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思维,是指运用一般原理分析和说明特殊或个别对象、现象的逻辑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个别的思维运动。人们把一般原理运用于特殊现象,获得了新的知识,就更深刻地认识了特殊现象。它不仅可以使人们的原有知识得到扩展和深化,而且能够让人们作出科学预见,为新的科学发现提供启示性的线索,使科学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掌握演绎思维方法,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使之落细落实落地,取得成效。
(一)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与个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要通过个别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个别也离不开一般,个别总是一般(同类)事物中的个别。科学的认识总是从观察个别的事实开始,经过抽象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然后再用这一原理说明具体的个别的事实。对此,***同志深刻地指出:“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在发展,理论也要不断接受实践检验,与时俱进。胡适先生说,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是指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通过分析事实存在的各种原因,从而提出一种理论解释;小心求证,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验证,即反复用事实验证理论是否能被推翻。只考察事物的共性,不考察事物的个性,只研究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考察共性和个性的对立,就会导致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做到既不违背原则,又符合本地区的实情。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又是领导科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推进工作、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原则上的坚定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的辩证统一。脱离原则性讲灵活性就会变成相对主义,使工作偏离正确的轨道,而因小失大,误入歧途;脱离灵活性讲原则性就会变成机械主义,脱离现实,走入死胡同,最终完不成工作。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把准方向、抓住关键、张弛有度、活而不乱,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关联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有效的领导方法,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群众路线在领导方法中的具体运用。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党在实践中对这种领导方法不断进行丰富,如,试点示范、抓点带面、蹲点跑面、抓两头促中间等等。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掌握好这种领导方法,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工作。
(二)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
***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归根结底是解决现实问题,对干什么事、创什么业要心中有数。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不断变化,但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解剖麻雀”、抓好典型,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实现从无知到有知的升华。依靠群众查找问题。***同志指出:“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入深山方能采好药,临深池才可钓大鱼。人民群众处于实践第一线,对问题的感受更直接、更准确,对情况的了解也更详细、更透彻。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真心和群众交朋友,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把复杂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才能找到人民群众的需求,找准隐匿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问题。通过对比找到差距。比较是唯物辩证地分析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的方法很多,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要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善于在比较中发现和研究问题,找准差距和努力方向。比如,与政策法规比较,可以找到本地区本行业本岗位执行落实上的差距和问题;与先进地区和先进人物比较,可以找到工作理念、方法路径、实际效果等方面的差距和问题。运用理论分析根源。任何问题的产生和存在都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领导干部要学会“解剖麻雀”,善于从具体问题入手,以科学的理论为武器,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对调查材料的深入研究,开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剖析,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优点与缺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进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提炼出规律性认识,形成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工作方案。
(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哲学在古希腊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学哲学可以使脑子更灵活、更有穿透力。学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在从事学问研究的时候,有更高一层的形而上的思考。就像20世纪2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说的,“身在故纸堆中,心在瞭望台上”。《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说,政治舞台给一个官员提供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观察社会、研究问题的制高点,是磨炼人格的砥石、培植业务之树的土壤和酿造思想的工场。这就需要锻炼和培养看到一个现象,就能够举一反三的联想能力。要拓宽知识基础。《礼记》里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识的多少和自我感觉成反比,越有知识的人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感觉自己学问大。欧洲有个“无知的圣人”,就是苏格拉底,他说,他除了确切地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之外,别的一无所知。领导干部要补齐知识短板,锻造能力长板,完善素养结构,做到又博又专。学问马虎不得。荀子说:“学不可以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学问从何而来?除了社会实践外,那就要读书。中国古人做学问讲究“博”和“约”,有人主张由博而约,就是从多到少;有人主张由约而博,就是从少到多。鲁迅给一个年轻人写信,说读书好像蜜蜂采蜜一样,各种花都落一落,这样的蜜营养才丰富。既讲道理,又摆事实。讲道理就是分析和概括,就是演绎和归纳。党的理论从来就不是空洞的理论,它植根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来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并且指导丰富的社会实践。理论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既教人们怎么看,又教人们怎么办。因此,党的理论教育必须紧扣社会实践。既要说明它实践的根,又要说明它实践的源,还要说明它实践的指导意义,让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领导干部要通过理论的说服与引领,把大多数人紧密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断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