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两更,补一下周六断更的一章)
宣帝灵伏二年六月廿八申时,向平城破,主将刘越和,千总李治殉国,举城守兵无一人降,力竭乃死。傍晚,靖安城将安道在弃城溃逃,至襄河边被伏兵截杀,乱刀之中,死无全尸。
次日凌晨,不知军情的荆州援军渡河至一半,岸边草丛万箭齐发,射死,落水溺死者不计其数,仅善水者四十八人逃回荆州。一时楚阳平原岌岌可危,天下震动。
七月三日,九峰岭杀出血路,五万大军仅突围出六千人马,分作三路,不知去向。
同日,凤凰谷李太严借风火攻南军,出谷。所部仅剩一万人马,不知去向。
朝会上,年轻的皇帝回想起昨夜桌上堆叠如山的奏折军报,手指轻轻按摩着太阳穴,仍忍不住一阵眩晕。
寂静的朝堂上,皇帝终于缓缓开口,打破了令人折磨的沉默,“诸位爱卿,对这几日传来的军报如何看?”
群臣垂目视地,目不转睛,都不想在这个棘手问题上率先出头。突然左御史中丞陈亮站出身来,声音洪亮,掷出的话语句句诛心,“燕北的老将,守着一座号称固若金汤的城池已有十日,并已得知援军马上就到的情况下,居然在头一日恰好兵败被杀。这一切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吧,况且这名刘将军尸首并未有人亲眼目睹,依微臣所见,恐怕是降了叛军,又恐妻儿受牵连,想出的诈死之策吧。”
这位御史中丞是太常寺卿、文渊阁大学士黄士澄的门生,经他一手提拔上来,此时发难燕北,不得不耐人寻味。黄学士门下的官员眼波不动声色的望了老师一眼,奈何老师如老僧入定,闭目养神,一番思索下数位官员又随声附和,站在了陈御史一边攻伐燕北。不过奇怪的是,黄老得意门生梁子杰却是纹丝未动,似乎不愿参与进来。
兵部侍郎安如义率先出列,已离开军营多年,依然改变不了这位辽阳老将黝黑严峻的面容,沉声说道,“前线多地军报传来,靖安军报与向平所差无几,必非刘将军惧死虚报。此次南军有高人相助,出现的阴兵力大无穷,防御惊人,寻常攻击难以奏效。刘越和,李治二人不敌实属正常,为国尽忠,理应受朝廷恩奖。反倒是有些文人出身的软骨头,弃一城百姓不顾私自溃逃。还算他幸运,被叛军结果了性命,不然老臣定要将他挫骨扬灰以告慰忠烈之灵!”
陈御史哪里听不出这番指桑骂槐的话,激得面色通红,咬牙说道,“微臣赤胆忠心,陛下明察秋毫自然可辨忠奸,安侍郎未到前线,却一口咬定刘越和殉国而死,未免太过武断。还是说出身辽阳的安侍郎,还曾与燕北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情分瓜葛?”
朝堂之上渐成两派,唇枪舌剑互为攻伐,直吵得不可开交。
宣帝望着底下热闹如同菜市场的群臣,各自推搡之下,这人丢了冠饰,那人乱了头发,个个衣衫凌乱,哪里还有朝会半分的肃穆庄严?忍不住心头恼火,猛然呵斥道,“住口!”
此时泾渭分明的两派人才发现彼此丑态,文臣嘴上功夫厉害,占了便宜自然噤声,只剩下被骂遍了全家还捎带了祖宗的武将们不敢多言,只能怒目而视,奈何对方眼观鼻鼻观心,脸皮厚如城墙八面来风自不动。
宣帝发现先前争吵中,一位年轻的官员始终游离其外,不曾参与到任何一方阵营。不禁微微探身,手指点了一下他问道,“这位爱卿是何人,适才看你纹丝不动,可是有什么异议?不妨说与朕听听。”
黄士澄用人有个特点,越是欣赏的门生,就越不喜欢大力提拔。是故梁子才虽在黄学士的门生故吏中名声颇佳,却始终是个不大不小的吏部文选司主事,每次朝会都是敬陪末座,呆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也难怪宣帝不曾注意到。
梁子才微微一笑,俯首作揖,方才不急不缓的说道,“刘将军怎么死的,死或没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军队,陛下愿意怎么看,怎么看会比较有利。”
宣帝听闻此言,眼睛微微一亮,却是被勾起了兴趣,“哦?爱卿此话怎么讲?”
“敌军气焰正炽,我军正需要一个标杆来提振军威,此时刘将军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百战老将死君国,人间不许见白头。挑些红倌伶人,谱首悲壮战歌传唱开去,又有多少热血男儿愿意为陛下抛头颅洒热血南呢?”
梁子才轻吐了口气,仿佛吐掉了一口蒙尘怀玉多年,不得开天光的不平之气,继续说道,“敌军纵然手段频多,但战争的胜负,向来不取决于战役上一城一池的得失。得地失人,自不如得人失地,民心只要在陛下这边,陛下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兵源不断补充到前线,帝国庞大的物资也足以支撑这场战争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旷日持久。只要稳定住燕北的燕宁二王,把战线稳定在楚阳平原边缘,或者再次拉锯到襄河一带,七王爷的兵少粮乏的劣势就会逐渐凸显出来,只等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落下,自会不战而溃。”
黄士澄听到得意门生的一番谏言,终于不再闭目假寐,老浊的眼神里流出赞赏之意,嘴角微不可察的上扬了一丝。
宣帝发现这个年轻官员所言句句切入要点,且不急不躁,条理清晰,心下不禁起了欣赏提拔之意,却是问道,“爱卿何时中第,如今在何处任职?”
梁子才俯首,温声回道,“微臣不才,先帝太和二十三年擢进士第,现在吏部任文选司主事。”
宣帝走下龙椅,缓步走到梁子才身边,抚其背叹道,“怪朕疏忽大意,竟让明珠蒙尘五年之久矣!即日起,擢升爱卿为都察院左都察使,御前奏对免去君臣之礼。”
梁子才行大礼谢恩,宣帝将其扶起,贴近耳侧轻声道,“爱卿与朕年龄相若,才识令朕刮目相看,以后私下,朕唤爱卿一声梁先生,切勿推辞。”