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新时代高素质党员干部三十六种思维 十 和谐思维

和谐思维,是指从和谐的视域出发,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突出和谐性、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以追求事物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谐思维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矛盾双方的适度协调。和谐思维所体现的这种勇于直面矛盾、化解矛盾的精神内涵,正好与我们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相吻合。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谐思维,不断增强直面矛盾、解决矛盾的能力。

(一)万事和为贵,和则百业兴

和谐思维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和谐,从本质上说,就是某个系统和事物一种结构合理、内外协调、上下有序、功能优化的状态。它是系统和事物要素之间关系的平衡、力量的平衡,各要素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形成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和谐体现为人内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宣传的“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一”等思想,都是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体现。从古至今,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为贵等传统思想,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我们党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把“和谐”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积极维护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和谐融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世界各国和谐共赢,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把追求和谐作为干事创业的最大追求,做到内心和谐,自信从容、自我激励,收放自如、进退由心,正确看待个人进退留转;与人和谐,待人诚恳宽厚,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建共进共享;与自然和谐,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友好;推动国际和谐,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天下大同等和谐思维。

(二)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事物之间的和谐程度,使各类事物结构合理、兼容共生、和谐有序;而各类事物和谐共荣,又可以促进发展的可持续,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和谐与发展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发展与和谐的关系,提高和谐发展的本领。发展是和谐的根本。管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木桶效应”,即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和谐就是要补好最短的“木板”,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各方面建设互促共进、和谐进步,实现全面发展。***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又特别强调,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领导干部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谐是发展的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发达、文化欣欣向荣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社会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改革才有基础,发展才有前提。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内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只有始终保持一个和平稳定、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才能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使命。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善于认识和化解工作中的风险和矛盾,努力营造和维护和谐的良好环境,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作保证。

(三)和谐不是“一团和气”

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然而,有的人片面地理解和谐的含义,以为一讲和谐,就是要你好我好大家好,逢人点头哈腰,靠“一团和气”,正确的不敢坚持,错误的不敢反对。对于这种所谓的“和谐”,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和谐不是回避矛盾、否认差异。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中发展进步的。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的统一。追求和谐,绝不是回避矛盾,不承认差异和矛盾,幻想“无矛盾社会”。恰恰相反,追求和谐,正是以承认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如果一味地回避矛盾、躲着问题走,矛盾和问题不但不会自行消失,相反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矛盾会越来越尖锐,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和谐应该是包含差异的相对和谐,是交织着竞争的活力和谐。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增强直面矛盾的意识,在矛盾面前迎头而上、不回避困难、不虚与委蛇,要正视矛盾,千方百计解决矛盾,巧于化解矛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社作出应有贡献。和谐不是抛弃原则、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不讲是非,放弃的是正确和正义,损害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助长的是歪风邪气。如果沆瀣一气,臭味相投,那就成了小人之“和”,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狼狈为奸。有的党员干部,以和谐之名,对违反党的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不敢“言”,态度暧昧,睁只眼、闭只眼;面对复杂矛盾、棘手问题不敢“碰”,不讲是非,敷衍塞责;遇到工作疲沓、不负责任的人不敢“批”,你好我好,得过且过;还有的甚至以私情废公事,拿原则做交易。表面上看,这种干部好像人缘不错,左右逢源。实际上这些都是不担当不作为的表现。新时代党员干部所追求的和谐,应为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和谐,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任的和谐。必须牢记有斗争才有和谐,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斗争促合作、以斗争促和谐。不能为了“和”而应付、为了“和”而迁就、为了“和”而打政策的擦边球,要敢于担当、勤政廉政、勤奋做事,这样的领导干部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谐不是吹吹拍拍、做“老好人”。在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借和谐之名,大行好人主义,对上级“吹喇叭”“抬轿子”,百般投其所好;对同级有心“栽花”,无意“挑刺”,不敢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下级放任自流,对一些不良现象不敢抓、不敢管,对违纪现象不批评、不制止,该教育的不教育,甚至出了问题还包着护着。好人主义不是什么好主义。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彻底摒弃庸俗的关系学,摒弃爱惜羽毛、畏首畏尾的“老好人”思想,抵制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等歪风邪气,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这是保持良好政治生态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