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它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好习惯是人生的好帮手,坏习惯则是致命的绊脚石。然而,好习惯不会自然形成,需要一点一滴、时时刻刻、潜移默化、持之以恒来养成。对领导干部而言,好习惯是政治觉悟的体现、党性修养的锤炼、道德情操的折射、知识与智慧的发散,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如同为梦想插上了翅膀,可以助人加速成长成才。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和思考,列举以下领导干部需要养成的好习惯,与大家共勉。
一、去一地爱一地,干一行爱一行
俗话说,党员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对领导干部来说,职位调整、工作领域和地域的变化都是常有的,这是组织需要、事业需要,不可讨价还价。作为自身,关键是要学会适应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变化,不是爱上了哪里就可以去哪里、爱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而是去了哪里就要真心地爱哪里、干了什么工作就要热爱此项工作。热爱是最好的适应,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向往,内心就会愉悦进而感到幸福。这既是自我调节、舒缓情绪的有效方法和良好习惯,也是干好工作、推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把他乡当故乡,到了哪里就是哪里人。无论到哪里任职,都要把工作地当作“第二故乡”、把当地群众当作“父老乡亲”,主动融入、全身心投入,真心实意地为推动地方发展、为改善群众生活出主意、想办法,心甘情愿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真正干出一番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成绩。绝不能把工作地当跳板,蜻蜓点水,混日子,愧对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望。
要把职业当事业,干了哪行就要干成本行。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其本质都是为人民服务。每变换一个工作岗位,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练就“几把刷子”,铸就专业精进的“金刚钻”,努力做事,努力做成事,做成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才能配其位、胜其职。不能总是图安逸、讲享受,只把工作当饭碗,习惯于按部就班、简单重复,那是做不好工作的。
二、“靠总结经验吃饭”
总结经验是在实践和再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和再认识的工作,是不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国人向来重视总结反思,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个“省”就是要反省、总结的意思;***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始终把总结经验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且提出要“靠总结经验吃饭”。事实上,总结反思是前进的阶梯,大总结大收获,小总结小收获,不总结没收获,这是一条重要的工作规律,也是领导干部提升能力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现实中,我们一些工作总在原地打转,无法打开新局面、登上新台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总结反思不够,习惯于见子打子、按部就班,不研究不分析不总结。
要谦虚客观,端正总结的态度。态度端正与否,对总结经验至关重要。要出于公心、实事求是、放下身段,为了搞好工作、推进事业而求实求索。经验的一半是教训,既要总结正面的经验,又要总结反面的教训,经验固然是经验,教训其实也是经验。自己的经验是经验,别人的经验也是经验。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又要总结别人的经验,这样的总结才是可靠的,由此形成的经验对自己才有用、才管用,并长期起作用。
要思而再思,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任何经验都不是万能的,过去的经验随着发展的变化可能就会不适用,甚至会起反作用。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注重经验并不是要迷信经验,更不能做经验的奴隶。要顺应形势发展,及时革除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方法,永远与时俱进,把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把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不断总结新经验、强化新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学用相长。
三、学习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为什么要学习阅读?其实如同为什么要吃饭睡觉一样,是当干部理所当然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品质。但对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都应该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学习阅读。大凡成功人士,都十分重视学习阅读。***同志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宋代欧阳修也强调读书“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一刻也不放松学习。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只有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履好职尽好责。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读书使人快乐,能够转移不良情绪、抚慰孤寂心灵、拂拭思想尘埃、得到智慧启迪。领导干部要坚持学习阅读,自觉学习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眼界和视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着力解决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始终保持身心健康,促进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延长。
切实提高学习力。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总和。加速发展时代,学习力是核心竞争力。要激发内生动力,牢固树立“职位不等于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的意识,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气。要强化恒心毅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勤学不辍、苦学不止,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要提高批判鉴别力,好读书但不读死书,好读书更要善读书,辩证地看待书中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能为读书而读书,把自己读成了“两脚书橱”和本本主义。要注重运用转化力,把学习阅读转化为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工作的水平和本领,转化为自身的修养和修为。
四、清慎勤是基本遵循
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中讲:“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领导干部来说,清慎勤是基本的政德,“清”,就是清廉、廉洁,两袖清风、一清二白;“慎”,就是谨慎、审慎,谨言慎行、慎终如始;“勤”,就是勤勉、勤政,恪尽职守、夙夜在公。***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这句名言告诫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和增进入民群众福祉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廉不言贫,要干净清白、表里如一。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要常怀为民服务的公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秉公用权、廉洁自律,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自觉接受监督、自觉净化朋友圈,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取不义之财。
勤不道苦,切不可庸懒无为、尸位素餐。领导就是服务,干部就要干事,职务就是责任。要发扬“老黄牛”躬耕不倦、“拓荒牛”进取不息、“孺子牛”奉献不止的忘我敬业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岗一分钟、奋斗六十秒,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取群众的“满意笑容”。
谨言慎行,有权不任性、不侥幸。领导干部身居要职、手握公器,时刻需要克己奉公、学会“限制自己”,凡事都要谨慎思考、周密谋划,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慎独慎初慎微慎欲,以规矩来圈定自我的行为,以“笼子”来关住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始终做到不任性、不侥幸。
五、自觉养成敬畏的习惯
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惧,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心有敬畏,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底线、无原则、无法无天。敬畏之心是为人处世的思想觉悟,也是领导干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在权力面前自念“紧箍咒”,在金钱面前自设“高压线”,在美色面前自筑“防火墙”。
要敬畏组织、敬畏人民。组织是最大的靠山,人民是永远的上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离开了组织和人民就什么也不是,什么也干不成。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人,把手中权力切实用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经济社会发展谋出路上,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决不能官升脾气涨,头越抬越高,架子越摆越大。
要敬畏权力、敬畏法纪。人皆有欲望,但如果不知敬畏、不知止,就会沦为欲望的奴隶,落入违法违纪的深渊。要牢固树立权力是国之公器、权力就是责任的意识,谨记“权力是把双刃剑”“法无授权不可为”,让手中权力沿着法治的轨道运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公正用权、依法用权,自觉主动接受监督,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要敬畏历史、敬畏自然。漠视历史、无视自然的法则必然会招致失败。要以史为鉴,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从中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稳步走向更好更远的未来。
六、善于倾听
倾听就是专注地、全身心地,而不是敷衍地、不耐烦地去听取对方的谈话内容,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和理解,更是一种必备的修养和胸怀。善于倾听的人,往往能够让讲话者打开“话匣子”,想说、愿说、多说,从而获得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而对领导干部来说,是否善于倾听,反映的是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古人讲:“言能听,道乃进。”学会倾听不仅是领导干部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提升领导艺术水平的必备能力。
要俯身去倾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要自觉摒弃“官老爷”思想,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心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了解并掌握大量“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情况,为科学决策打下坚实基础。也要善于听取同事、下属、智库的意见,凝聚集体智慧,决不能先入为主、固守己见。
要用心去探寻。倾听不光要有态度,还要有方法。不仅要听清别人在说什么,还要听懂别人想说什么和为什么这么说,善于听“无心之语”和“弦外之音”,对重要的话、敏感的话、关键的话,多方询问、反复印证,寻求“真言”背后的“至理”。
要用情去改变。倾听不是做做样子、为了倾听而倾听,倾听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有没有运用所获的“至理”解决问题、改变现状、提升工作,并且要雷厉风行、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实现改变、转变甚至是蜕变,从而让他人更加愿意说话、说真话,也步步提升自己的倾听水准,形成良性循环。
七、带队伍、培养人
***同志曾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解决问题、推进事业发展,干部是关键。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来说,抓工作、出实绩固然重要,但工作思路需要干部去谋划、工作举措需要干部去落实,抓工作的关键是抓干部,管事情的要害是管干部,带出一支靠得住、有本事、有激情的队伍是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推动党的事业接续奋斗的必然要求和永恒任务,也是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一项更为重要的政绩。
要当好“园丁”,及时发现培养干部。干部成长就像树木成长一样,也需要精心浇灌、精心培养。要建立素质培养体系、知事识人体系、选拔任用体系,增强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对那些看得准、有能力、有潜力的干部,要考准察实,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要依事择人,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岗位上,多墩墩苗、施施肥、松松土,优化成长路径,让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成长进步。
要敢唱“黑脸”,从严从实管理干部。好干部不仅是选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的职责局限在做好业务工作上,要切实担负起管理“人”的角色,对干部不能放任自流甚至自生自灭。要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多对干部“咬耳扯袖”,使之“红脸出汗”,防止小错演变成大错、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通过建制度、立规矩,定原则、明底线,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同时,也要建立正向激励体系,多关心激励干部,在心理上疏导、行动上帮扶,让每个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让干部有激情、有动力、有盼头,安心、安身、安业。
八、敢于承担责任
“当官避事平生耻。”真将帅要有真担当。领导工作很重要的内容就在于承担责任。***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体现的是党性觉悟和德才素质,检验的是宗旨观念和务实作风。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敢冲锋陷阵、靠前指挥,躲在后面看热闹;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由事态发展;有的一出事就喜欢找各种理由,上交矛盾、下卸责任,就是没有他自己。凡此种种,都是不敢承担责任的表现。
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担其责。岗位就是责任。承担责任不是一句时髦的话语,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必须体现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担当作为上。要时刻在心中装着岗位、装着责任,任何时候都要有清醒的岗位意识,坚持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人在岗上、心在事上,不怕矛盾、不怕非议;面对琐事,要静下心、沉住气,锤炼耐心和韧劲,一件一件做好、做细、做到位,真心诚意地履职尽责。
有责不推卸,有过不推诿。任何推卸、扯皮、诿过,都与“严”“实”精神背道而驰。要摒弃“宁愿错过,不要过错”的错误观念,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当官,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抢抓机遇,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误,不能因怕丢面子而丢了里子、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把责任和过错推给别人,而要主动承认失误,主动承担责任,及时改正,把纠正失误、总结教训的过程作为成长进步的阶梯。千万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九、不打无准备之仗
打胜仗的前提是自身过硬、了解对手、做足功课,搞好打仗前的准备工作,决不能盲目行事。革命战争年代,***同志总是在做好充分准备后才作出决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制敌。领导干部做任何工作也要做好计划准备,如果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一味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的态度应付工作,势必会陷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无章可循,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务主义,力没少出,汗没少流,可效果不明显,白白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厉兵秣马,兵强将勇是基础。打铁必须自身硬。功夫在平时,要打仗、打胜仗,最基础、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兵强马壮。要苦练打赢的本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培养造就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
“粮草”先行,有备无患是关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走一步看三步,站在事物发展的前沿、长远发展的立场,把握历史趋势、当前形势、本地优势、民心走势,确保信息对称,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制定科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
把握战机,出手必制是目的。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做好各种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打仗”“打胜仗”。战机稍纵即逝,在做好准备的前提下,下定决心之日就是吉日,不能非等万事俱备,有十足把握再去行动。一旦出现机遇,就要应势而动,果敢果断精准出击,争取最好的效果。
十、自我调适
调适就是根据自身发展及外界的变化对自己进行调节,以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遇到压力和挫折是常态,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的人能被它激发潜能愈挫愈勇,有的人会被它吓到产生消极情绪,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具不具备自我调适的能力。领导干部责任大、任务重,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如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日积月累,就可能会被压力压垮,产生烦躁易怒、心情抑郁、紧张焦虑甚至自私贪婪等消极情绪和心态,造成心理失衡,影响判断力和工作效率,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认清自己的位置和责任,不要不把自己当回事,也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要了解自己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缺点,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样才不会好高骛远、心比天高。要在与人比较中找准自身差距,在鲜花和掌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听了几句表扬话就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也不能听了几句批评的话就妄自菲薄、丢了自信。
要自我平衡、也要自我净化。心态决定状态,当干部一定要在状态。要修炼积极稳定的心理素质,善用正面思维考虑问题,对工作上的强大压力要找到平衡点,学会抗压、减压,不无限放大压力。面对升迁、表彰、任免等名利得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健康的心态,以平和、淡泊、知足之心对待。要学会调控和驾驭自己的情绪,凡事都往好处想,树立阳光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保持向前向上的良好状态。
十一、心无旁骛
***总书记强调,要攀登到事业顶峰,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这就告诫我们,干一项工作时要聚精会神、心思集中、心无杂念。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心浮气躁、心猿意马,工作不在状态,静不下心,沉不下去,抓不到位;有的效率不高,工作忙忙碌碌,但一年到头干不成几件事,一任下来仍然是“涛声依旧”;还有的缺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见到什么都跃跃欲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这样的领导干部终将碌碌无为,无法交给人民一份满意答卷。
要专心致志,种好自己的“责任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到心无旁骛的关键在于能否静下心来工作。要力戒浮躁,始终保持从容淡定、心境平和,真正做到“内安于心,外安于目”,少一点懈怠、多一点务实,静下心、沉下心来做事。要聚焦主责主业,把主要精力、主要时间用于谋发展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岗位当阵地守,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要恒心致远,久久为功绘蓝图。心无旁骛还需要有恒心韧劲作支撑。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心钉在岗位上、钉在职责上、钉在具体事务上、钉在一方土地上,不急不躁,不折腾,有定力,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
十二、高出一两个层次看问题
***同志曾说,政治家的眼界要非常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一个人看问题的高度往往决定了眼界和格局,也体现了能力和水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要立足自身看自身,还要跳出自身看自身。如果不能跳出自身看自身,胸无全局、目无全牛,就会迷失工作的正确方向,陷入见子打子、疲于应付、茫然无措的境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善于从全局视角谋划问题、从长远眼光思考问题、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会登高望远,把眼光放远、把视野拉宽,自觉站在更高的层次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把当下工作放到长远工作中去谋划,把具体工作放到中心工作中去谋划,把区域工作放到全局中去谋划,知形识势、找准前进的方向,在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工作措施、安排任务落实上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合乎实际。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看问题要高上去,抓工作要落下来。善于从小处着手,从微观处入手,既抓具体工作又把工作抓具体,将当前重点工作列出时间表、挂出作战图、明确任务书,长计划、短安排,把工作任务分解为一件件小事、一个个阶段性具体目标,干小事成大事,积小胜为大胜,以局部进展推动全局工作。
十三、按辩证法办事
方向正确以后,方法便为王。辩证法是分析事物、解决矛盾重要的科学方法,运用好辩证法可以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片面性、盲目性、短期性。***同志曾说过:“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按照辩证法办事。”不同的工作方法必然导致不一样的结果。就领导干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如果不会、不善于运用辩证法,干事没有章法,则容易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困境,难免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既要看整体,又要抓关键。坚持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全面分析事物的各方面,“一盘棋”思考和谋划工作的各个环节。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牢“关键少数”,掌控关键环节,认准关键时机,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集中精力,扭住不放,善作善成。
既要看正面,又要看反面。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分析研究事情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争取较好的结果。
既要把握当下,又要放眼未来。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好现在,活在当下,做好这一时刻应该做的一切事情,不能让一分一秒的时间从自己手中白白溜走。同时也要明大势、看长远,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坚定恒心毅力,不调频、不换挡、不折腾,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十四、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是”就是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我们党就是靠实事求是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愿不愿、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能不能、会不会坚持实事求是,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如果背离实事求是,浮于表面,就会造成形式主义泛滥、虚假浮夸之风抬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遭遇挫折。
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尊重事实、追求真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打牢调查研究基本功,下真功夫和苦功夫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去调查、去研究、去探索,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要带头保持和发扬务实作风,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使求真务实蔚然成风。
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善于把平时零碎、肤浅、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全面、系统、本质的理性认识,增强认识规律、找准规律、把握规律的能力,从而使思想和行动既不落后也不超越于客观实际,增强主动性和有效性。注重从实际出发谋划和推动事业,使思路、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科学精神、符合客观规律,不好高骛远。要勤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找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的办法,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
十五、率先垂范
领导就是既要会“领”又要会“导”,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率先垂范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导方法。***同志曾讲过:“连长指导员不以身作则,就带不出好兵来,领导干部不做出样子,部队就出不了战斗力。”领导干部是组织者、管理者、推动者,也是践行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风向标。好的示范,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反之,不仅损害自身形象,还会影响单位风气。当好领导干部,既要发挥“领”的作用,当好方向盘;又要发挥“导”的作用,催生驱动力,不“领”就是缺位,不“导”就是失职。
要严以律己,当好标杆和旗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既要注重政治能力的增强,也要注重领导水平的提高,既要抓好人格魅力的提升,也要抓好廉洁自律和作风养成。要把以身作则当作一种约束,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首先自己坚决不做,让自己的形象在本地本单位形成一面旗帜,树立一个榜样,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同。
要身先士卒,多用“身影”带动人。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要多行不言之教,自觉做到干字当头、实字打底,少用“声音”指挥人。凡事冲锋在前、做出表率,面对工作敢说“跟我来”、面对纪律敢讲“跟我学”、面对危机敢喊“跟我上”,变指派命令为行为感召,切实做到使下属不敢不服、不得不服、不忍不服,从而带领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充分凝聚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正能量。
十六、敢于超越
超越就是要超出、胜过,既敢于突破自己、跨越自己现有的状态,也勇于反超自己前面的人。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敢闯、敢试、敢干,树牢干大事、创大业的追求,提高大发展、大突破的胆识,增强一往无前的闯劲、不畏艰难的拼劲和创优争先的干劲,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形成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争创一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否则,不愿探“盲区”、不敢闯难关,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甚至当群众的尾巴,不仅什么事都做不好,迟早还会被时代所淘汰。
要勇于超越自我。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要坚持刀刃向内,有勇气反躬自省、检视自己,不惧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主动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拓宽视野、提升格局,在自我革命、主动求变中经受锻造,提升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硬本领,实现自我扬弃,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让本地本单位发展得更好、更快。
要敢于超越别人。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坚决破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安逸心态,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警醒起来、行动起来,树立对标先进、奋起直追的勇气和信心,高点寻标、全面对标,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本人本地本单位,全力追赶,确保各项工作创一流、争先进。当然,敢于超越也不能“一脚油门踩到底”、横冲直撞,更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搞短期行为,关键是要实现理性与激情相结合,想超、敢超、善超、能超,切忌盲目追赶,谨防不慎“翻车”。
十七、不惑不忧不惧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就是见多识广,有良好的判断力,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本质,不容易陷入迷茫困顿;不忧就是心性豁达、看得开,不患得患失;不惧就是不怕挫折、意志坚定,敢于直面困境和难题。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和状态,也是领导干部应有的人生境界。唯有如此,在莫衷一是时才能定纷止争,在风险挑战面前才敢挺身而出,在杂音噪音的干扰中才会勇往直前,才能担得起自己的职责使命。否则,总是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肯定是做不好领导工作的。
做堂堂正正的人,全力以赴、问心无愧。做事要尽力而为,做人要无愧于心。凡事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想清楚、算明白,抛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图谋,这样心里才会有底,不担心、不心虚,不管是什么结果都会坦然面对。要自觉加强品行修养,做到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踏踏实实扎根当下、立足现实,不为名利所诱,不为物欲所惑。
做明明白白的人,拎得清、不迷惑。要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亲和清等问题看得明、分得清、端得正,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眼睛明亮,明辨是非、分清真伪,做到旗帜鲜明不暧昧、立场坚定不动摇、敢于斗争不退缩,党性不迷失、原则不失守、行为不失范。要敏而好学,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断探究事物的本源,做到世事洞明、心无疑惑。当然,忧国忧民之大“忧”,对党和人民、纪律规矩心存敬畏之大“惧”,是无时无刻都要保持的,切不可忘乎所以、百无顾忌。
十八、团结合作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一个人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关键还是要把身边的人凝聚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这样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味地搞个人英雄主义,即便能够取得一时一地的成功,也是难以长久的。对领导干部来说,讲团结是大政治、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事、团结好是高水平,团结不仅出战斗力、凝聚力,也出生产力、出干部。如果一个领导班子和干部同船不同向、划桨不给力,各唱各的调;遇到难题互相推诿,看到名利互相争夺;当面你好我好、背后说三道四,表面和和气气、私下互不服气,打肚皮官司,凡此种种闹不团结、不真团结的班子和干部,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要求同存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团结的基础在于有共同的方向、目标和责任使命,要尽可能去寻求扩大这些“共同”的因素,以“共同点”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从而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也要承认区别、正视差异,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个性,相互信任、相互谅解,实现和谐共荣。
要分工协作,相互补台。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下台。工作有分工,都要立足自身岗位履职尽责,担当起该担的责任,做好应该做的工作,同时也要增强合作意识,自觉把工作放到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注重补台补位,真正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要有甘当绿叶的心态、不计得失的境界,多干雪中送炭的事情,在共事、谋事、干事中增进团结,在团结合作中实现共赢。
十九、坦荡豁达
坦荡,就是心地正直,没有私心杂念,也不会耍阴谋诡计;豁达就是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能容人容事,不会小肚鸡肠、锱铢必较。坦荡与豁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人所具有的优良品格。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时,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利益得失,一肚子“小九九”,说话云山雾罩,办事虚与委蛇,装“高深”,一点也不“敞亮”;还有一些人喜欢钻牛角尖,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患得患失,不仅自己感到压抑、心态失衡、过得很累,也严重影响着同事和下属,甚至会带坏整个地区或单位的风气。
心底无私天地宽。没有私心,才能挺得起腰杆、讲得起硬话,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身为领导干部,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就要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始终秉持对党忠诚、情系群众的初心,恪守入党时的铮铮誓言,时刻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利益冷暖记在心头,多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少想个人名利,襟怀坦荡做人,光明正大做事,从而突破小我,成就大我。
通透敞亮坦荡荡。干事创业没有一帆风顺的,既要积极进取努力作为,又要学会坦然面对结果,不强求不偏执,尤其要正确对待进退留转,看淡名利得失,自觉远离无原则的纠纷瓜葛,拿得起、放得下,心态阳光、不怕吃亏,心大了,事就小了,这样才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要有容人容言容事的大气量,具备正直善良的品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二十、勇敢和自信
勇敢就是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敢作敢为;自信是在正确认知自我基础上的自我肯定,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勇敢和自信是从事领导工作必不可少的素质,勇敢才能不惧风雨、不怕挫折,勇作为敢担当,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挺身而出;自信才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不断突破保守思维的束缚,以“舍我其谁”的精神带头冲锋,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感染人、带动人。有勇敢和自信才能自胜和胜人,才能自觉和自强。领导干部的勇敢和自信,就像旗帜和风向标,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感染力、穿透力,可以影响一片、带动一方。
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敢于亮剑,越是艰险越向前,在重任面前,敢迎敢接、敢做脊梁;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善于从险境中找到出路,从困难中找到办法,从无望中创造希望,使工作难中求进、事业危中现生,成为带领群众战胜风险、渡过难关的“主心骨”。
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成功道路决不会一帆风顺,缺乏自信一定会失败。一个人的成就,绝不会超出他的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要拿出一股子“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魄,练就过硬的实力,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主动投身改革大潮,在基层一线摔打磨砺,在矛盾复杂的地方攻坚克难,实现人生价值。当然,勇敢和自信都要建立在头脑清醒的基础上,不能勇敢过头、逞匹夫之勇,也不可自信过度变成自负、自大。
二十一、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之始而成其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就是要随时在状态,用脑子干活做事,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从而把事做对做好,这是领导干部创造力的源泉,是干事所必需、是成事之基础。现实中,有的干部不清楚岗位职责、不研究实际情况、不研究政策文件,成了“三拍”干部;有的甘当“差不多”先生,把工作当饭碗,敷衍了事、马虎应对,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因循守旧、照抄照搬,只为失败找借口、不为成功想办法。
要研究实情做好“结合”。自觉强化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意识,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领导工作情境之中,以研究的目光审视自己的领导实践,搞清楚岗位职责,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掌握外情,搞清楚“前世”和“今生”,履职尽责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
要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面对困难和问题,要多思考少浮躁,努力搞清楚事情的全貌,探寻事物的缘由、问题的症结、事物本质和规律,由表及里、拨云见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研究中把握工作规律,在研究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推动各项工作更接地气,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贴合实际、落到实处。
要探索创新提升层次。研究状态下工作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更不是搞成老学究,而是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不断创新、赶超、跨越。研究问题必须为了解决问题。要朝问题聚焦,向矛盾用力,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精准施策、靶向治疗,获得最佳的工作成效,提升工作水平和层次,用每项工作的好成效检验研究工作的好状态。
二十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句诗,用来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民心大于天。对待群众的态度、在民生上的作为,往往是检验宗旨意识的试金石。群众的烦心事就是领导干部的大事要事,只有把为民服务做好,才能从为民解忧的点滴中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紧盯大项目、大工程,喜欢搞“大场面”“大飞跃”,就是对人民群众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提不起兴趣,不想管、不愿管,也不会管,甚至认为群众是无理取闹,就开始“踢皮球、打太极、念拖字诀”,长此以往,就会把小事累积成大事,最后“埋单”的必然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时刻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挂在心上,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小事入手,不厌其烦、不畏其难,多做为民、富民、惠民、安民的“小事”、实事,让服务直达“神经末梢”和“最后一公里”,使群众真正受惠满意。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坚决克服轻视思想、畏难情绪,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要高度重视、努力解决,不忽视与群众有关的任何细节,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赢得民心、赢得事业、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