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对伟大的父母。没有人愿意将自己孩子的问题公之于众,没有人愿意在回忆中再痛一次。但他们做到了。也许他们的经历,能给同样面临困境的父母以启发;而同行者的鼓励和支持,更将给予他们走下去的力量和信心。
记载下来,为孩子,为我们;为惶恐的今日,为期待的未来;更为了在“渡过”的旅程中,能够“他渡、自渡、渡人”。
初次发病
我们曾经是令人羡慕的三口之家,夫妻恩爱和睦,日子富足安逸;儿子聪明伶俐,性格外向,守规矩,会思考,爱表现,与父母关系融洽。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都努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琴棋书画,只要是孩子愿意学的,我们都支持他,也不要求学出什么名堂,只想让他多点儿兴趣爱好,留点儿后劲儿给未来。
然而,命途多舛,孩子10岁那年,突如其来的状况把我们打懵了。
起因是感冒引起肺部有一点点感染,但接下来的情绪变化却使我们茫然无措。孩子情绪低落,简单的功课也不会做了,浑身不舒服,在家动辄就哭。一会儿觉得自己受委屈了,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被感动了,说自己是追求完美的人,压力太大。
理智告诉我们,要去医院。我们带孩子走进了精神专科专家的诊室,几分钟简单的问诊后,专家大笔一挥“情绪障碍,盐酸舍曲林25mg,富马酸喹硫平片0.05g”。
“情绪障碍”是个什么病?用药会有什么副作用?我们有一连串的疑问。但面对病人排着长队等待就诊的现实,专家没有时间详细解释。药品说明书上一行行触目惊心的副作用,更加剧了我们的恐惧,拿着药的手不停发抖。孩子才10岁,把这些药吃下去会怎样?最终,我们只给孩子吃过半颗富马酸喹硫平片。
绝望中,家人给我们介绍了一位学过心理咨询的朋友——a老师。在他的帮助下,孩子居然奇迹般地日渐好转,康复了!孩子从出现状况到恢复正常不到10天。
病情起伏
生活恢复了正常,乌云散去见阳光。殊不知,病根并没有拔去,已长在孩子身上。
2013年小升初,孩子如愿进入本地教学质量很好的私立学校,学习压力一下大了很多,频繁的考试和排名也不断打击着孩子的自信心。成绩一直在中等左右徘徊,自负中难免又有些自卑。
2014年10月,孩子又出现状况,晚上睡觉困难,白天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总是害怕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出现,总是有自责的心理。我们第一时间求助了a老师,a老师对孩子进行了心理疏导,教了他呼吸调整法。
a老师的疏导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是立竿见影,特别是睡眠状态改善很慢,七八天后,孩子才恢复到正常状态。
2014年12月,焦虑状态再次重现。2015年4月、6月、8月,焦虑状态频发,每次起因都是孩子觉得自己特别自信的学科考得不理想,继而睡眠不好,接下来思维混乱,简单的题也不会做了,然后又慢慢好转,最后又恢复正常。
我们心里着急,但不好表现出来。只有至亲的几个人知道孩子的问题,对老师也只是说孩子学习压力大,生病发烧了。我们按a老师的建议,尽量在学习上给孩子减压,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每天晚上我们都轮流陪他睡,放催眠音乐,观察他情绪的变化,给他做心理疏通。
但每当焦虑出现时,这些措施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好多个无眠的深夜,我们陪着他,抱着他,听着他的呼吸声,一动也不敢动。当他睡着,有节奏的呼吸声响起时,当天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a老师是坚决反对用药的,认为药物会控制大脑,让人混混沌沌。我们受她影响,这期间一直通过语言疏导,从未考虑过用药。焦虑状态时,孩子会变得深沉、懂事,关于人生、理想、情绪控制、自我解压等,理论上都是一套一套的。难受时,他会主动向a老师求助,打电话,上门咨询。
我们也想尽办法,既然焦虑的起因是学习上的难关,那就从学习入手帮助他,四处联系培训学校,找有心理辅导的学校,对各科进行一对一辅导,帮他在学习上找回自信心。当孩子笑着对我们说“这道题想出来了”,当孩子又开始闹着要玩游戏看电视,又开始调皮捣蛋不听话时,我们知道孩子又恢复正常了。
从绝望到希望
好景终究不长。2015年8月,暑假期间,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焦虑状态又出现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厉害。在外旅游都不能缓解,语言疏导越来越不起作用。
我们黔驴技穷,托朋友尽快挂了一位名医的号,同样是没问几句话就让我们家长决定,吃不吃药。
我们问了句:“教授,您的号这么难挂,药吃完了我们怎么找您呢?”教授答非所问地回了一句:“我的号是难挂。”他的话让我们对将来的治疗没底,只有放弃了。
大医院不行,我们就转向名气不那么大的市级医院。庆幸我们遇到了b医生,他诊断孩子是焦虑状态,对孩子进行了心理辅导,教他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正视压力等。
一周后再问诊,发现焦虑状态没减轻,便建议我们用药,舍曲林第一周每天一颗,然后加到两颗。他告诉我们,药物对孩子是安全的,治疗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三天后,效果显现,焦虑渐渐远离,9月开学进入初三年级时,孩子信心满满,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抗焦虑的药下定决心坚持吃,药物效果稳定,副作用微小。两个月后带孩子查血检查,一切指标正常,我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初三的学习是紧张的,想着有药物帮着控制状态,我们开始给孩子适当加压。2015年12月初,孩子又开始睡不好觉,但情绪并不像原来焦虑时低落,只是话多,静不下来,学习上不能专注;继而出现妄想妄语,说同学整他,自己摔成了脑震荡,救护车都来了,等等。
到医院,b医生很严肃地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严重了,可能会有轻躁狂,往双相情绪障碍发展。在网上查阅了有关抑郁、轻躁狂、双相、精神分裂的信息,断章取义后“对号入座”,我们彻底崩溃了。
2015年是暖冬,我们却感到刺骨的寒冷。曾以为自己很坚强,没有什么事能打垮我们,但这次,除了以泪眼相对,竟束手无策。
每天心里都像揣了块石头,想起孩子的情况,心如刀绞,泪如雨下。什么要坚强,要伟大,要理智,要优雅,要微笑面对困境,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庆幸的是,在我们最绝望无助时,b医生发来一段话:“心理问题其实很复杂,你儿子的情况还需要多观察,再做判断,不急,我们一起想办法,我们共同帮助他。”这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无以言表!
庆幸读到了张进老师的《渡过》这本书,知道了病魔带给我们的是困境,不是绝境。孩子的问题是大脑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失衡,是能医能治的。
我们不再恐惧,积极配合医生,加奥氮平一颗,丙戊酸钠一颗,舍曲林减一颗。
孩子对药物是敏感的,效果明显。副作用仅是能吃、能睡,专注度稍差。寒假期间,在b医生的建议下,逐步用帕利哌酮替代了奥氮平,努力将孩子调整到能适应学习的状态。
在停课休息近两个月后,2月底,新学期开始之时,孩子终于正常地回到学校。
启发和感悟
在写下上述经历时,我们止不住泪眼婆娑。当未成年的孩子遭遇精神疾病时,我们是恐惧、茫然、无助的。但愿我们的经历,会给困境中的父母一点点启发、一点点帮助。
当病魔降临时,作为父母,我们非常自责,总是想寻根问底,搞个究竟。从祖宗八辈的基因到孕育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们纠结的地方。其实,吃五谷生百病,这就是一种病,和其他任何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疾病的成因是一样的,不是我们养育的失败,也不是孩子性格上有多大缺陷。我们要更多地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这个疾病。
精神上的疾病比较特殊,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种类较多,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抗焦虑药、抗组胺药、中枢神经兴奋药等,不同种类的药可以单用,也可以共同作用。个体对不同药的耐受情况不同,只要有耐心去试,就有治愈的希望和可能。
在看病求医的过程中,要不急不躁,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寻找一位有仁心、能建立起长期沟通的医生,比找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更重要。
对孩子,要尽量降低对他的期望值,这样才会减少引起疾病复发的外在风险,才能在治疗和用药时不瞻前顾后,不患得患失。不要因为孩子没有达到与其智商相匹配的成就而遗憾,让孩子做个健康快乐的、自食其力的平凡人足矣。
作为父母,要付出更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去对待患病的孩子。夫妻齐心,不抱怨、不推责、不放弃,互相提醒,互相安慰。
目前尽管孩子的状态并未恢复到最好,但他已能去上学,基本跟上了学校的节奏,我们倍感欣慰。100天后能顺利参加中考,是我们近期最大的愿望。之后,我们会为他选择一所压力不那么大的高中去完成学业。
与病魔抗争的路途是漫长的,也许荆棘密布、风雨飘摇,但我们会紧紧相拥、同舟共济。人生道路漫漫,生命中既有不能承受之轻,又有不能承受之重。轻时不漂浮,重时能负荷,泥泞颠簸的小路通向坦途,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孩子,不怕,我们陪你一步步走下去,今日、明日;今年、明年。
作者◎一丁
人生道路漫漫,生命中既有不能承受之轻,又有不能承受之重。轻时不漂浮,重时能负荷,泥泞颠簸的小路通向坦途,风雨过后终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