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送礼,是世界闻名的。
当然,世界上别的国家,也不是不讲送礼,但要是比起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讲究送礼的劲头,可差得太远了。过去在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时,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四书五经,其中有一部叫《礼记》,恐怕是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讲礼貌、礼仪和送礼的书籍了。
这部书规范了人们的相互关系、行为活动、社会风俗、道德品行等等方面的准则,送礼的行为,就是其中的一种。这部书曾经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赖以不坠的精神支柱。西方没有类似的这本书,所以,他们在送礼方面好像不如我们这里普及和广泛。不过,近年来,也有一点迎头赶上的趋势,不是出现好些西方政府的总理、部长之流,因为收礼过多,而成了涉嫌受贿被控收审的事例了吗!
在中国人所讲的礼中,属于馈赠的送礼,是礼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喜欢送礼和喜欢收礼,因此也是世界闻名的了。外商到中国来做买卖,据说他们内部首先要上的一课,是要精通送礼学,要不然,这个生意的成功率大受影响。不送礼,寸步难行,但进了礼,如同上了润滑剂,确实好办事得多,也是无可讳言的现实。不光我们这里,整个东方世界,日本、东南亚、台湾、港澳等地,不像西方世界把礼看得那么轻描淡写,可能是他们受汉文化中礼的熏陶太多太久的缘故。
我在英格兰北部一个叫杜冷的小城访问时,那里的大学东方语言系的一位红头发的年轻教授,是个苏格兰人,起了个中文名字,叫费礼诗或费诗礼,我已记不得了。他向我埋怨,他在日本学习日文,在台湾学习中文,开学,结业,辅导,补课,年节,假日,那里的老师们,有一种强烈的要他必须送点礼的暗示,让他很受不了。“送礼是一种感情,我感情不到送礼的地步,我不想送。如果他认为教我书,我应该感谢,感谢已经在付给他的学费里体现了。”
我笑了,原来,这是一个认死理的外国人,跟他调侃说:“你知道‘礼’这个字,在甲骨文和小篆里是怎样写的嘛?那是一个人跪着向对方奉献礼品的图形。”
他也乐了:“怪不得你们中国人,磕头跪拜,就是最大的礼节了。”
“光跪不行,那是精神,还得需要物质,手上必须要有礼物。”
“哦,怪不得我一到我的老师家里,推开门,他们很关心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其实,这位洋人不明白,在《礼记》这部书里,关于送礼,早就说得既原则又具体的。“无礼,不相见也。”你没有拿礼品来,对不起,要请你吃闭门羹的。汉代一位著名的学者郑玄对这句话的注解是:“礼,谓贽也。”什么叫“贽”呢?唐代的一位大才子孔颖达,唐太宗手下十八学士之一,加以注疏说:“礼,谓贽币也。贽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所以然者,欲民之无相亵渎也。”
这说得多清楚,送礼,就是送“币”。
洋人听我讲到这里,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在香港的时候,经常看到派送‘利市’的现象,敢情,这红包里包的港纸,就是你们说的‘币’了。这么一说,我有一点点明白了,送礼是古训了。”
听他说到这里,我心想坏了,这不是误人子弟么?他根本就不明白。我连忙向他解释,虽然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国家,有许多古老的精神遗产,但并不等于所有的一切古老的东西,都是无可争议的完美。女人裹小脚,男人留辫子,也曾是古老文化中的一支呢!
所以,我们若是从这部书,得出无礼尚往来的结论,也未免偏颇,按孔颖达所说,礼既然是“以示己情”,那么“民之无相亵渎”,也是对能够给你以帮助的人的一种尊重。其实人之常情的你来我往,是人类社会的常态。你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你想得到优质服务、快捷服务、提前服务,那么,你付出报酬,是应该应分的。你认为别人理所当然要为你服务,你只虚不实,精神万能,对不起,你等着去吧!
不过,我想,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随着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廉政建设的加强,正常的礼尚往来会日益丰富多彩起来,而那种不正常的送礼,总有一天,无论送礼的和收礼的,都会产生一种不齿为之的心绪吧?那样,社会风气也许就能澄净健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