要害、影响行稳致远。只有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才能站位高、视野宽、胸襟广,才能拥有大格局、大担当、大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自觉站在“两个大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对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人民群众期盼什么、需要什么,想透彻、研究清楚、做踏实了;要把准重大立场、重大原则、重大利益,树立善审天下之势的全局观念,强化着眼未来发展的前瞻意识,善于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战略应对和战略实施中抓住重大关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始终把握工作的正确方向,通过重心、枢纽和关节,游刃有余地把握全局和整体。
(二)好战略要有好的战术支撑
战略是决定全局的策略,战术是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战略是宏观、战术是微观,战略指导战术、战术为战略服务,战略为战术奠定基础,战术为战略提供路径,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可行的战术,再好的战略都是空谈。有了“好工笔”,才有“大写意”。***同志曾说:“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这就启示我们,既要重视宏观的战略部署,又要在一个个具体战术上倍加重视。可以说,战略的生命力在于战术的实施。有了好的战略,还必须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好战术,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特点,把战略细化分解成可执行、可操作的若干环节和具体任务,对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组织方式、措施方法提出具体清晰的要求,形成可操作、能落实的办法,让战略精准落地、取得实效。***总书记指出,工作“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脑过千遍,不如手干一遍。新时代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既要懂宏观战略的谋划,也要会微观战术的实施。战略上举重若轻,战术上举轻若重。举重若轻,通常用来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举轻若重,则比喻做简单的事也很认真,周密谨慎、注重细节、尽善尽美。战略上若不藐视,就会被吓倒,从而失去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战术上若不重视,就会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招致失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谋划决策上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在狠抓落实上要有具体周密的严谨态度。“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领导干部既要能身在“最高层”登高望远、总揽全局,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行事,谋定而后动,实现“中军帐运筹帷幄,一盘棋车马分明”;又要站在“此山中”主动接地气、察实情、办实事,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全球视野推动治理变革,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观大势、谋大事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相互关联程度前所未有。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新时代领导干部强化战略思维,不仅要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而且要放眼世界,以全球的视野看待中国问题,在比较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把握新机遇、构筑新优势、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2013年12月31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实施战略的自信、意志和决心。面对风险与挑战,能不能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是检验领导干部政治品格的试金石,也是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压舱石,是领导干部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素质和能力。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一个战略,即使站位再高远、预想再全面,如果得不到稳定实施,就会走样变味、事与愿违,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而要保证战略得以稳定实施,就必须保持泰然自若的战略定力。当前,随着国内改革向纵深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改革的敏感程度前所未有、复杂程度世所罕见;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局势复杂多变,“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频发生,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准确地把握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从形势和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创造条件、驾驭全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握战略主动,赢得发展先机。***总书记指出:“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只有掌握了主动权,才能让乾坤皆随我转,才能万事皆如我意,自然也就有了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时刻面临危机和挑战,处处充满曲折与坎坷。只有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才能从容不迫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党员干部要增强战略自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善于从长远角度看待当前形势,从全局高度看待未来目标,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始终保持工作方式方法上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创新性。要争取战略主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积极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形势向有利于我的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